分享

鉴赏之 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四)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7-13

296清乾隆 青花应龙穿花纹大盘

鉴赏之八百七十四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四)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直径50.8厘米

此盘盘形巨大,气势撼人。盘口沿绘海水波涛纹,内外壁绘四条行龙穿行于莲花之间。盘心绘正面应龙,广额方口,全身弓盘,背部生有蝠翼,尾作如意状。龙身周遭点缀缠枝花卉纹,点染清晰悦目,线条流畅,尽显乾隆官窑经典气质。底面平整光润,中心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御窑烧造缠枝莲龙纹瓷器的最早记录,出现于乾隆三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宣窑串花青龙大盘一件。传旨: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照样烧造。”可知此类大盘为清代景德镇御窑厂根据乾隆皇帝意旨而烧造的青花器品种。

青花大盘的主题纹饰“应龙”,为有翼的飞龙,又称“翼龙”、“飞龙”。“应龙”为龙中寿命最长之龙。屈原《天问》中曾述应龙助大禹治水之功。又《述异记》云:“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汉《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之后,“名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后世续前史传说,不断神化应龙。清康熙时期的《述异记》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及此,应龙已具清晰明确的地位,作为龙之长者和长寿的象征,随之固定。

应龙的形象,作为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题材和纹样,最早出现于青铜、玉、漆器、石雕及绘画中。考古发现,应龙出现于瓷器装饰上,出现于南宋龙泉窑。明永宣御窑作为一种创新,吸收为官窑青花的装饰图案。清代御窑的应龙纹饰,多为仿古之作,出现于流行制式的盘类。此盘寓意独特,且构图密不透风,实为乾隆官窑青花的一件重器。

参阅:《中国陶瓷》,玫茵堂,卷二,页131,图761

RMB 2,185,000

297明万历 青花双龙戏珠纹银锭式盖盒

鉴赏之八百七十四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四)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21.6厘米

银锭之形,嘉靖首创,万历延制,但传世例器甚罕。相类盖盒,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有藏,见 DAISY LION-GOLDSCHMIDT,《MING PORCELAIN》,弗里堡, 1978年,图版213。鲍氏典藏一盒,刊于JOHN AYERS,《THE BAUR COLLECTION. CHINESE CERAMICS》,卷2,日内瓦,1969年,图版A187。《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FROM THE NEWARK MUSEUM》展览也有例,华美协进社,纽约,1980,编号26

来源:赵从衍(1912-1999年)收藏,此后家族传承

HKD 2,500,000

298明万历 青花龙纹大梅瓶

鉴赏之八百七十四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四)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63.8厘米

本品梅瓶小盘口,丰肩,深长腹,下腹斜收,隐圈足。通体施白釉,略泛青灰色,釉面光洁。梅瓶肩部及近足处上下以变形莲瓣纹装饰,瓶身主体绘龙纹,四爪龙腾空盘旋而上,张牙舞爪,跃于画面之间,腾云驾雾,口衔灵芝,亦有福寿之寓意。整体梅瓶器型修长,隽秀挺拔,青花色泽淡雅,肩部莲瓣下方落“大明万历年制”单行楷书款识,为典型明万历时期大器落款制式。

宋元两代期间,梅瓶为酒器,清朝则以之为花瓶,或作装饰陈设。大明年间,梅瓶亦为祭器,置于帝后王孙、高官贵胄陵丘墓之中。定陵出土八例带盖梅瓶,断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万历年陵墓中放置嘉靖年器,表示梅瓶并非纯为陪葬而制,而为皇室之珍藏。上述梅瓶,四件发现于万历帝墓室,两件于其皇后墓室。其中三件饰缠枝花卉龙纹,瓶肩及近足处环饰莲瓣,与本品极为相近,并落万历年款,著录于《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北京,2008年,卷1,图版164-165。另一例载于《中国文物精华大全-陶瓷卷》,1993年,图版789。上海博物馆收藏两例,图版著录于《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窑瓷器》,陆明华,上海,2007年,图版3-973-98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亦藏一例,现存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图见《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Underglaze Blue and Copper Red Decorated Porcelains》,伦敦,1976年,图版 669;尚有一例,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Jessica Harrison-Hall,《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伦敦, 2001年, 图版11:32

RMB 2,070,000

299明嘉靖 青花龙凤穿花纹浅盌

鉴赏之八百七十四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四)

款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直径13.8厘米

盌浅壁弧形,平足底内微凹。盌心、外壁各绘青花龙凤一条,隙地绘缠枝花卉纹,口、足内外饰青线六条。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此盌为嘉靖官窑追摹成化官窑之作,应烧制于嘉靖早期。

正德无子,驾崩后,皇位兄终弟及,由堂弟朱厚熜继承,年号嘉靖。嘉靖即位之初,便因其生父的称号问题与朝臣间发生了一场政治角力,史称“大礼仪”。正德旧臣要求嘉靖承认自己过继予明孝宗弘治,嘉靖却只认孝宗为伯父,并执意追称其生父兴献王朱佑杭为睿宗,一以示孝道,二以示自己及生父为明宪宗成化正统一脉。大礼仪事件由嘉靖获胜而告终。嘉靖官窑对成化官窑的刻意摹仿,便在此特殊的历史背景催化下而诞生。

此类卧足浅盌为成化时期皇家的佛前供具。清宫旧藏中的成化例子皆为花卉纹,根据纹饰变化有三种尺寸:各约10.21213.7公分,分饰石榴纹、宝莲纹、轮花纹,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香港,2000年,页27-29,图版25-27号(图一)。

嘉靖官仿成化作品无论在器型、胎釉、还有纹饰表现上皆竭力摹仿,如北京故宫藏嘉靖轮花纹浅盌一例,若不署本朝款,几可乱真,见同上,图版146号(图二)。嘉靖官窑在摹仿之余更力求突破,于纹饰上呈现了多种变化,除了此盌上的龙凤纹,另有婴戏图、云龙、凤凰等纹饰,详见《故宫瓷器录》,第二辑,明(乙)中,台北,1961年,页139-142。该书注名了龙凤纹浅盌于1925年的点查号为“律─四五37之一─七、十二”,据查,其原藏地点为紫禁城景阳宫正殿,与一众珍贵的成化瓷器包括宫盌、婴戏图盌、夔龙纹盌等之典藏地点相同,足见此盌之重要性。

台北故宫所藏龙凤纹浅盌可见《明瓷名品图录─嘉靖窑.隆庆窑.万历窑》,台北,1978年,图版17号(图三);云龙纹浅盌则见《成化瓷器特展图录》,台北,2003年,页74,图版48号(图四)。

来源:

Joe Yuey,旧金山

Bluett,伦敦

HKD 2,375,000

300清康熙 青花花蝶图铃铛杯

鉴赏之八百七十四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四)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7.5厘米

此铃铛杯为康熙官窑的经典之作,造型小巧灵秀,胎薄若纸,胎质缜密,坚致纯净,细腻似玉。胎釉紧密,釉质细润莹白,与青花之色互为相映,相得益彰,存世极为罕有。杯口处以双线青花装饰一周,杯身描绘嶙石花卉纹,笔触精细至极,花繁叶茂却不失清新淡雅之气,杯心及杯身一侧分别勾绘灵动蝴蝶,飞在花雨之中,清巧雅丽;整体意境幽淡,超然洒脱,予人自然和谐的美感,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清新悠远,形神兼备。

铃铛杯因倒置形似铃铛,故得其名,亦称“金钟杯”、“仰钟杯”、“盘式杯”。此种造型源自明嘉靖仰钟式杯,自明以来多有烧制,康熙时期的铃铛杯更加修长秀美,是当时特有的器形之一。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间,青花器的钴蓝色调变化很大,从鲜亮到灰暗,包括多种不同的浓淡色调,但终以青翠明快、色泽浓艳、清新悦目和层次分明的色泽为主流,并成为清代之冠。此件作品为康熙官窑的经典杰作,造型优雅怡人,胎体轻盈灵动,青花发色极为完美,绘制意境空灵悠远,上等佳作。

来源:

Rolf Heiniger旧藏

Marchant&Son,伦敦,2000

RMB 1,725,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