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被杀时,为什么身为湖广总督的父亲却不救他?

 历史文武君 2020-05-18

戊戌变法是一场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运动,是国家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法图强,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了。

当时戊戌六君子的名声也是风靡一时的,而谭嗣同便是这戊戌六君子之中最为出名的。

变法本是改革措施,却触犯到顽固派的利益,由于袁世凯告密,“定性”成谋逆活动,遭到了慈禧太后下令捕杀。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

当时谭嗣同完全可以像康有为和梁启超一样逃亡去日本,但是谭嗣同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不能让满清统治的中国变得强盛的现状,所以宁愿为变法牺牲自己,来唤醒沉睡的国人和统治者。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的职务。(清朝的九位封疆大吏,代表着清朝地方最大官员,是执掌了一到三个省份的军权、政权大臣。湖广总督掌管湖北和湖南)

但是谭继洵为什么在得知儿子被捕后,却没有想办法去营救?

一:二人观念的不同

谭继洵父亲去世早,导致家庭没落,而大哥扛起整个家庭,对于谭继洵来讲,大哥含辛茹苦养育其长大,并为其专门聘请老师,这也让谭继洵知道自己只有努力才能对得起大哥的栽培,所以他只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前无家族扶持,后有幼子渐起,就是因为这样也造成了谭继洵的因循守旧,若冒进则家族不保,他必须在官场沉浮中小心翼翼。面对新兴事物极其迂腐,是清朝著名的守旧大臣。

张之洞主张变法革新,而谭继洵是顽固的守旧派,也为了坚守自己的理念,他就处处避让起了张之洞,既不反对,也不参与,不能得罪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而又不愿冒进的谭继洵,圆滑的处理之间的矛盾,对冒进之事避之不及,对分内之事竭尽全力,也让他在官场之中如鱼得水。

他的儿子谭嗣同多次对他进行了游说、想劝他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上,但他就如那海中的礁石一般,任凭自己的儿子说破天,不曾改变自己想法

所以他是不敢为谭嗣同求情,因为这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就是因为谭继洵没有在谭嗣同事发之后求情,使得谭继洵仅被慈禧太后剥夺了湖北巡抚的职务,把他遣送回了老家,没有牵连其全家。

二:实力不允许

谭继洵的为官生涯算是老实本分,思想保守,幸得左宗棠赏识,才得以由京外放,最后当上湖北巡抚。而左宗棠与李鸿章本身就是两大对立的官僚派系,此时的朝廷已经是李鸿章说话分量重,所以谭继洵很容易给李鸿章集团抓住话柄,而李鸿章集团更希望谭继洵为谭嗣同求情,从而借机除掉他。

还有谭继洵在维新变法期间,被儿子的好搭档杨深秀参了一折,这让谭继洵更加注重保身。因为谭继洵在朝廷中能够依靠的只有左宗棠与谭钟麟,而此时的左宗棠已经不在人世,谭钟麟尚在两广总督的位置上,但他也是顽固派之一,反对变法,况且谭钟麟远离京城中枢,与慈禧的红人根本搭不上话。

如果在举个例子,那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人徐致靖,他也是维新派的领袖,与此同时,谭嗣同父亲的官职要比徐致靖父亲的官位高出许多,但是命运却截然不同。

原本慈禧太后下令处斩的首要人物是维新派的领袖徐致靖,但是徐致靖的父亲和李鸿章交情深厚,得到李鸿章的鼎力相助,李鸿章找到慈禧的心腹大臣荣禄,通过荣禄在慈禧面前美言,说光绪帝三个月都未召见徐致靖。再加上徐致靖耳背严重,必须大声说话他才能听见,光绪帝为防隔墙有耳,一直未召见他。

有了这些事实证据,慈禧手指一动把“斩立决”改为“斩监候”,赦免了徐致靖的死刑。

总的来说谭继洵并不是不想救儿子,而是能力确实是不够,所以只能舍其子,保全家。

三:谭继洵的无奈

从另一方面说,戊戌变法触犯了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个实际掌权者怎么能够允许一个侵犯她权益的人存活呢?

而且这是一场政治性的斗争,绝不是普通的人情往来,所以并不是求情就能解决的事情。

谭继洵没有为谭嗣同求情,可谭嗣毕竟是他的儿子,谭嗣同死时,已经是75岁高龄的谭继洵,也能想到他这个白发人会送黑发人,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份苦楚,谁又能理解呢?

为人父的谭继洵在悲痛之中亲自为儿子题写了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而谭继洵每天痛苦万分,对于自己儿子的死久久不能释怀,在1901年,谭继洵便在湖南老家忧惧而卒。

总结:

谭继洵知道自己保全不了自己的儿子,只要忍痛失去儿子,来换取全家人的性命,甚至说全族人的性命,谭继洵虽然是保守派,但是在儿子面前,他是一个父亲,他又何尝不想儿子能够依然站在自己的面前,哪怕是与自己争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