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孤救孤》 杨宝森饰程婴 谢虹雯饰程妻
杨宝森《搜孤救孤》1957年录音 来自杨宝森艺术网 00:00 02:38 流派的形成,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就唱来讲,则是由于流派创始者的嗓音、演唱方法的运用,吐字的共鸣位置以及气质、修养等诸方面的因素组成的。 如何学习流派,有人主张神似,要结合自身条件,认为形似是下乘。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我认为过分地强调神似,也容易出偏差。因为没有形似,无从找其神似。一个流派的特点,不是轻易就能理解透的,只有经过一段形似的过程,确实弄明白某一流派创始人的各个方面,再结合自己的条件加以发挥,这样,才能说是脱出形似,而达到神似。 基于以上看法,我想把杨派唱腔的特点,通过《搜孤救孤》中“娘子不必太烈性”唱段的分析和介绍,做一点普及宜传工作。抛砖引玉,谬误之处,有待高明教正。 杨宝森是宗法余叔岩的,但由于嗓音条件不同,所以风格各异。总的说来,余的唱法是清扬激越,杨的唱法是沉稳厚重。 杨的高音不足,所以极力在中、低音域下功夫苦练,以超过其他人的宽厚音来弥补高音之不足。发音吐字着重于胸腔共鸣,唱念均全力以赴,掷地有声。 “娘子”一段是《搜孤救孤》中的第一个重点唱段,“娘子不必”的“必”字和“太烈性”的“太”字,旋律相同,唱时“1”字吐出口就上扬到“53”;“卑人”的“人”字,“幽冥”的“冥”字,“老天爷”的“爷”字,这三个字的曲调后面都下行到“3”音,比较突出,要唱到家。“赵屠二家”的“二”字,出口后一个小停顿,音断气不断,然后出“家”字,“把计定”的“把”字与此一样,这两个字的腔比较短,还容易唱,后面的“搭救忠良的后”一句中的“搭”字,虽然也是一个音断气连的小停顿,但是紧接着“…救忠良的后”,却是一气呵成。下面“不绝我的后代根”一句,一口气唱完四板,而且行腔的节奏不变,力度不减,这是难度较大的一句唱腔。“降麒麟”的“麟”字,如平地突起异峰,干拔而上,更见功力。“双膝跪”的“跪”字腔,6 2 7 6 5 6 6 都是一拍一个音,只有到下面的 5 字,才用波浪音多拉一拍,最后用 6 音收腔。

以上是就简谱所记,按照录音简单加以说明。听或是学唱腔,主要是声音作用于耳,只有听才能明白,文字是记载不出来的,所以简谱只能记出主旋律,不可能记出流派的韵味,而韵味却又正是流派的精华,这精华只能用耳聆听,无法用笔描绘。 韵味的形成,在于嗓音和演唱技巧的运用。而吐字发声的共鸣位置,又是其中主要的一环。以戏曲用的“十三辙”来说,杨派在下列几个辙口的发声鸣位置,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如“衣齐”、“人辰”辙,强调“脑后音”,“由求”、“梭波”辙,着重“深喉音”,“发花”辙开口较大,发音靠前。“娘子”一段是“人辰”辙,“性”“听”“生”“根”“麟”等字的发音中,都可以明显地听出“脑后音”的功力,凝重苍劲,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