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卡基村之战过程是怎么样的?

 铁血老枪 2019-07-14

波卡基村,是法国北部的一个小农庄,距离卡昂大概30千米。在1944年6月6日,盟军开始了诺曼底登陆行动,德军在东线战场,已经陷入了困境,这样一来,就陷入了雪上加霜的局面。当时,英军近3个连的兵力已经进入了波卡基村,目的就是绕开德军装甲教导师侧后方,然后达到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时机。德军当时知道后,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SS第101重装甲营驰援。于是,在6月13日的波卡基村之战,英军共损失27辆坦克和其它战斗车辆,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都是由德军魏特曼上尉完成的。此人号称是德军最优秀的坦克指挥官,一生战绩辉煌,可惜只活了30岁。在二战时期,名将辈出的国家,非德意志不可。

盟国当时的战略方针主要由以下部队构成:战线左侧为英第3师,中央为加拿大第3师,右侧是英第51师和第50师;另有英第7装甲师担当迂回任务,从右侧经175号公路向卡昂包抄。针对盟军的行为,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SS第101重装甲营驰援。该营编制为45辆“虎式坦克”,6辆“豹式坦克救援车”及124辆其它车辆,满员1037名官兵。他们6月7日即从营地出发。虎式坦克是德国很优秀的一款武器,但是他的缺点是缺乏机动性。

接着,对双方总结一下,具体如下方:

从英军的角度分析

1、魏特曼单车入村时,由于刚进村时造成的混乱和放松了警惕英军并非毫不知觉。当时其团部侦察车距“虎”式仅15米,即使慑于该型坦克的威力,也应立即派步兵跟踪其去向。退一步说,还可以迅速用无线电通知B连,以便阻击;

2、亚当斯上尉驾驶团部第4辆“克伦威尔”脱逃后,虽没有抓住“虎”式第一次通过的机会而攻击其侧装甲,也应在“虎”式刚刚开过后迅速冲出路面攻击其同样薄弱的后部。以“克伦威尔”的灵敏机动性,从这种位置取胜笨重的“虎”式并非难事。可他却再次贻误战机,等到魏特曼转身后才驶出隐蔽处,与“虎”式打对头战,岂不自寻晦气;

3、英B连发现“虎”式后,即使因不明敌情或避免巷战而不进行追击,也应迅速通知A连掉头,以成夹击之势。当时A、B两连已成分隔之势,互相通告威胁是战场上最基本的常识。

4.虽然战术层面上英军遭遇了小挫折,但是战略上,蒙哥马利的这一招右勾拳却相当的有威慑力,几乎要向左转包抄装甲教导师时,戏剧性地遭遇了魏特曼的装甲连(后加入了装甲教导师的IV型坦克),并与之展开战斗。假如在下午德军的反扑时英军再多撑一会,那么因缺乏步兵掩护而损失不轻的德军装甲部队未必就会继续进攻。在这一点上,旅长负有这次攻势失败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德军的角度看

1、魏特曼被击中前的表现很出色,判断也很合理。但他被击中后,已可确定英军在村中设下了埋伏,却未提醒同伴规避或迂回进攻。有些人认为,若把所有“虎”式坦克拉到213高地上,凭借其强大的远程火力和厚重的正面装甲,完全可以无损失地阻滞英军于波村,何必冒险巷战呢?英军坦克中队在213 高地上已经尝试做过类似的事情,英国人当时也和德军一样缺乏步兵,可结果呢?在这样一个视野有限且活动空间狭小的高地上,英军坦克非但没有守住高地,反倒很快被德军围困,最后还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2.下午的攻势中,德军缺乏步兵掩护,致使多辆虎式坦克和IV号坦克被击毁。尽管这不是魏特曼等决策者的错误(他本人没有调配步兵的权力),而趁胜利之余威,强攻立足未稳的英军这一决定也合情合理。毕竟,在下午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步兵可以掩护坦克行动,而如果等待步兵的就会贻误战机。因此,这一决定尽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还算合情合理。

总之,这场战役即使到现在,也是非常出色的装甲作战案例之一。由于这场战役,波卡基村,也渐渐被人所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