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雨夜读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7-14

文 | 烟雨客

在这个看似繁华的世上,有着心底最深的悲凉。从生到死,我们无从选择,在时光的标尺上,我们沿着既定的向度前行,从姹紫嫣红,走到斜阳日暮。

直至把生命的底色写成浮白,写入挽歌。

挽歌

明 郑希良

浮生一虚梦,举世皆未觉。

靡靡空中絮,东西互飘泊。

譬如归山云,徐疾纷相错。

日暮澹无踪,乌没天寥廓。

乃知昧者悲,至人脱羁缚。

深松间茂柏,地下正相乐。

捐弃勿复道,天地会销铄。

浮生如梦呵,谁人知觉?不过是空中的柳絮飞扬,却妄图定格荣华富贵,陷入名缰利锁,天地无言,却以看似缓慢的销铄,湮没了所有明媚的红颜。

通达生死,勘破迷局的诗人,固然并不寥落,但真正骨子里释怀生死的,陶渊明应该是不多的几个之一。

他在临终前写过三首拟挽歌辞,尽管依然有着无穷无尽的争论,但这应该是他临死前写给自己的悼亡诗。这里面有他对人生的态度,有他通达的人生信条。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何其达观!生死无憾,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饮酒还不够多。生死不过瞬息,一旦魂魄散了,这躯体也就毫无寄托,不再有生机与灵性了。有人这样评价这首诗: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活着的时候,虽饮酒不足,但总能品尝美味,享受与爱人相处的时光。可是一旦死去,杯盘盈案,却只能望洋兴叹了,想喝不能,想吃亦不能,亲人在尸体旁悲伤,而自己一去,再也不能归来了,只有黑暗漫漫,只有长夜未央……

这首诗写的是人死后从入殓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诗人似乎在提前感受死亡及死亡后的一切。而这,如此真实,千载之后,依然如是。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是最后一首,也是他生死观的终极态度。魏晋一朝,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曲水流觞的王羲之,兰亭序中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陶渊明却深知,死去就是永别,逝者已矣,生者也会遗忘,就是当时相送的人,早已各自还家,生活依然继续,而所有的记忆,也会被一一消磨掉。

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早已乘风归去的陶渊明,回到他心中的桃花源去了,剩下纷纷纭纭的众生,尚在生死无涯的泥淖中苦苦挣扎。得失,荣辱,名利,悲欢……无穷无尽的烦恼,布满通往死亡的路上,而太多的人陷入眼前的重重歧路,再也不能擦亮心底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