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藥治療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與《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指出:慢性胃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應。表現為非特異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適、飽脹、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反酸等,多數患者可無症狀。中醫病名“胃脘痛”“痞滿”“反酸”“嘈雜”等。 內鏡診斷:①非萎縮性胃炎:可見黏膜紅斑、黏膜出血點或斑塊、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腫、充血滲出等;②萎縮性胃炎:可見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相為主,皺襞變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顯露,可伴有黏膜顆粒或結節狀等;③可伴有膽汁反流、糜爛、黏膜內出血等。 實驗室檢查①幽門螺桿菌;②維生素B12、自身抗體等;③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Ⅰ和Ⅱ等。 伴癌前病變者的95%癌變所需時間:萎縮性胃炎為11.6年、腸上皮化生為11.4年、異型增生為5.7年、中重度腸上皮化生伴中重度異型增生為4.5年。 治療:病因治療、避免損傷胃黏膜(如NSAIDs)、避免飲酒與咖啡、不吸煙。Hp胃炎用鉍劑四聯方案。膽汁反流胃炎可應用促動力藥和(或)結合膽酸藥。胃黏膜糜爛上腹痛者可選用胃黏膜保護劑、抗酸劑、PPI、莫沙必利、消化酶製劑等。 中藥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以脾胃虛弱,肝胃不和證多見;慢性萎縮性胃炎以脾胃虛弱,氣滯血瘀證多見;膽汁反流慢性胃炎以肝胃不和證多見;Hp胃炎以脾胃濕熱證多見;伴癌前病變者以氣陰兩虛、氣滯血瘀、濕熱內阻證多見。肝胃不和證用柴胡疏肝散或化肝煎合左金丸。脾胃虛弱證用香砂六君子湯或黃芪建中湯。脾胃濕熱證用黃連溫膽湯。胃陰不足證用一貫煎。胃絡瘀阻證用失笑散合丹參飲。 抑殺Hp可選用黃芩、黃連、黃柏、大黃、香附、枳實、厚朴、白芍、黨參、黃芪、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白及、丹參、三七、延胡索、吳茱萸等。慢性胃炎伴胃黏膜充血、糜爛、出血者可加用三七粉、白及粉、珍珠粉等。慢性胃炎伴癌前病變者可選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丹參、三七、莪術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