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漫谈:老师要学会自我保护

 thchen0103 2019-07-15

教育漫谈:老师要学会自我保护

教育漫谈:老师要学会自我保护

教育漫谈:老师要学会自我保护

教育漫谈:老师要学会自我保护

“安全第一!”各行各业,安全是一道红线,安全体现了人本思想,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和热爱。教师也是一种职业,同样要守住安全这道红线——不仅是学生的安全,还有教师自己的安全。如果教师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和心理安全,又何谈保护学生的人身和心理安全,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呢?

老师越来越难当了!尤其是家校关系成为敏感词之后,家长总是能够很轻易地占据道德和事理的制高点,让老师在学校里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稍不留神,就会“伤害”了家长的孩子,惹恼了家长,给自己带来许多困扰甚至“灾难”。

在现实环境中,教师要想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想成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下功夫做好的事情,是保护好自己。是啊,连自己都保护不好,又拿什么来实现教育理想,拿什么来呵护祖国的花朵、家长的孩子呢?虽然你打心眼里要为学生着想,要引他们走正确的路,并且不舍昼夜地为学生操碎了心,但是,行动上稍有疏忽,就可能被家长看作是怠慢甚至伤害了孩子,质疑你的专业水平,质疑你的职业道德,质疑你是否总是针对他家的宝贝。

多少案例告诉我们,老师要保护好自己,只能靠自己,哪怕你觉得自己无论从主观到客观上都没有任何错误,只要有家长对你不满,从学校到教育局再到政府,都会告诉你,他们想保护你,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你,还是要向家长低头认错,还是要为给学校、教育局、政府带来了麻烦感到抱歉,还是要被语重心长地教导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必须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水平……

那么,教师要怎样保护好自己呢?

第一,教师要用专业素养和能力武装自己。学校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掌握足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引领学生成长。教师的专业素养足够深厚,专业能力足够强大,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够体现出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就能够有效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不专业的行为和低级的错误。

因为足够专业,我们就能够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时,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就能够有效避免因未能找准“病因”或未能“对症下药”而带来新的麻烦和问题。比如说,教要懂得儿童心理学,在与家长一起探讨学生成长问题时,能够用专业的知识让家长信服自己;教师深谙学习规律,能够用对学生学习问题做出专业的分析,让家长对自己频频点头;教师时刻表现出同理心,尤其是让家长能感受到同理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被家长看得见,自然就要多一份安全感了。

记得有一位海归家长,自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是欧式的、先进的,结果造成了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孩子在学校状况频出,班主任老师从学生的健康发展出发,给予多种策略的引导,家长却责备老师“让孩子心灵感到了伤害”。我约来家长,从专业出发帮她分析造成孩子不能与同伴正常交往沟通的原因,家长才发现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谈话已结束就去找班主任老师道歉了。如果班主任老师一开始就能在这个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让家长看到自己的专业,也就不会“好心得不到好报”了。

第二,教师要勤于、善于研究学生和家长。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学生千差万别,每个学生背后的家长也千差万别。研究透每一个学生和学生背后的家长,教师就知道该选择怎样的方式与他们相处、沟通。有些学生内向敏感,对别人的评价十分在意,教师就要以尊重为前提,注意与其对话时的用辞和语气;同样,有的家长也敏感,听不得教师说自己的孩子成长中有什么问题,教师与其沟通就要慎言了。

研究学生,是为了拥有真实真切的儿童立场,教师能站在学生立场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大抵是不会引起学生和家长不满的。儿童立场不是简单粗暴的“为了你好”,而是在真正懂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选择适切的教育方式,进行对话和引导。

与家长沟通,最安全的状态是家长能感受到教师的“同理心”。同理心不是简单的站在对方立场思考和感受,其“理”也不是只相互认可的“道理”,其核心是“共情”。但是,共情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人心隔肚皮”,所以教师不仅要研究一般情况下的家长,更要研究面对学生具体问题时的家长,最好的研究办法是结合平时的了解,做到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捕捉家长的心思,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这样,家长感受到教师都是在替他们和孩子着想,就有了共情的感受,往往就信服教师了。

说到“人心隔肚皮”,教师还要认识到人性的不可捉摸,不要轻易相信家长的热情和期盼,尤其是家长告诉你说可以对他的孩子严加管教,甚至可以“揍”时,千万要提高警惕,不要一不小心跳进了坑里。教师要牢记,学生是家长的孩子,不是教师的孩子,而是教师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不要傻傻地拿“传统文化”中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蒙骗自己。现实中,家长是可以将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想骂就骂,想揍就揍,法律似乎不管不问,但教师对学生批评得厉害了,也会被认定伤害了家长的孩子的自尊。为人师表,还是温文尔雅轻言细语的好,既符合师者身份,又安全安心。

第三,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没有任何“惩戒权”。现在很多人呼吁学校和教师要有惩戒权,否则无法帮助那些品行、认知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健康成长,但事实上,这不仅可能对学生的转变没有多大作用,可能还会将教育带上歧途——惩戒没有十分细致的操作规范,没有一一对应的跟进教育措施,教师难以操作,还会让教师的教育行为趋于粗暴,让教师不再用心用情于专业、研究和提升实践智慧。

尤其,教师从考虑自己的安全着想,也不要选择所谓的惩戒权——如果法律法规赋予了学校惩戒权,学校有那样的部门设置,交给相关部门就好。现实环境下,教师的言语批评稍有不慎,就会被指为变相体罚,一旦“惩戒”了学生,那就是惹祸上身了。记得一位年轻教师,上课时因为有学生多次随便讲话打扰了课堂秩序,让有关学生站着上了几分钟的课,结果被家长要求看监控,要坐实老师有体罚学生的行为,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位家长有一句话得引起教师的重视:“谁规定站多长时间算体罚了?只要站了,我就认为是体罚了!”老师,你还敢要惩戒权吗?

教师要记住,现在的《教师法》中,没有任何一条讲到教师可以批评学生,但明文规定了有体罚学生行为的,必须负法律责任。

第四,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尤其是与家长对话沟通时,要善于沟通。一个个鲜活的家校纠纷案例都告诉我们,教师如果不能自证清白,就是犯了错误,就是工作失职或者教育方式方法不当,甚至就被认定有师德问题。

现在是电子科技时代,留证据是一件很容易操作的事,打开手机录音软件,就能留下与家长沟通的语音资料。目前,有的学校思想前卫,考虑到敏感的家校关系问题,专门设有家长接待室,接待室中装有录像设备,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设备,留下跟家长积极沟通的证据。

处理学生之间突发的矛盾冲突,教师不仅要做到及时,还要尽量当着其他学生(最好有其他老师)的面,在有见证者的情况下细致处理。

第五,教师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要敢于“示弱”。教师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仅仅是努力做到遇事时心平气和,不急躁,还指能认识到情绪的不同表现方式、不同种类情绪的作用,且能正确积极地利用好情绪,帮助自己解决好问题的同时,避免不好的情绪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教师要明白,坏的情绪不利于解决问题,不利于帮助学生成长。坏情绪还会相互传染,给学生做出坏的榜样,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虽然很多教师是因为有教育情怀替学生着急才会情绪激动,也不能忽视了情绪管理的价值,更不能以此作为“情绪行事”的借口。退一步说,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并非是万能的,总有一些学生问题是教师倾其全力也解决不了的,学生身后还有更加强大的家庭存在。教师在做出教育努力的同时,要善于判断,要能够“示弱”,不要盲目地“迎难而上”。为师者,不求功德无量,只求问心无愧,自然就能更加理性更加专业地引领、陪伴学生的成长。

总之,“安全第一”,教师能够保护好自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教师既有美好的教育情怀,又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还具有了宝贵的实践智慧,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善莫大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