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最后一句很经典,却被教科书删掉了,失去了其中的韵味。 对于学生,各种文化知识的传授离不开教材,而对于中国文化而言语文课本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课本中聚集着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的知识精华,这些知识让我们在了解历史文化,拓展新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和增加文化涵养具有明确的领导方向。而传承下来的古人文化更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他们的智慧。 其中古人文化聚集最多的题材表现便是文言文,文言文可能是一些学生在学生时代认为是学起来最痛苦的,不仅是文言文含义难以理解,且其中很多字体的读音也是我们不常见的,更难得还有一次多意,古今异义等等,对不擅长文言文的学生而言,学起来确实有些难度。但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乏味无趣,在初中时代,有这样一篇文言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这篇叫做《卖油翁》的文章吗? 卖油翁的故事存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而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欧阳修。这些文章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一位擅长射箭的人,名叫陈尧咨,他在射箭方面技艺非凡,但这些对于一个卖油的老翁来说却不以为意,他并不认为这个本领有多出彩。 而陈尧咨听闻内心倍感不服,但随后卖油的老翁的一个举动便让他惭愧不已,只见他把一枚铜钱放在装油的容器上,后用勺子舀一勺油,把勺子高高举起让油落下,而这些从高处落下的油正好通过铜钱中间的孔落在容器中,最让人感到精湛的是铜钱表面并无一滴油渍,百姓看了都神乎其技。 这篇文章通俗易懂,老翁并不觉得自己和那位剑术高超之人有什么不同,不过是一件事情做的多了便比常人顺手罢了。其主旨就是意在告诉大家熟能生巧,文章到此就已经结束了。这篇文章,几乎被大多数的教科书原原本本地收录,但却相似的删掉了一句话,而这句话也是文章最后主旨句。想必都知道,对于一般文章,其最后一句话都是用来总结文章主旨,表达作者看法的点睛之句,但教科书中却不约而同的删掉了这句话,那么文章主旨结构会有所改变吗?将其删掉又是何意呢? 这篇文章通俗易懂,老翁并不觉得自己和那位剑术高超之人有什么不同,不过是一件事情做的多了便比常人顺手罢了。其主旨就是意在告诉大家熟能生巧,文章到此就已经结束了。这篇文章,几乎被大多数的教科书原原本本地收录,但却相似的删掉了一句话,而这句话也是文章最后主旨句。想必都知道,对于一般文章,其最后一句话都是用来总结文章主旨,表达作者看法的点睛之句,但教科书中却不约而同的删掉了这句话,那么文章主旨结构会有所改变吗?将其删掉又是何意呢? 这样来看最后一句话和本文中的道理是有所吻合的,两者都有熟能生巧之意,但为什么要将其删掉呢?其实第一个典故庖丁解牛与后者是不一样的,因为轮扁斫轮过于看重实践,而且侧面还表达出读书无用的含义,这个典故中的造车工人,就直直白白地说,君子所读之书,都是古人的糟粕罢了。这也是为何今天我们经常能听到“庖丁解牛”,却很少能听到“轮扁斫轮”的缘故。 对于中学生而言,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课本儿的间接经验来实现,而最后一句话中蕴含的轮扁斫轮这个典故的深层含义却正好与之相反,如果收录在课本中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很多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不重视课本知识的片面想法,会将这种“不正当”的借口作为不学习课本知识的理由,因此,才会删减掉。 虽然文章中被删减掉的最后一句话也体现着文章的主旨,但是作为中学生教材,和现在提倡的教育理念而言,这句话的确有不妥善的地方。即便这最后一句很经典,删掉后也确实会失去其中的韵味,但是由于其与教育理念不符,所以还是删掉的好。当年你们的初中时代是否读过这篇文章呢? |
|
来自: 难得逍遥l8akn0 >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