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报我的研究生?我只问一个问题就知道是不是我想要的学生!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7-15


介绍一个小办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观,帮你找到你最心仪的学生!
                                        ——吉大秋果

每年这个时候,导师们都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饱受毕业论文的摧残痛不欲生,另一方面还有已经被学校录取但尚未入学的新生联系导师,让导师们又看到新的希望。此刻的大秋果正在党校学习,隔壁的某著名高校老师正在被他学生的毕业论文摧残,隔着墙都能听到叹息声……那么怎么能在新生一入学就能严把入门关避免毕业时候受摧残呢?

大秋果已经不是7年前稚嫩的小导师了,不仅在指导学生方面颇有心得,每年联系大秋果的学生也很多很多(哈哈哈,你能想到7年前几乎没人报我么?那时候内心是很凄凉的)。那么这么多学生,秋果就有了选择的余地。通常大秋果会让学生看自己写的公众号,因为这里面有关于研究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一些介绍,这些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有就是这里面有导师的学术态度和指导方法,学生也需要了解,如果不合适再转报其他导师,不要相互耽误。大秋果经常说,师生之间其实跟找对象一样,都需要三观匹配,否则其实是互相折磨。

经过了公众号的洗礼,一大批学生就不会再联系我了(不知道应该悲伤还是应该高兴,总之我的心情很复杂),还有一些学生继续勇敢地联系大秋果,这时候大秋果需要问卷调查或者面谈,就问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法学学习?提交一份1000字的文字稿,我要观察学生对于法学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如果他(或她,经常是她,哈哈,女孩多)和我的认知不在一个层面,带起来会很费劲。闲言少叙,直接上干货。

一般意义上来讲,学生提供的书面文字或谈话内容能够折射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观,秋果结合图跟大家细掰扯,在这里感谢教务处给我机(qiang)会(po)学习各种教育学理论,大秋果完美地把它应用在了自身的教学之中。

      

(敲黑板啦,这里是重点,哈哈)学生对“法律是什么”的看法分为三类,进而会导致他们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第一种是外在的技术观点,学生将法律理解为规则或学说的集合。“技术”表示学生认为法律是由一套规则和程序组成的体系;“外在”表明学生把他们的法律专业看成是与自己的内在没有关系的东西。这类学生会认为他们学习的对象就是一套规则和程序,是可以被获取的,通过司法考试是他们唯一的目的,学习法律就是为了谋生。因此导师如果想要安排一些与司法考试无关的工作很困难,比如他们不重视阅读和积累,拒绝学术训练,觉得写作这个事情没有用,毕业论文会很应付……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导师不光体力累,心也很累。

第二种观点是外在意义观,学生认为法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可以改变社会并被它所改变。这是比前一类更广泛的观点。所谓“意义”是指学生会把法律学习放在整个社会框架中理解,认为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受其影响也会影响社会。因此学生会有跨专业阅读的内心向往,因为这是他们理解法律的一种方式,因此他们的学习也是发散的。所谓“外在”是指这类学生仍然会认为他们的法律学习与他们的个人生活无关,因此,这仍然是一种“外在的”意义观。由于学生认为学习法律是获取法律的背景,他们比较重视跨学科知识以方便学生从法律领域中抽离出来观察法学这个学科。在这种学习观下,老师如果安排学生做一些与司法考试无关的学习和工作,学生是能接受的。所以这类学生会自主阅读,会积累,也能思考法律和其他领域的关系。老师相对比较省心,毕业论文推进过程不会太艰难。

第三种观点是内在意义观,学生们认为法律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认为法律学习与他们的个人生活相互关联。这是一种最深度的学习观念,“内在意义”是指学生不仅认为法学学习是有意义的,并且把这种意义转化成自我成长和自我认知。就是学生认为法律的学习和自我的内在成长联系在一起,法律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获得一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是一种反思性学习。这一类学生思维范畴相对广泛,不会仅局限在司法考试或者跨学科学习,他们经常反思并试图将自己的反思再重新反馈到法律的学习当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最为成熟的学习观,他们对导师安排的工作会很配合和愿意认真完成,如翻译、阅读、总结、写作、甚至愿意协助老师上课。每次完成任务都会跟老师汇报自己的心得体会,将做事情的感受上升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他们通常认为任何学习都有助于他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养成(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类学生人生观很正呢……哈哈)。这类学生通常会成为老师的助手,是一个很靠谱的科研助手。我有几个这样的学生,让翻译就翻译,让检索就检索,让分析就分析……,不会跟你讨价还价,不会问你做这个工作的意义在哪里,不会带着为难情绪,每次完成工作还会给反馈和反思。真是非常棒的……

我个人倾向于第三类学生啊,但是这种类型的学生很少(年龄大,工作之后辞职再考的学生会有这种类型,他们很明白事理,很配合老师工作,还能从老师角度考虑问题)。如果第一、二类学生可以被引导到第三类,也是很好的啊,但是这取决于老师是否善于引导和师门的整体学习环境。不过秋果如果遇到第一类学生,我会很严肃跟他说我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如果他愿意改变,我也愿意接受的啦。所谓教书育人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的呢?各位亲如果觉得很有帮助,就多多转发帮助更多的老师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倾向性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