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indy Liu 有个小伙伴在微信群里提了个问题: “我想问一下大家,我现在在大学的生活很懒散,但我知道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有尝试着去改变,但都没有坚持下来,如果去当兵能改变吗?” 他的问题里有这样一个逻辑: 因为懒散 -> 所以想要改变 -> 但无法坚持 -> 所以去当兵 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合理的逻辑线。他没有去追溯懒散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层根源,而只是简单地想要通过环境层面的改变来让自己发生变化,这其实是缘木求鱼。 大部分人的改变往往都只有三分钟热度,没过几天就原形毕露。 你打算坚持写作,结果不到一周就将笔搁置; 你计划跑步瘦身,结果没锻炼几天就放弃了; 你准备学习英语,结果却有很多借口一再拖延。 为什么生活的变化总是遥遥无期?为什么想要的改变总是无法坚持呢? 01 专注于系统,而不是目标 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设立一个目标,就像新年伊始大家都喜欢给自己立各种flag一样。 目标就是你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写出一篇广受欢迎的爆文,减肥到体重100斤以下,英语达到四六级水平等等。 目标很重要,因为它会给你一个明确的方向,但它也意味着成败得失。如果只专注于目标,我们就容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半途而废,容易在得不到它的时候焦虑不安。 《巨人的工具》这本书里有专门采访过一个人,名叫斯科特·亚当斯,他是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 ![]() 亚当斯写博客,画漫画还出书,特别高产,而且自成体系,他的呆伯特系列漫画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65个国家的两千多份报纸上转载。 在获得这些成就之前,他一边工作一边业余画画和写作,每天早上4点就得起来画画,晚上还要更新博客,当时这些给他的物质回报非常少,大概只相当于工资收入的5%,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那时候他的未婚妻经常问他,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为什么做这些看起来很愚蠢,似乎在浪费时间的事情。亚当斯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但后来亚当斯总结,他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出一个“系统”。 大部分目标的达成,往往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你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接近目标,一步一步构建出你想得到的结果,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渐进式历程,而非一个静态结果的即时呈现。 而亚当斯所谓的“系统”,就是指向那些美好结果的连续变化的历程,从中可以发展出核心技能和人际关系。
所以亚当斯选择把那些数据化的目标忘掉,不去计较哪篇文章能不能获得收入,有多少读者阅读,而是专注于持续地写作,把博客当做一个练习写作和尝试不同文章风格的平台。他甚至还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写作,比如自嘲的声音,愤怒的声音,深思熟虑的声音等等,看哪一种声音更受读者欢迎。 时间长了,博客越写越多,亚当斯的写作系统就构建出来了。后来《华尔街日报》关注到了他的博客文章,就邀请他去开了专栏。亚当斯刚开始写,专栏就大受欢迎,这是因为此时的亚当斯已经拥有了一个成熟的写作系统,他完全知道文章该怎么写。 当你专注于系统的构建,而不是目标的达成,你就能够耐心地度过那个漫长的积累期,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核心的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目标是悬于天空的月亮,而系统却是你脚边触手可及的六便士。 02 找到你的身份系统 系统的构建,需要我们持续改进与这个系统相关的行为。 行为的改变有三个层面:
这一层面改变的是自己想得到什么结果,比如想减肥,想出书,想得冠军,大部分目标都是这个层面的改变。
这一层面改变的是自己要做什么,比如换一种写作的方式,执行你的健身计划,开始学习一门英语课程,这一层往往是习惯和系统的改变。
最深层次的改变是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比如改变你的价值观,改变你的自我认知或者处世原则,这一层往往是你的内在信念的变化。 虽然在每一个层面的改变都有其作用,但大部分人往往都是从结果层面去改变,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上,然后才去关注自己要做一些什么事情,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改变,往往很难触及到身份层面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真正地持续改变自己的根源。 因为身份背后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如果你的行为和内在信念是冲突的,那你就很难保持那些可以引发改变的行动。 比如,你想有很多钱,但你的身份定位是一个花钱的人而不是一个赚钱的人,那你更可能继续想着去购物去消费,成为月光族,而不是去创造价值,积累财富。 真正能让你持续做出改变的,是先从身份层面的改变出发,只有这种由内而外地改变才会让你专注于系统的构建,而不是结果目标的简单达成。 就像文章开头那个小伙伴的问题,根源就在于他没有从身份层面去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他只有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才会用新的身份来驱动自己的行为,持续地构建与身份相匹配的系统,进而真正地改变自己。 在考虑「要什么」和「怎么做」之前,你得要先知道「自己是谁」。
新的身份会让你做出改变,而一再重复的行为又会不断强化和塑造与其相关的身份。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作家,所以你会持续地写作,而你一直写作,也是在强化你是一个作家的身份。 想要从身份层面进行改变,你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步骤: 1. 确定你想成为哪种类型的人 你可以找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然后去挖掘出什么样的人会拥有这些东西。 2. 通过小的成功来证明你能成为那样的人 人的内在定位准了,需求改变了,行动自然也就变了。而这样的行动,因为有了持续的内在刚需作驱动,所以才会变得自律而长久。 03 巨大的改变,来自于微小的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 而一再重复的行为,其实就是你的习惯,是你的习惯在不断构建着你的身份系统,不断塑造着你的生活。 就像你偶尔写一点东西,肯定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作家,但如果你每天都花两三个小时写作,你就会在内心深处认同作家这个身份。你每天的习惯行为,是在给你投票,为证明你的身份积累证据。 美国作家James Clear在他的书籍《Atomic Habits》中提到过「原子习惯」这个概念,它包含着以下三层含义:
在书中,James有提到过英国自行车队通过原子习惯重获冠军的故事。 从1908年开始的一百年里,英国自行车队只得过一枚金牌,但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们获得自行车类比赛60%的金牌,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破了9项奥运会记录和7项世界记录。 他们是如何翻身的呢? 英国自行车队在2003年聘请了一个叫Dave Brailsford的新教练,这位教练采用了一种叫做“聚焦微小提升”的战略,也就是在所有能够想到的方面寻找微小的提升,其背后的理念是:在每个相关的层面提升1%,当累加所有的提升之后,改变将非常显著。 Dave首先从技术层面寻求1%的提升:
除此之外,他还不停探索一些被人忽视和意想不到的方面,从中去提升1%:
在随后的好几年,英国自行车队找到了上百处类似的微小提升,而这些1%的提升累加到一起却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结果——他们不仅赢得了奥运会冠军,而且在2007-2017年这10年里,获得了178个世锦赛冠军,以及66块奥运会和残奥会金牌。 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习惯,也许只能给你的生活带来不到1%的微小提升,但是日积月累,在时间的沉淀之下,它们最终能够聚合在一起,迸发出难以置信的力量,最终让你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如下面的计算结果: 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得到的是: 1.01365 = 37.8 每天退步1%,一年后你得到的是: 0.99365 = 0.03 原子习惯反映的就是一种复利效应。 从你开始实践一个微小的改变,一直到很长很长的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能让外人看出来的进步。然后,忽然在某个时刻,你就好像突破了一个瓶颈,水平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然后还越增长越快,而你的巨大改变也就此发生,事实上这就是系统的作用。 很多人在想要改变自己的时候,总是期望在短时间内看到变化,所以他们喜欢给自己制定一些难以完成的计划,比如每天运动一小时,一个月减10斤,结果却不堪负重,最终半途而废。 大部分人都高估了短期内的巨大改变所带来的结果,却低估了持续的微小改变所能带来的变化。 微小的习惯在改变行为上有效,不只是因为它能帮你达成结果,更因为它会改变你的信念,价值观和原则,重塑你的身份系统。 就像漫画家亚当斯那样,通过持续的写作和画画这些原子习惯来重塑生活,持续构建身份系统,一直通过微小的改变来印证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作家,如此才最终获得想要的结果。 04 如何建立原子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但是长时间地坚持一个好习惯却并不容易,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懒散的坏习惯,我们倒是很容易就坚持下来。 当一个行为被一再重复,大脑则会在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中,让行为更加快捷和更有利于自身,最终会成为大脑里的自动化程序,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如何让自己建立一个有利于提升自我的原子习惯呢? James构建了一个习惯的四步循环,即习惯通过提示,渴望,响应和奖赏形成反馈回路。
举个例子:
所以在这样一个四步循环中,我们会建立起一个新的习惯——手机响了就看手机。 一个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这样四个步骤,否则就无法形成一个大脑反馈回路。 如果没有「提示」,我们就不会想要开始一个行为;如果「渴望」不够强烈,我们也就不会有去做一件事情的冲动;如果「响应」太困难了,我们就不会采取行动;如果「奖赏」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没有满足我们的渴望,我们也就不会再重复这个行为,也就不会建立习惯。 所以,如果要坚持一个好习惯,关键在于你要让着四个循环步骤符合以下规则:
反过来,如果要打破一个坏习惯,你就要让它的四个循环步骤符合相反的规则:
只要有意识地根据习惯的四步循环规则去重新设计习惯,你就可以轻松地建立好习惯,打破坏习惯。 比如,你想要养成健身的习惯,那你可以这样设计它的四步循环规则:
假如你想要改掉频繁看手机的习惯,你就可以这样设计它的四步循环规则:
当你成功构建了一个个有助于你生活的好习惯,打破了那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形成了一个习惯系统的时候,你的生活就会步入到一个自我迭代更新的正循环里。 这些原子习惯就像是生活里的一个个微小的仪式,在时间的加持下让你开始掌控自己的生活,变得自律,并最终实现你给自己设定的身份。 05 尾声 想要改变自己,你就需要:
如何摆脱懒惰?如何变得自律?如何改变自己?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话题已经被我们都说烂了,关键是你能够从生活中微小的习惯开始,一步步地印证你的新身份,构建你的新系统,然后日积月累,在某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你会发现自己有了真正的变化,而在那一刻,之前所有的微小改变都将展现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你想要得到一样什么东西,请先让自己配得上它;如果自己还配不上,那至少让自己耐心一点,让自己离它不要太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