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年仅33岁的谭嗣同因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被捕。 尽管之前谭嗣同有逃跑的机会,他选择舍生求死。9月28日他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他们一共6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被砍头。史称“戊戌六君子”。 本来慈禧太后下令处斩的首要人物是维新派的领袖徐致靖。徐致靖的父亲和李鸿章交情深厚,得到李鸿章的鼎力相助,李鸿章找到慈禧的心腹大臣荣禄,通过荣禄在慈禧面前美言,说光绪帝三个月都未召见徐致靖。而徐致靖正好耳背严重,必须大声说话他才能听见,光绪帝为防隔墙有耳,一直未召见他。有了这个事实证据,慈禧手指一动把“斩立决”改为“斩监候”,解除了徐致靖的死刑,“戊戌七君子”变为“戊戌六君子”。 1、谭继洵属于顽固的保守派,另一方面为了自保。 谭继洵的性格循规蹈矩,在他中举人后,太平天国起义大军红轰轰烈烈,闹得整个天下沸沸扬扬。当时许多湘籍士大夫,都弃文从武,另辟奇径去建功立业。而他继续循规蹈矩,奔走在科举的路上。 谭继洵对儿子的变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谭嗣同和唐才常倡导变法,计划在浏阳设立算学格致馆,推广新学,请他支持,而他则表示:“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对于张之洞提出的学习西方技术、教育等,他根本不理会,但也不敢反对。“百日维新”期间,山东道监察监使杨深秀奏报朝廷弹劾谭继洵,说他:“守旧迂拘,虽人尚无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此等即不逢裁缺,亦当分别罢斥,或优之听其告休。” 谭继洵虽然位高权重,但在他当政期间,办事非常的小心谨慎。湖广总督张之洞办事专断时,他也不敢违抗。对于慈禧下达的命令,他奉行的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他惧怕慈禧,怕慈禧知道自己走后门,会有灭族危险。 2、他知道自己即使去救儿子,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会能救出。 张之洞的关系网遍天下都未能救出41岁的弟子杨锐。杨锐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得意弟子兼幕僚,经常帮助张之洞起草奏折,张之洞很欣赏他,把他当自己的亲儿子一样。1898年9月24日,杨锐被捕,他接触变法仅仅20多天,就被打入刑部大牢。张之洞知道后,非常焦急震惊,他日夜不停奔走联系盛宣怀、陈夔龙、王文韶、湖北按察使、翟鸿等重要官员营救杨锐。并在9月27日晚致电慈禧的宠臣荣禄,并表示要亲自为杨锐作保,但由于慈禧怕夜长梦多,下懿旨,对“戊戌六君子”不经审判,立即执行死刑。因时间太紧促,所有人的努力都已回天无力。 谭嗣同从被捕到被处死这中间仅仅间隔3天的时间。他的父亲谭继洵在儿子被捕后受到监视,连坐被革职,就是有心救儿子也没有救儿子的能力了。 3、最主要的一点,谭嗣同一心求死。 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囚禁到瀛台,他四处奔走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是所有的营救计划均落空。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用自己所流的鲜血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的抵抗。当时康有为、梁启超都逃到了海外,他不逃,一心求死。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继洵只好在儿子从容就义时为爱子留下一副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挽长子谭嗣同 |
|
来自: 湖边小馆55 > 《历史近现代(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