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胃酸、胃胀,有的时候是同时出现的三者,有的时候是分别出现的症状,一般来说胃痛多为寒凝气滞,胃酸多为肝胆反胃,而胃胀多为湿热蕴中,所以三者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治疗胃痛的过程中,我们习惯性的用一些温热的药物,比如理中丸之类的,还有建中汤之类的,这些方剂自然可以治疗因为虚寒导致的胃痛,但是还有一类胃痛则相对较难治疗,也就是既有虚寒,又有气滞类型的胃痛。 在《和剂局方》之中,有一个方剂专门运用于治疗各种胃痛,不管是陈年的,还是新发的,只要有口吐酸水、寒邪凝滞于内,或者有停饮在内,都可以使用。而对于妇人有气滞血瘀的患者,也可以用安中散治疗。 安中散的主要组成成分有桂枝、延胡索、牡蛎、小茴香、缩砂仁、甘草、良姜组成,有的时候会加入一些茯苓,作为化湿之品。 安中散之中,其中桂枝可以降冲逆,可以温经散寒,延胡索则理气活血,止痛,牡蛎是软坚之药,也是祛湿之品,难能可贵的是古代人不知道牡蛎可以中和胃酸,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却摸索出来了牡蛎可以中和胃酸,缓解胃痛的用法。小茴香是温肝经的,肝为疏泄之官,所以温肝经其实就是理气滞,缩砂仁也是安中,温中之药,良姜治疗寒性的胸中气滞及胃痛。整个方剂是辛温的,辛味药可以横行,可以润燥,是治疗气滞的常用思路,而温热性的药物可以驱寒,可以活血化瘀,可以止痛。整个方剂就是围绕着虚寒,围绕着气滞血瘀而进行的。 出现虚寒性胃痛,气滞血瘀胃痛的情况比较多,比如神经性胃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胃炎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在使用安中散的时候,主要需要考虑的是是否有虚证,所谓的虚证必定会在脉象上有所表现,比如右关脉无力,比如整体脉比较缓而无力;还有就是是否出现气滞,其实比较不好辨别,但是可以从解大便的难易程度来判定,只要解大便较难的时候,都是有气滞情况的。气滞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脉缓,胸闷、经常困乏等症。 安中散运用的时机是虚寒、气滞血瘀,虽然是胃痛,但是与四逆散的不一样,四逆散的胃痛是心下部疼痛,还有气郁的现象,必定有舌质红,与安中散的舌质淡需要区别开来;大柴胡汤也治疗胃痛,但是大柴胡汤治疗的胃痛则是胸胁苦满,是心下急痛,必定还有口苦的现象,也有左关脉浮滑之象。 此方主要是虚寒气滞导致的胃痛,所以一般来说在妇女之中运用较为广泛,因为妇女经常出现气滞血瘀,稍微有点风寒之邪,就容易导致虚寒、气滞血瘀。安中散,所安的是胃,但是也可以作为中宫之宫。 在中焦虚寒之时,难免有一些湿邪,所以偶尔加入一些茯苓,或者白术也是可以增强疗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