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医用黄芪经验

 图书 馆员 2019-07-16

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其应用之广泛、功效之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道。

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本草纲目》)今就名医用黄芪的经验作一简述,以冀加深理解,适时选用。

《神农本草经》:黄芪疗疮补虚

《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言其“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从整段文字来看,黄芪用于治疗外科疾病比较多,而“补虚”之功好像并不是太突出。其实黄芪的“补虚”作用,是针对久病之虚而言,正如陈修园所说:“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症,久而致虚,此能补之。”那些患“痈疽、久败疮”等恶疾的人,绝非一般之虚,如产后、汗后之虚,而是毒邪久羁而致虚,这种虚可谓“大虚”。后人依此将黄芪用于疮疡、痈疽诸疾,如元代张元素云黄芪:“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外疮家圣药。”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的托脓散,清代《医宗金鉴》的托里透脓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内托生肌散等,均以黄芪益气托脓为主药,属于外科托法范畴,若无正气托里,脓毒岂能排出。

张仲景:黄芪补虚、通阳、护卫

仲景用黄芪,在《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伤寒论》113方未用,这是为何?后世医家多有论述,而以岳美中先生的认知最为中肯。他说:“仲景在《伤寒论》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要略》则罕用四逆,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呢……可以肯定地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救亡于顷刻像附子那样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见《岳美中论医集》)可见,《伤寒论》中不用黄芪,并非没有对应之证,而是黄芪性温和而力缓,不若附子、干姜那样剽悍有力,可以挽救生命于顷刻。至此说明,仲景治急症不用黄芪,而治杂病则用黄芪,意在缓缓收功。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黄芪,其义有三,一是补虚理劳:如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等;二是通阳逐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等;三是护卫除湿: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及乌头汤治疗“风水”“皮水”“黄汗”“历节”等。

仲景用黄芪重在扶正祛邪,他在益气补虚的基础上,配以淡渗祛湿药、通经活络药、祛风散寒药等,治疗疑难疾病。在他拟定的方药中,黄芪既走肌表又入脏腑,既能止汗又能发汗,是否矛盾呢?非也。这正是黄芪功用之奇特处。清代邹澍《本经疏证》在分析仲景用黄芪后说:“殊不知黄芪专通营卫二气,升而降,降而复升,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升即降之源,降即升之根。凡病营卫不通,上下两截者,唯此能使不滞于一偏,此即非升非降之谓也。”可见黄芪在补虚功效上,并非单一走向,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

李东垣:黄芪补中益气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脾胃派(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又说:“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藏于肾。”由此阐发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道理,认为元气乃人生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源,进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论”主张,并拟定出以补益中气、健脾益胃为功效的新方——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此三方均以黄芪为主药。

《内外伤辨惑论》中用黄芪的方子计10首,对黄芪的功效最恰当的描述是“补中益气”,而与之相配的是白术、人参,可谓补益中气的三把斧;升提阳气时,必配升麻、柴胡;东垣用黄芪,又必加陈皮以佐之,以防黄芪补而壅滞,岳美中先生说,“这是东垣一大发明。”

李东垣对于内伤热证,不随时俗,提出“甘温除大热”新论。他说:“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内外伤辨惑论》)他认为这是“无阳以护其营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由此,他提出“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而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内外伤辨惑沦》)而甘温之剂的代表方就是补中益气汤。

王清任:黄芪补气化瘀

王清任是清代革新医学家,所著《医林改错》载方33首,其中用黄芪者15首,用黄芪命名或以黄芪为君药者10首,黄芪最大用量八两(黄芪桃红汤:生黄芪八两、桃仁三钱、红花二钱。主治产后风),最小用量五钱。虽然全书没有黄芪专论篇,但他的主导思想是补气化瘀,他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借黄芪大补元气,以促血活,如补阳还五汤、足卫和荣汤、黄芪桃红汤、黄芪赤风汤、可保立甦汤等;其中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该方重用黄芪四两,大补脾肺之气,配以活血之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被后世医家推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王氏还用黄芪补气救脱,如重用黄芪半斤、党参四两以治外伤后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渐至抽风;又在古方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四两,以益气活血,其胎自下。王清任以益气为主,活血为辅,治疗疑难杂症,如黄芪防风汤治疗脱肛,黄芪甘草汤治疗尿痛,黄芪用量都在四两;以黄芪补气托毒外透的助阳止痒汤,用以治疗皮肤瘙痒、声哑、失音与风块疹等;以黄芪补益脾胃的保元化滞汤,用以治疗痘后痢疾等。

后人对王清任运用黄芪的经验多有发挥,临证并不局限于原书的病症范围,如王氏治疗痘后或产后的几首方子,凡气虚夹风、气虚夹湿者,均可考虑使用,这是“异病同治”治则的灵活体现。

张锡纯:黄芪补气升陷

张锡纯称黄芪“补气之功最优”。他说“黄芪为气分之主药,能补气更能升气。”其功效以补气升陷为主,用之得当,还可回阳、理郁、醒脾、滋阴等。

张锡纯所创立的升陷汤(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就是针对胸中大气下陷而设,至今仍然是补气升陷之良方。由此所派生的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等,均以黄芪为主药。至于升陷,则配以柴胡、升麻、桔梗;而于回阳,则配以干姜、桂枝;于理郁,则配以乳香、没药;于醒脾,则配以白术、甘草等。若配以知母,黄芪温升补气,知母寒润滋阴,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将黄芪视为醒脑复瘫之要药。治疗内外中风者,他拟有逐风汤、加味黄芪五物汤、加味玉屏风散等;治疗肢体痿废,拟有补偏汤、振颓汤;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拟有干颓汤、补脑振痿汤、起痿汤;治疗风袭肌肉经络而致麻木不仁者,则有逐风通痹汤;以上诸方均以黄芪为主药;而对脑贫血,则将当归补血汤加味,重用黄芪一两治之。

张锡纯还将黄芪用于肝气虚者,对此他从“天人合一”之理道:“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覆杯即见效验。”

张锡纯对于妇科诸疾,亦善用黄芪治之。如治疗寒热往来的玉浊汤,经闭不行的理冲汤,经水过多的安冲汤,血崩的固冲汤,产后发搐的和血息风汤,以及治疗阴挺的升肝舒郁汤,乳少的滋乳汤等,均以黄芪为主药,少则三钱,多则一两半。治疗产后疾患,将黄芪加到生化汤治之;治疗女子癥瘕,取黄芪与三棱、莪术、鸡内金治之;治疗女子胎位不正,则用升麻黄芪汤治之。

在张锡纯拟定的以黄芪为主药的方子中,还有治疗瘰疬的消瘰丸,治疗瘰疬疮疡破后的内托生肌散,黄芪用量均达四两。他认为黄芪要生用,使其“补气分以生肌肉”,达到“补中有宣通之力”的功效。(均择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陆仲安:黄芪治疗“消渴”

陆仲安(1882~1949),曾在北京行医,因善用黄芪治疗疑难危症,故有“陆黄芪”之称。

1920年秋,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胡适突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身体日显消瘦,经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晚期,并认为无药可治。其朋友马某提议请中医治疗,胡适说:“中医之学,不根据科学上之系统研究,不足凭也。” 马某说:“西医已束手矣,与其坐以待毙,曷不一试耶?”胡适勉强从之。马某便请来陆仲安诊治,陆仲安诊脉后说:“此易事矣!饮以黄芪汤,如不愈,唯我是问。”胡适服中药数月,果然痊愈。这时,胡适对中医治疗仍然有疑,便去走访协和医院,医院的西医进行检查后,大诧云:“果愈矣!谁为君谋?用何药?”胡适便把服用中药的实情告诉了他们。著名西医俞鸿宾托人到胡适住处抄出了全部药方,并将药方缀作一文,刊登在丁福保主编的《中西医药杂志》上。药方为:

生黄芪四两、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木瓜三钱、西当归三钱、酒黄芩三钱、法半夏三钱、杭白芍四钱、炒于术六钱、山萸肉六钱、参三七三钱、生姜二片。此方系民国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初诊之方。

胡适病愈后,曾在林琴南送他的一幅画上题一篇文章,其主要内容为:“我自去年秋季得病,我的朋友是学西医的,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陆先生诊看,陆先生曾用黄芪十两、党参六钱,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全好了。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药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与药的真价值,这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陈存仁《津津有味谭.食疗卷》)

药理实验表明,黄芪有明显利尿作用,对实验性肾炎的动物,可使蛋白尿减少,肾病减轻。大剂量黄芪能延迟蛋白尿和高胆固醇症的发生。与党参配伍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及糖尿病有效。这些实验结果与《中药学》教材中所言黄芪“益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何其相似乃耳。

岳美中:黄芪恢复元气

岳美中不但对仲景用黄芪探研尤深,且又擅长用黄芪治疗老年疾患。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与冠心病用保元生脉饮加味,治疗高血压用大剂量黄芪与生龙骨、生牡蛎配伍,治疗慢性肾炎用经方黄芪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治疗产后血痹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慢性肝炎用当归补血汤合柴芍六君子汤,治疗偏枯用含有黄芪的三痹汤,治疗表虚自汗用玉屏风散,治疗肥胖症用防己黄芪汤加味;特别是他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震颤麻痹,首剂黄芪二两,逐渐加至八两,服用半年而缓解;他还采用《冷庐医话》中的黄芪粥加味,治愈数例小儿慢性肾炎迁延不愈者等,他称黄芪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岳美中论医集》)

综上所述,黄芪是一味强壮剂、补益剂,以补益脾(胃)肺之气为主,而兼以护肝、补肾、益心,可以说是一味补益五脏、利于六腑、外护皮肤、内养筋骨的良药。笔者凡遇气虚失血、气虚失津、气虚失精、气虚夹瘀、气虚夹湿、气虚水肿、气虚寒凝、气虚厥逆等病症,必以黄芪为主帅,配以对证之药,常可获预期之效。

邓铁涛:黄芪补益调压

国医大师邓铁涛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黄芪的功效归纳为:陷者举之、升者平之、攻者补之、瘫者行之、表虚固之。

陷者举之,如脏器下垂,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等,可取黄芪30克,与枳壳3克反佐之,加入四君子汤中,一升一降,以升为主,以降辅之。

升者平之,升者血压升高也。邓铁涛治疗气虚痰湿型高血压,重用黄芪和温胆汤治之。邓铁涛的体验是: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治疗低血压,喜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不超过15克。治疗痰湿型高血压,喜用黄芪合温胆汤,方中黄芪必在30克以上。

攻者补之,邓老认为胎死于腹中,已成“邪实”,是虚中夹实证。邓老用王清任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120克,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下。

瘫者行之,邓老认为偏瘫、截瘫均属气虚夹瘀证,他推崇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之。其体验为:凡气虚血瘀之偏瘫,用补阳还五汤,都有疗效。而他所拟制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强肌腱力饮(黄芪60~120克,党参、白术、甘草、当归头、陈皮、柴胡、升麻、五爪龙、何首乌、枸杞子),就是以黄芪为主药的经验效方。其黄芪用量从45克到120克或达240克;治疗一例截瘫,黄芪用至360克。

表虚固之,固表就是“实卫”。凡属气虚之盗汗、自汗者,均可用玉屏风散,其用量比例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可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

邓铁涛认为,使用黄芪的指征应为:舌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弱。

补益药(补气):黄芪,白术,山药,甘草

黄芪

性味:甘、微温。
归经:脾、肺。
功效:
1补气升阳——本品为补气之要药,古人在人参未广泛运用于临床之前,誉本品为补气药之长。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出现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症,可配人参治之;若用于脾气虚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配白术,有补气健脾之功;用于气虚血亏,配当归以奏补气生血之效;用于气损及阳,气虚阳衰之畏冷多汗者,可配附子以补气助阳;用于脾气虚弱、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者,用本品有补气升阳举陷之功,常配人参、白术、升麻等以增强疗效,如补中益气汤;用于脾气不足、统摄无能而致出血(如便血、崩漏)者,用本品有补气摄血作用,常配人参、白术、当归等同用,如归脾汤。
2益卫固表——用于表虚自汗,取本品补气之中而有外达之性。故能补益卫气而固表止汗。本品固表止汗之作用较好,临床上通过不同配伍能治各种虚汗证。如配附子、山萸肉助阳药可治阳虚自汗者;配白术、人参等益气药用,可治气虚自汗者;借其固表止汗之功,亦可治阴虚盗汗者,但其性偏温,恐助虚火故每配滋阴降火之生地、黄柏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治上述诸虚汗证,亦常配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同用。又若气血不足,外感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药中配入黄芪,能鼓舞阳气,益气发汗,而使汗出表解,故黄芪有“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之说。
3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久不溃破或溃久不敛之症,本品有良好的托毒排脓、生肌敛疮的作用。若用于痈疽不溃者,常配当归、穿山甲、川芎等同用,如《外科正宗》之透脓散;用于痈疽久不敛者,常配人参、五味子、牡蛎等用,如《四圣心源》之黄芪人参牡蛎汤,或配当归、肉桂等以补气血、散寒凝、活血生肌。
4利水消肿——用于气虚之水肿、尿少者,本品有补气利水、消肿之功,常配白术防己、生姜等用,如防己黄芪汤,或配桂枝、防己,茯苓同用,如防己茯苓汤。
此外,本品还有可用于气虚血滞之肢体麻木、风湿痹痛以及半身不遂者,或气虚津亏之消渴证。用于肢体麻木、多配桂枝、白芍等同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风湿痹痛,常配羌活、防风、当归等同用,如蠲痹汤;用于中风不遂,可配当归尾、川芎、地龙、赤芍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用于消渴证,常配生地、麦冬、淮山等药用。
用量:10-30克,大剂量30-60克。
注意:
1本品有生用、蜜炙之分,一般用于补益气血者,宜炙用;用于固表、利水、托毒者,宜生用。
2本品补气升阳益火,故阴虚火旺及邪热实证者不宜用。

白术

性味:苦、甘、温。
归经:脾、胃。
功效:
1补气健脾——本品为补气健脾之要药。常用于脾气虚弱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胀痛、倦怠乏力之症、多与人参、茯苓、炙甘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之呕吐泄泻者,多配干姜、党参同用,如理中汤;用于脾虚食滞,则配枳实山楂、麦芽等用。
2燥湿利水——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停聚之痰饮、水肿、尿少等症,取本品甘温益脾胃之阳气;又本品益气除湿,而助膀胱之气化,故有燥湿利水之效。用于痰饮、胸胁胀满、短气而咳者,常配桂枝、茯苓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用于水肿,可配泽泻、茯苓、猪苓等同用,如五苓散,或配黄芪、防己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
3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本品有固表止汗之功,常配黄芪、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
4补气安胎——用于妊娠脾气虚弱之胎动不安、少气乏力者,常配党参、茯苓等同用;本品有补气健脾、祛湿安胎之效;若兼湿阻呕吐,则多配陈皮、法夏等用;若兼水肿尿少,常配黄芪、茯苓等同用;若兼气滞腹胀腹痛,多配陈皮、砂仁、苏叶等用用;若兼血虚头晕者,多配当归、白芍等同用;若兼脾胃湿热者,多配黄芩,共奏清热去湿安胎之效。若治冲任虚寒之胎动不安,多配鹿茸、杜仲、菟丝子等用。
用量:6-15克。
注意:
1本品炒用可增强温中之力,用于补气健脾;炒焦功偏健脾止泻;若欲补气利水,固表则多生用。
2本品味苦,性温燥,故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山药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肺、肾。
功效:
1本品既补脾气,又补脾阴,适用于脾胃气阴不足之食少、体倦、便溏或泄泻之症,常配人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2本品既益肺气,又益肺阴,适用于肺气阴不足之久咳虚喘或肺燥干咳等症,常配党参、麦冬、五味子等用。
3本品既益肾气,又益肾阴,有固肾止遗、止带之效,适用于肾虚遗精、尿频、白带过多之症。用于肾虚遗精,常配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用于肾虚尿频,常配益智仁、乌药等同用,台缩泉丸;用于白带过多,属脾虚湿重者,多配茯苓、白术、莲子等同用;属肾虚不固者,多配熟地、山萸肉、菟丝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常用于消渴证,取其补气养阴止渴之效,可以本品大量煎水代茶。也可以配黄芪、花粉、知母等同用。
用量:10-30克,大剂量60-150克。
注意:
1本品用于补阴,宜生用;用于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2本品养阴易助湿,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用。

甘草

性味:甘,平(生用性凉,炙用微温)。
归经:脾、肺。
功效:
1补气健脾——本品味纯甘,蜜炙用则性微温,甘温能补脾益气,常用于脾虚气弱等证。如四君子汤,以本品配党参、白术等治脾虚气弱证;炙甘草以本品配血益阴药同用,治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悸等症,取其益气以生血之效。
2清热解毒——本品生用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毒作用,用于热病,常配入清热剂中作辅助药用,又常用于疮疡火毒,如《仁斋直指方》中经粉甘草(炙)、瓜萎根等分,水煎服,治痘疮烦渴;《恒证奇方》以本品煎汁和蜜外涂,用治汤炎灼疮。取本品之解毒作用。亦有治农药中毒者,如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载以治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农药中毒,用本品120克煎汤,候冷送服滑石粉15克,每日服3次。
3润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咽痛、本品有润肺祛痰止咳之功。《圣济总录》单用本品以猪胆汁浸炙,研末为丸服,治热咳;现多配入祛痰止咳之方中用,如麻杏石甘汤,以本品配石膏、麻黄等同用治肺咳喘。
4调和药性——本品甘、平,性和而缓,能调和诸药。故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烈药用之缓其峻。如调胃承气汤,本品与大黄同用,则泻下力缓和。
5缓急止痛——用于腹中或小腿挛急而痛,是取其以甘缓之的作用,常配芍药同用,如芍药甘草汤。
用量:3-10克。
注意:
1本品用于清热解毒须生用;用于补中缓急宜炙用。
2湿盛中满、恶心呕吐者不宜用。
3前人认为本品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4本品与常山同用易引起呕吐,应加注意。

人参

性味:甘、微苦,微温。
归经:脾、肺、心、肾。
功效:
1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证。凡大失血、大汗、大吐、大泻以及一切疾病因元气虚极均可出现气息微弱、呼吸急促、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之症,称为气虚欲脱,急须大补元气、补气固脱。“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单用有效,常用大剂量煎汤服,名独参汤。气与阳同主脏腑功能,气虚极则阳气亦衰,故本品用于补气固脱,治气虚欲脱之证,每配回阳救逆之附子,以增强疗效,名参附汤。
2补气健脾——用于脾胃不足证。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不足,生化无力则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上腹痦满、呕吐泄泻等症,可以人参益气健脾以恢复生化之源,常配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汤。又脾为统血之脏,脾气虚弱,血失统摄,可致机体各部的出血证,凡虚寒性出血或大出血者,均可用本品补气摄血以助止血。又本品有补气生血之功,亦常用于失血体弱者,可单用或配炒白术、黄芪等同用。
3补肺益气——用于肺气亏虚之证。肺为主气之脏,肺气亏虚则出现呼吸短促、体倦乏力、动则气喘、脉虚自汗等证,应用本品有补益肺之功。肺气阴足足者,多配五味子、麦冬、山药等用;若用于肺肾气虚喘促,则多配胡桃肉、蛤蚧等用,如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等。
4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及消渴证。热病伤津之身热口渴、汗多、脉虚者,可于清热泻火方中加人参以生津止渴、扶正祛邪,常配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白虎加人参汤;若用于热病后期,邪热已衰,气阴衰弱者,则常配麦冬、五味子同用,如生脉散;用于消渴证,多配生地、麦冬、玄参等,共奏益气生津之效。用于上述诸证,宜用生晒参。
5安神益智——用于气虚不足之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等症,人参有益心气安心神之功,常配龙眼肉、茯神、酸枣仁等同用,如归脾汤。
此外,本品还能益气壮阳,可用于阳萎精少、宫冷不育之证,常配鹿茸、紫河车等同用。又取本品扶正补气之功,广泛用于体虚外感或里实正虚炒能专于攻邪者,配解表、攻里药同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用量:6-10克。宜文火另煎,再和入复方药汁中内服。或研末服,每次1-2克,或浸酒服。用于补气固脱,须大剂量(15-30克)急煎分数次服。
注意:
1人参价值昂贵,故在一般补益方剂中,可用党参。
2气阴伤有热用人参者,宜用生晒参;气虚阳衰内寒者,宜用红参'胃肠湿热者忌用。
3前人认为本品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4人参芦有涌吐作用,用于补气时多去除。

党参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肺。
功效:
1补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证。为常用的补中益气药,功似人参而力较弱。用于脾胃气虚之食欲不振,肢体倦怠,或呕吐、泄泻以及久病气虚者,常配白术、茯苓等同用;用于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如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则常配黄芪、白术、升麻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2补肺益气——用于肺气不足所致气短、咳喘,语言低怯等症,可配黄芪、五味子等同用。
3生津养血——本品有补气生津之功,可用于热病后期,气津两伤所致之气短、口渴以及消渴证者,常配麦冬、五味子等同用。又取本品补气益血之功,用于血虚萎黄、头晕心悸之症,可配熟地、当归等同用。
此外,本品配解表药、攻里药亦用于体虚外感、或里实正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之效。
用量:10-30克,
注意:
1本品常用于一般补益方剂中以代替人参,其补脾益肺之功与人参相似,但力量较弱;若用于虚脱证候,仍以人参为主。
2本品药性甘润,湿困中满者忌用。又前人认为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太子参

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脾、肺。
功效:
1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弱之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以及肺气不足之自汗少气等症,常与补气健脾药如黄芪、白术、山药、炙甘草等同用。
2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后津伤口渴,常与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临床上亦有用于久热不退,或小儿夏季热,常配竹叶、麦冬、白薇、扁豆花、西瓜衣、甘草、莲叶等同用。
用量:10-15克。
注意:
1本品性较平淡,补益脾胃之力不及党参、生津作用较党参为好。
2据《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等书记载,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现在商品则普遍采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虽有补益之功,但其力较薄。

西洋参

性味:甘、微苦,寒。
归经:心、肺、胃、肾。
功效:
1益气降火——用于虚火刑金之喘咳痰血症。肺肾阴虚,虚火刑金,肺失清肃,故见喘咳、痰血,用本品有清肺降火、益气养阴之效,多配麦冬、知母、川贝等同用。
2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口渴者,本品有益气生津止渴之效,可配生地、麦冬、玄参等同用。用于素体阴虚不足之口燥咽干者,可单用本品水煎服。
此外,本口亦常用于急性热病、气阴暴伤之证,有益气固脱之效。
此外,本品亦常用于急性热病、气阴暴伤之证,有益气固脱之效。
用量:3-6克。
注意:
1本品功用与生晒人参相似,有清补作用,。可当生晒参用。正如张锡纯所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作人参而不受有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2本品性寒,易伤阳助湿,故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前人谓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又忌铁器火炒。

大枣

性味:甘,平,质润多液。
归经:脾、胃。
功效:
1补气健脾——本品有补中益气之效,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之体倦乏力、食少便溏之症,常配党参、白术等同用。
2养血安神——本品有养血安神之效,用于血虚、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可配熟地、当归酸枣仁等同用;用于妇女血虚脏躁证,可配浮小麦,甘草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甘麦大枣汤。
3缓和药性——本品甘缓性平,能调和药性,常配入攻邪的复方中,以缓和峻烈药物的药性,保护正气。如本品配葶苈子,为葶苈大枣泻肺汤,能泻肺平喘利尿而不伤正气;又本品配大戟、芫花、甘遂等为十枣汤,方中其余诸药均峻下*水,易损胃气,故用本品缓其峻下之性,保护脾胃,扶助正气,使泻水*饮而不伤脾胃。
又本品常与生姜配伍,同用于解表剂中,其生姜可以助卫气发汗,大枣补益营血,发防发汗伤营,共奏和营卫之功。姜枣又常用于补益剂中,而起调和脾胃之功,促进吸收功能,提高补益之作用。
用量:3-12枚或10-30克。
注意:本品纯甘滋腻,易助湿,故湿盛脘腹满者,不宜用。

扁豆

性味:甘,平。
归经:脾、胃。
功效:
健脾化湿——本品甘淡平和,有补脾益气、化湿和中之效,为健脾化湿之常作药。多用于脾虚有湿之体倦乏力、食少便溏、或泄泻以及妇女脾虚湿浊带下之症,多配人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又本品既能健脾化湿,又善消暑,故常用于暑湿吐泻之症,常配香薷、厚朴等用,如香薷散。
用量:10-15克。
注意:本品用于健脾益气宜炒用;用于消暑宜生用。

饴糖

性味:甘,微温。
归经:脾、肺、胃经。
功效:
1补气健脾——用于劳倦伤脾气短乏力、食欲减退者,常配桂枝、白芍、炙甘草等同用,如小建中汤。
2缓急止痛——用于虚寒腹痛、喜温喜按者,用本品有补中缓急止痛之效,常配桂枝、白芍等同用,如小建中汤为常用方剂;若用于胸腹大寒痛、恶心呕吐者,常配川椒、干姜等同用,如大建中汤。
3润肺止咳——用且肺虚或肺燥咳嗽、短气喘促等,用本品有补虚润肺止咳之效,可单用,也可配紫苑、百合、百部等同用。
用量:30-60克,宜熔化冲服,不需煎煮。

中药「黄芪」不传之秘

中药黄芪,补气之圣药,具有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等功效,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那么,黄芪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哪些病证呢?临床应用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临床中药学专家郑虎占教授今天就来讲解你不知道的中药黄芪的临床应用!


黄芪原名黄耆,耆者,长也,黄芪为补药之长,故名。本品重在补气,尤擅补益肺气,主治肺气虚而气短乏力、语声低怯、咳喘无力、脉象细弱等,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五味子等同用。亦治脾气虚弱证,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炙甘草等配伍。又治气不摄血证,常与党参、大枣、仙鹤草、藕节、当归、阿胶等并施。尚治气血两虚证,常与党参、当归、龙眼肉、大枣等共用。若治气阴两虚证,则配伍女贞子、太子参、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若治糖尿病之气津两亏证,则配伍山药、玄参、乌梅、山萸肉、黄连、地骨皮等。我于临床常用黄芪30g,取其补气之功,治疗疲劳综合征,有较好的缓解疲劳作用,可供参考。

曾治一疲劳综合征患者,男性,38岁,神疲乏力,不耐劳作,阳事欠佳,易于施泄,脉沉细,舌淡苔白。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0g、当归6g、川芎6g、五味子6g、石菖蒲6g、制远志6g、巴戟天10g、小茴香6g、黄柏3g、生麦芽15g、炒鸡内金10g。水煎服,7剂,疲劳症状显著减轻,性功能亦得改善。 

黄芪气味俱轻,升多降少,属于“陷者举之”之药,凡气虚下陷证之头目眩晕、脏器下垂、久泻久痢等宜此,可配党参、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等,如补中益气汤。因本品善升,阳亢于上,脉见两寸浮盛者,应当慎用。曾见下虚上实患者,服用本品后,头脑发胀,故用时务须把握适应证候。

卫者,卫外而为固也。黄芪益卫固表,可治自汗、盗汗以及气虚易于感冒者。治疗气虚自汗,常与党参、白术、防风、煅牡蛎等配伍,如玉屏风散、牡蛎散。治疗阴虚盗汗,常与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我临床每以此方加浮小麦30g,桑叶10g(研冲),治盗汗往往收效。若系更年期综合征之烘热汗出,阵阵发作,则用本方配伍二仙汤(仙茅、仙灵脾、知母、黄柏、当归),多可取效。

另外,本品还可止手汗,我用生黄芪30g,生葛根30g,荆芥10g,防风10g,白矾10g,水煎,热熏而温洗,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连用3天,近效颇佳。

黄芪补气利水,主治气虚水肿,其证以下肢肿甚、下午肿剧为特点,可配防己、茯苓、桂枝、甘草、泽泻、附子、枳壳等,如防己茯苓汤。我常用已故名医刘邵武先生的半决渎汤(黄芪30g,郁金15g,金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30g,白茅根60g)加味,治疗水肿尿少,有较好疗效。现代临床报道,黄芪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等,有消除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黄芪有良好的补气托疮生肌之效,用治气血不足之疮疡内陷,脓成不溃,常与当归、穿山甲、白芷、皂角刺等配伍,以托毒排脓,如透脓散。若治疮疡久溃不敛者,可配当归、熟地、白芍、人参、白术、炙甘草、肉桂等,以生肌敛疮,如十全大补丸。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大风”,临床可治中风病气虚血瘀、络脉瘀阻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常与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水蛭、地龙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我据此,临床治疗银屑病患者皮损厚硬、脱屑、瘙痒等,以《医林改错》助阳止痒汤为基本方:生黄芪30g,桃仁6g,红花6g,赤芍6g,皂角刺6g,炮穿山甲3g(研冲),生甘草6g。随证加减,水煎服,对于气虚血瘀型者,往往奏效。

黄芪与人参均能补气,但人参重在大补元气与中气,而黄芪重在补益肺气。二药相须为用,可加强补气之功。

黄芪有两种常用炮制品,即生黄芪和炙黄芪。生黄芪长于利水、托疮,炙黄芪长于补气,升阳,固表。《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常用量为9~30g。《本草纲目·第十二卷》谓:“黄芪补元气,面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临床对于气滞,脾胃胀满,湿热,实热等患者,均当慎用。

黄芪的配伍介绍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是一味常用的补益中药,其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可治疗多种虚损之证。其配伍应用如下:
  肺脾气虚 中气下陷
  黄芪主入脾、肺二经,有补中益气升阳之功,凡肺脾气虚,食少便溏,咳嗽气促,倦怠乏力,或气不摄血,各种出血及崩漏,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等,均可选黄芪。若气虚甚配人参、白术以增强补气效力;脾虚见食少便溏,除配党参、白术外,还常加茯苓、炒扁豆、炒薏苡仁以健脾止泻;如肺虚咳喘气短,痰多稀白者,多与党参、茯苓、陈皮同用,或配人参、五味子、紫菀以补气敛肺,方如《永类钤方》补肺汤;若气虚不摄血而致便血,吐血,崩漏者,常与人参、当归、龙眼肉等同用以益气摄血,方如《严氏济生方》归脾汤。
  黄芪既善补气,又长于升阳,故中气下陷而致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诸病,黄芪为必用之药。临床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以加强升提之力,方如《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现临床以本方为基础,加入大剂量枳壳,每获良效。
  卫虚自汗
  黄芪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治体弱卫虚表不固而致自汗,与防风、白术配用,补气固表之功尤着,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亦可与牡蛎、浮小麦等收敛止汗药同用,以增强止汗的作用,如《局方》牡蛎散。至于气虚阳弱而致虚汗不止者,可与附子、生姜同用,以补气温阳,固表止汗,如《严氏济生方》芪附汤。对于阴虚盗汗者,本品亦可治之,需与生地、黄精等到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
  气血不足之疮痈
  黄芪具有益气升阳、托毒生肌之功,有“疮家圣药”之誉,故常用于疮疡属气血不足者。若日久脓成不溃,则与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剌等配用。以托毒排脓,方如《外科正宗》之透脓散;若疮疡溃久不收口者则与当归、人参、肉桂、熟地、白术等配用,以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收口,如《局方》十全大补汤。如小儿痘疮,气虚塌陷,可与在人参、肉桂、炙甘草同用,以益气透疹,如《博爱心鉴》之保元汤。
  肢体麻木 半身不遂
  黄芪补气力强,气盛才能血旺,故气血虚弱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可用黄芪治之,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即以本品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用本品配当归、川芎、桃仁等,以治中风半身不遂;《百一选方》蠲痹汤以本品配羌活、防风、当归等,治疗肩臂风湿痹痛,兼见气血不足者。
  水肿
  黄芪具有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停聚而致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多与防风、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超能补气药:黄芪

《黄帝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也都在耗气,那么气虚该怎么办呢?试试超能补气药:黄芪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兼通医学与养生之道,他曾写过“黄芪煮粥荐春盘”的诗句,可见,北宋时,黄芪就已在民间流传食用。

胡适与黄芪也有不解之缘,胡适在担任教师期间,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乏力困倦,口舌干燥,在一位中医的推荐下服用黄芪泡水喝,诸症缓解,大力向周围的同事推荐黄芪一药。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


【药性】甘,微温。 

【归经】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歌诀】黄芪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敛疮。 

【临床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若脾虚水湿失运,以致浮肿尿少者,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

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如当归补血汤以之与当归同用。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白术等品同用,如归脾汤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汤。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蛎散。若因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宜与白术、防风等品同用,如玉屏风散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可用本品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外出,常与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里透脓散。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用本品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效。常与人参、当归、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补汤。 

此外,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治疗风寒湿痹,宜与川乌、独活等祛风湿药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药配伍。治中风后遗症,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品同用,如补阳还五汤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鉴别用药】人参、党参、黄芪三药,皆具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

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

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兼能补血。

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证。

常用养生抗衰中草药之“补气药”

凡具有补益脾气、肺气功能,能消除或改善气虚症的药物,称补气药。补气药性味多甘温,人肺、脾二经。能增强机体脏腑功能活动能力,尤其对脾、肺二脏的生理功能有显著的加强作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脏腑的功能低下,出现倦怠乏力,食饮不振,脘腹胀满,甚至浮肿等虚证。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其来源又赖于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以充身润肤。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动则喘息乏力,自汗头晕,气短声低。凡是气虚病证,都应用补气药来治疗,而又以补脾为首要,脾气旺则肺充盛,所以补气药大多有健脾益气功能。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帅”,气旺可以生血,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病症

  本类药物性味甘温,误用使人闷胀愈甚,食欲不振者不宜常服。

  1.人参

  人参属五加科,按其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红参、糖参、生晒参、西洋参等十余类型,现分述如下

  野生者称“野山参”,栽培者称“圆参”;圆参于栽种后5-6年9-10月采挖,洗净晒干,称“生晒参”;经沸水浸烫后,浸于糖水中,再晒干,称“糖参”(白参);挑选粗壮大根茎的人参,除去侧根、细根,蒸熟晒干或烘干称“红参”;主根刮去外皮,晒干称“白干参”;支根晒干称“皮尾参”。产于朝鲜者称“高丽参”;其等级规格分为“天”、“地”、“人”、“翁”,其中以“天”字号为上品,“翁”字号为最差;产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称“花旗参”。  主要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神农本草经》:“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性味与归经:生,甘苦微凉。熟,甘微苦温。人肺、脾、胃、心、肾诸经。

功效与应用: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安神益智,调补五脏,强精通脉,生津止渴,延缓衰老。

  1.元气不足,劳伤虚损,食少倦怠,自汗喘促,老人尿频,阳痿早泄

  2.老人疲乏,发脱形坏,惊悸怔忡,健忘少寐,精神恍惚等

  3.久虚不复和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用法用量

  1.抗老健身剂量:每日1-2克,噙化。

  2.治疗老年病剂量:每日5-10克,水煎服。

  3.危重病可用10-60克,生用或单独煎服。

  禁忌与注意:

  1.阴虚火旺者服用,可引起便秘、鼻衄。

  2.肝阳上亢者

  3.表邪未解者可致邪闭。肺气壅滞,胸闷憋气及一切实症、热症忌用,否则可致邪气闭塞。即“闭门留寇”,使原有疾病很难治愈

  4.过量服用或致腹涨纳减、失眠心烦、躁动不安等“人参滥用综合征”。

  5.人工流产前服用可引起子宫收缩

  6.小儿为纯阳之体,滋补宜用平补,不宜温补,故施补时以白糖参或花旗参为宜

  7.民间长期有“人参忌萝卜”之说。即萝卜破人参大补元气之功。但也持有异议:近代名医张锡纯认为,人参补气,得莱菔(萝卜)可防其气滞生痞。还有人认为,人参补元气,萝卜破食气,非破元气,因而否定了萝卜破人参补气之说。

  8.服用人参忌饮茶,这有一定科学道理。茶叶含多种氨基酸、鞣酸等,鞣酸能阻碍无机盐的吸收,还能凝固蛋白,所以服用人参忌饮茶尤禁浓茶

  9.反芦笋

  代表方剂一:

  【独参汤】《伤寒大全》)

  组成:人参l0-60克。

  用法:加水,慢火煎成浓汁,一次服。

  主治:大量出血,或病至晚期\

  方义:病至虚极欲脱,危在旦夕,当务之急,急宜益气固脱,方可挽救生命。《本草正》谓人参“阳气衰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可见人参的确堪称益气固脱良药。t

  代表方剂二:

  【生脉散】(金?李东恒《内外伤辩惑论》)

  组成:人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热伤元气,津液大耗,汗多体倦,气短口渴。脉散大无伦,或久咳肺虚,呛咳少痰,短气自汗,脉虚弱者

  方义:病至虚脱,宜急益气固脱,兼顾阴津。人参有补气生津两大功效,与麦冬、五味合用,元气得补,则心气有继;阴津得充,充盈于脉,能呈较好的强心救脱功效。

  久服对气阴两虚型衰老有一定裨益。

  现代研究认为,人参的抗氧化作用是延缓衰老的重要环节之一。人参能调节神经系统,增强造血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细胞寿命,主要是含有人参皂甙和人参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人参皂甙可通过调节细胞代谢而延缓衰老,并有改善心肌代谢,保护心脏,抗疲劳,减低血糖的有效功能;而人参多糖则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对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人参还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对慢性疾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2)太子参

  主要来源: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

  《本草从新》:“大补元气。”《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功效与应用:补益脾肺,益气生津,安神益智,止咳化痰。

  1.用于老年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反复病久、肺脾两伤者。症见咳嗽伴神疲乏力、气短,起病缓慢,日渐消瘦

  2.本品补益之力虽不及其他补气药,但其生津力强,适用于阴虚为本甚至气阴两伤之消渴,症见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常配伍石斛、花粉等养阴生津药

  3.适用于老年人气阴两伤之心悸怔忡,失眠,常配以麦冬、五味子、酸枣仁等。

  4.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属气虚者尤宜。

  用法用量:

  1.内服:10-30克,单味煎汤或配合它药同用。

  2.本品性平,对于气虚兼有燥热者,可代替其他补药,取其补益之力而无温燥之性,为补气药中的二味清补之品

  注意事项:补气药易于助火,表实邪盛者不宜应用。  本品甘,微温,补益力虽不及其他参类,然力缓性微温,是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可代西洋参适用于虚人长期缓补,单味服用或配合它药同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含果糖、皂甙等有效成分,对机体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增强人体内的物质代谢而延缓衰老。

  代表方剂:

  【自汗方】(《陕西中草药》)  组成:太子参9克,浮小麦15克。

  功效:益气养阴,收敛止汗

  主治:年老气虚自汗,白昼汗出,动辄益甚,神疲乏刀,气短懒言。

  用法:上药取水300毫升,文火煎取汁150毫升,日一剂,温服。

  方义:正气不足,肌表疏卫外不固,腠理开泄而自汗。汗液为津液的一种,气虚自汗日久伤津液,至气阴两伤,故方中太子参甘平,气阴并补,益气固表止汗。浮小麦收敛止汗,两药相配,一补一敛,使表固汗止,诸症自除

    (3)党参

  主要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块根。本品功效似人参,原产上党郡为佳,故名

  《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

  性味与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

  功效与应用: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1.用于年老体虚、中气不足甚至下陷之脏器下垂、久泻等,如补中益气汤。

  2.用于脾胃气虚,倦怠乏力,语声低微,食少便溏者,如四君子汤。

  3.用于老年人肺气虚弱,咳嗽气短,语声低弱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属肺气虚者,如补肺汤,配以黄芪、五味子同用以增效

  4.用于气血亏虚、面色萎黄、心慌气短、头晕眼花者,与补血药同用,使气旺则血生,诸症自除,如八珍汤。

  5.用于老年人消渴或病后气阴两伤,气短口干等证。

  6.亦用于体虚外感,里实正虚之证,与解表药、泻下药同用以扶正祛邪

  临床上对于慢性病或气虚轻证,党参常用以代替人参,如《本草正义》载:“党参……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大剂量30-60克;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1.属里热证或实邪者,忌单独应用

  2.《得配本草》:“气滞,怒火盛者禁用。”

   3.反藜芦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增强耐疲劳力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血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从而改善血液系统;对神经系统、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故老年人在辩证基础上服用党参,能起到强身健体,提高抗病力,延缓衰老的作用 
     代表方剂:

  【上党参膏】(《得配本草

  组成:党参500克,沙参250克,桂圆肉200克

  功效:补气健脾,养阴润肺。

  主治:用于老年人脾肺气虚者,久服清肺金,补元气,开声音,助筋力。

  用法:上药以水2000毫升,文火煎成浓汁,滴水成珠,用磁器盛贮,每用一酒杯,空腹开水冲服,冲人煎药亦可

  方义:方中党参甘平微温,补益肺气,健脾和胃;沙参甘微寒,润肺止咳,养胃生津。前者偏于补气,后者偏于滋阴,二药合用,气阴并补。桂圆肉补心脾,助党参以补脾益气。诸药合用,补气健脾,养阴润肺,安神益智,轻身延年。

  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弱,则百病丛生。补益脾气,则运化复故,气血资生,中气建立,百病不生。

  (4)黄芪  主要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英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名医别录》:“主虚喘、肾衰、耳聋。”《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与应用:健脾益气升阳,益气固表止汗,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利水消肿。

  1.用于老年诸虚不足。老年元气不足,中气下陷之脏器下垂;年迈或病后气虚用之可增强人参功效;脾虚不能摄血的各种出血证等

  2.用于老年人肢体麻木,关节痹痛,半身不遂,胸闷胁胀,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属气虚血滞者。

  3.用于老年体弱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易于感冒属卫气虚者,如《丹溪心法》:“黄芪,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

  4.亦用于气血不足之痈疽;脾虚水湿停聚之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气虚津亏之消渴等

  用法用量:

  1.内服:10-15克,大剂量可用30-60克,煎汤,熬膏或入丸、散。

  2.补中益气,升提中焦清气,补气生血,利水消肿,用蜜炙黄芪;排脓止痛,活血生肌,固表止汗,用生黄芪

  注意事项:本品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

  参考资料:黄芪补气,人体各种机能无不依赖气的活动,气虚则诸症起,气虚血滞,气不摄血而血溢。故黄芪为补气药,而气血、阴、阳兼而有之。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有促使细胞生长旺盛,延长生命作用,能增强人体免疫机能,对延缓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减轻疾病,改善对环境适应能力有肯定的作用

  代表方剂: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芪12克,防风6克,白术12克。

  功效:益气补虚,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气虚易于感冒及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属表气虚者。

  用法:上药以水3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取汁150毫升,饭后温服,兼中焦虚寒时,可加姜3片,大枣l枚同煎。

  方义:方中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固表止汗,防风善走表而祛周身之风邪,两药相配一补一散,防风引黄芪达表而御邪,黄芪得防风而无留邪之弊,防风得黄芪而不致发散太过,补中寓散,补散兼施,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全方功用如同方名之意,有似御风之屏障,而又珍贵如玉。

  本方为老年人补气固表的常用方剂,许多老年性疾病常因感染而诱发或加重。据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对人体免疫机能具有调节作用,提高细胞免疫能力,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而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5)山药

  主要来源:为薯蓣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薯蓣的块根,别名薯蓣。以产于河南新乡地区者为佳,称为怀山药

  《神农本草经》:“暑豫,味甘、温,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性味与归经:甘、平           (生品:凉;热品:温)。        归脾、肺、肾经。

  功效与应用:益气养阴,健脾养胃,滋肾固精,补益肺气

  1.用于虚人及年老脾胃虚弱,不思饮食,便溏或泄泻,如山萸丸、参苓白术散。

  2.用于老年人肾虚遗精,夜尿频多,发落齿摇,与益智仁、乌药等同用。《本草正》:“山药……滋肾固精……补肾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

  3.山药补肺气,又养肺阴,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有润肺之功。用于老年人肺虚久咳,虚喘。

  4.用于老年人气阴两虚之消渴,与知母、花粉、黄芪、葛根等益气养阴生津之品同用。 

  1.内服:研末吞服,每次6-10克,煎服10-30克,大量60-250克,不煎代茶饮以益气养阴,强身健体

  2.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注意事项:

  1.本品养阴能助湿,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忌服

  2.恶甘遂

  3.大便干结、舌苔厚腻等实证者忌用。

  现代研究表明,山药含有植物蛋白和19种氨基酸,其中6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有较高营养价值。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过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老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物质基础。山药还含有淀粉酶,能刺激胃肠道运动,促进胃肠内容物排空,因此有助消化作用,对老年人消化功能低下者尤宜,使脾健胃和,水谷精微得以化生,全身各脏腑得以濡养,延年不老

 代表方剂:

  【山萸丸】(《圣济总录》)

  组成:山药、山茱萸、人参各20克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主治:年老脾气虚弱,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便溏或泄泻。

  用法:上药以水3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取汁100毫升,温服,日一剂

  方义: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干,运化无权而变生诸症。方中山药补气健脾和胃止泻;人参补益力强,助山药以健脾和胃;山茱萸助山药以健脾止泻,全方共具益气健脾和胃之功。民间有治痰气喘急经验方,以鲜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可补益脾肺,化痰平喘。

  (6)白扁豆

  主要来源:为豆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扁豆的种子。色白而荚形扁,故名

  《食疗本草》:白扁豆“补五脏,主呕逆,久服头不白”。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与应用:健脾化湿,消暑和中,解毒化积

  1.用于脾气虚弱,湿邪内停,倦怠乏力,饮食日减,便溏甚至久泻不止者。与健脾药配伍如参苓白术散,或与粳米同煲久服可健脾胃,助运化。《本草求真》:“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禀气芬芳,故能于脾而克舒也;脾恶湿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温,故能于脾而克燥也。”

  2.用于夏伤暑湿,脾胃不和,呕吐泄泻,如香薷饮。

  3.尚可用于解酒,解鱼毒,缓消症瘕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10-20克,或人丸、散,亦可煮粥。

  2.消暑化湿,解毒宜生用,健脾化湿宜炒用

  注意事项:

  1.《本草害利》:“多食壅气,虽寒热者不可食,盖邪虚未尽及伤寒外邪方炽,不可服此,补益之药耳。”

  2.凡脾虚有滞者不可单味服用  现代研究表明:白扁豆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作为食品有较高的价值,且其有效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免疫功能,抗病毒及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因此对年老体弱者有增强体质,防病治病,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代表方剂:

【白扁豆粥】(经验方  组成:炒扁豆20克,粳米40克。  功效:益气健脾,和胃祛湿。

  主治:老年人脾胃虚弱,食少呕逆,慢性久泻,亦可作为保健食品间断长期服用而健脾胃,补中气

  用法:上药二味以水400毫升,煎成粥,温服。

  方义:方中扁豆甘平,健脾化湿和胃;粳米补中益气,且助扁豆健脾化湿,二药合用,则湿邪去,脾胃健,而吐泻自止,气血旺盛,轻身延年。

  (7)甘草  主要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味甘,纤维性强,似草质,故名。

  《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久服轻身延年。”

  性味与归经:甘,平。炙用性温。脾  胃、肺经。

  功效与应用:健脾益气、补虚解毒、缓急止解、调和诸药。

  1.用于老年人脾气亏虚,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甘草炙用则甘温助脾而补中益气和胃,如补气健脾基本方四君子汤。

  2.用于老年人心悸、怔忡、胸闷等心血管疾病属气虚者。如《伤寒论》:“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用于气虚血少之心悸

  3.本品性平,润肺止咳而用于各种咳嗽喘促。

  4.本品性平,通行十二经脉,可升或降,能和能缓,又解又补,而起到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本草正》载:“甘草……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人气,缓血药人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

  5.本品尚有解毒之功而配合它药用于各种疮疡肿毒,药物、食物中毒。缓急止痛而用于脘腹疼痛及肢体挛急

  用法用量:

  1.内服:2-10克,煎汤;或人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2.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益气,缓急止痛宜炙用 
      注意事项:
  1.反大戟、芜花、甘遂、海藻,恶远志。 
  2.本品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温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故有“中满忌甘”之说。
  3.本品味厚而太甜,补药中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4.有报道久服较大剂量的甘草,每易引起浮肿及血压升高,其机理可能与甘草所含的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及其盐类具有的抗利尿作用,而引起水钠潴留有关。

  现代研究表明:甘草能明显降低红细胞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延缓红细胞的衰老;其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甘草甙及甘草次酸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于肿瘤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周期有帮助;甘草甜素有降压、降脂作用;甘草次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尚能调整心率和免疫功能。故甘草在辩证基础上可作为祛病防老药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胃肠功能失调,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等

  代表方剂:

  【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12克,生地50克,人参6克,麦冬10克,桂枝9克,生姜9克,阿胶6克,大枣10枚,麻仁10克

  功效: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老年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而有心悸、气短、虚烦不眠、脉结代,证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效佳。

  用法:除阿胶外,其余各药,混合煎煮,取汁倒出,加入清酒lO毫升,另将阿胶炖化,分三次人药汁搅匀服,一剂煎服三次,一天服完。|

  注意:甘草长期大量应用能引起水肿、高血压等副作用。

  方义: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阳气不足,无以鼓动血脉,推动血行,故方中生地滋阴养血;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化生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诸药合用则气血充足阴阳调和。
     (8)白术

  主要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

  《本草汇言》:“白术,仍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取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

  性味与归经:甘、苦,温。归脾、胃二经。

  功效与应用: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利水消肿,固表止汗,散寒除痹。

  1.本品为补气健脾之要药,用于脾胃虚经,运化失常之纳呆便溏,脘腹胀满,补疲乏力,如四君子汤;兼阳虚者予理中汤;如兼有积滞者,则予枳术丸以健脾消痞、攻补兼施

  2.用于年老体虚,脾气虚弱,痰浊内盛之眩晕,胸闷,头痛,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甚至脾失健运,饮停胸下之心悸、气短不得卧,下肢浮肿等,如苓桂术甘汤为健脾化湿消肿之良方。

  3.用于老年人正气渐亏,脾气渐虚,易为外邪人侵或饮食内伤而引起脾失健运,湿浊内盛,症见神疲乏力,便溏,甚至久泄不止,予参术白术散以健脾化湿止泻。

  4.用于脾气虚弱,肌表不固之自汗,《本草衍义补遗》载“有汗则止

  5.用于老年人风寒湿痹症见腰腿酸软,关节冷痛,得热痛减,屈伸不利,体倦乏力,配以独活、灵仙等祛风湿药。

  用法用量:  1.内服:5-15克,煎汤,熬膏或人丸、散

  2.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本经逢原》:“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之功;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之效。”

  注意事项:

1.本品燥湿伤阴,故属阴虚内热或津液亏、燥渴、肺热咳嗽、尿黄便结、湿热下痢均不宜用

2.《药品化义》日:“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喜燥而恶湿,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而助运化,补中气。现代研究表明,白术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能减少脂质过氧化物,避免有害物质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作用;增强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白术尚有抗凝血,扩张冠脉,利尿,降血糖,护肝,抗肿瘤的作用。所以辩证地服用白术有助于强身健体,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炎和肿瘤,提高生活质量,延年不老。

  代表方剂  【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9克。

  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中焦虚寒症见脘腹冷痛,大便稀溏,畏寒肢冷,胸痹等(老年人胃肠功能低下、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属中焦虚寒者)。

  用法:上四味,蜜和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2丸,温开水送服。汤法:上药以水300毫升,煎30分钟,取汁150毫升,温服,日一剂。

  方义:中焦有寒,不能运化,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变生诸症。“虚则补之,寒者热之”,故方中以甘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健运中焦;人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气,使气旺而阳亦复;干姜大辛大热之品善温中散寒,扶阳抑阴;炙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故全方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健运有权。如程应旌所说,“理中着者,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

  (9)大枣

  主要来源: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枣树的干燥成熟果实。

  《别录》:“补中益气,强力……久服不饥神仙。”《药品化义》:“益血补肝

   性味与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与应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养血安神。

  1.用于年老体虚,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肢体倦怠,少气懒言,腹胀纳呆,大便溏薄,与补气要通用以增效,如归脾汤、枣参丸。《食疗本单》载:健脾胃,补中。”

  2.用于气血亏虚,补失所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心烦失眠。《本草汇言》:“如龙潭方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此属心脾二脏元神亏损之证,必用大枣治之0”如甘麦大枣汤。

  3.大枣尚有缓和药性之峻烈,及调和营卫的效。在调补方剂中常与生姜配伍,如大枣三枚生姜三片(大枣补脾,生姜温胃)。 
      用法用量
  1.内服:3-12枚或10-30克,煎汤或捣烂作丸。

  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2.大枣性温,若去核服之可减少其温燥之性

  注意事项:

  本品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盛脘腹胀满,食积,虫积,龋齿作痛及痰热咳嗽均忌服。据现代研究表明,大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糖类、环腺甘酸等营养成分,有增加白血球内CAMP的作用,有抗变态反应,促生长,抗疲劳,镇静,催眠,抗衰老,护肝,抗肿瘤的作用,因而改善机体脏器尤其是肝脏功能,提高免疫机能,从而有利于延长寿命。此外,大枣不仅功效卓著,且味甘,口感极佳,常作为保健食品而有“维生素丸”之美称。欲谚亦称:“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民间常以大枣粳米粥、红枣黑木耳汤、葱枣汤、干姜红枣汤等服食以健脾和胃安神,延年益寿。

  代表方剂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9克,小麦15-30克,大枣5枚。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老年人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属心气不足,神明失养,精神恍惚,虚烦失眠,胸闷心悸者。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300毫升,文火煎之,取汁150毫升,温服。

  方义:方中大枣甘温质润,益气和中,润燥缓急;小麦补益心气,除烦安神;甘草补中气而协阴阳,调和诸药,使心气补,心神宁,诸症自除

  (10)饴糖

  主要来源:为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有软硬两种,软者称饴胶,硬者习称白饴糖。入药多以软饴为主。

  《备急千金要方》:“补虚冷,益气力……消痰润肺止嗽。”

  性味与归经:甘,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与应用:益气补虚,缓急止痛,生津润燥。

1.用于老年气虚,劳倦伤脾,升清无权,运化失常,神疲乏力,纳呆便溏。饴糖甘能补气,温能散寒,为益气健脾之良药。

2.用于肺虚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咽干口燥,声嘶气短,与润肺止咳或生津止渴药同用。

3.用于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如小建中汤。

  用法用量:  1.内服:30-60克,入汤剂分二、三次溶化服,也可熬膏或入丸剂。

  2.也可单品内服粘裹异物,如误吞稻芒、鱼骨等物。

  注意事项:本品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热内郁,中满吐逆,痰热咳嗽,小儿疳积等证均不宜服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肺为“清虚之府”,易于受邪而为病,故健脾润肺之饴糖有助于化生气血,扶正祛邪。现代研究表明,饴糖含麦芽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维生素C及烟酸等营养成分,久服有滋养润肺、延年益寿的作用。

  代表方剂:  【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9克,炙甘草9克,大枣12枚,芍药18克,生姜9克,饴糖30克。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用于老年人中焦虚寒,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虚劳心悸,四肢酸疼,口咽干燥。

  用法:上六味,以水600毫升,先煮五味,取汁200毫升,去滓,加入饴糖溶化,温服,日一剂。

方义:中焦虚寒,则应温中补虚,温建中阳而和阴,和里缓急而止痛,方中饴糖甘温质润人脾,养脾气并养脾阴,温中焦而缓急止痛,为君药;芍药养阴而缓肝急;桂枝温阳而祛虚寒;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合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用以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诸药合之则中气健,化源足,肝脾调,阴阳和,诸症自除,轻身延年。

      (11)灵芝

主要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灵芝的子实体。多为赤芝有紫芝。本品灵异无根,如夏天野昙花一现,日灵;芝寓瑞草,有吉祥之意,故名。

  《神农本草经》:“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O 99《本草纲目》:“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食,轻身不老延年。”  性味与归经:淡、微苦,温。人肾、脾经。

功效与应用:养心安神,益气补血,滋补强壮,补肺益肾,止咳平喘。

  1.用于年老肺肾两虚,久咳,气喘。如灵芝糖浆,或与润肺止咳药杏仁、麻黄等同用。

  2.用于老年人肝肾不足,耳聋目暗。《灵枢-脉度》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肝开窍于目,故肝血足则上窍充而目明。配灵磁石等补肾填精之品。

  3.用于NgN心脾两虚,心悸失眠,气短懒言,胃脘冷痛,食欲不振者。配人参、淮山等健脾益气药同用,本品甘平无毒,大补五脏精气,有滋补强壮之效。

  4.用于老年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腰膝酸软,齿牙动摇,须发早白。单用或配合滋肾填精之品

  5.用于老年人肝肾不足,肢节疼痛,久延不愈,手足筋挛拘急。《名医别录》日:“主百节久风,脚痹疼痛。”配松节等同用。

  用法用量:内服,2-20克;入丸、散、酒、片、糖浆或注射剂。

  注意事项:《本草经集注》:“恶恒山。畏扁青、茵陈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灵芝含麦角甾醇、树脂等,有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抑制过敏反应,强心及增加冠脉流量,降低血脂及降压,祛痰镇咳平喘,护肝,抗放射反应的作用。因此灵芝已被制成各种剂型如灵芝糖浆、灵芝片、灵芝注射液等而广泛应用于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肺气肿、哮喘等以及白细胞减少症、神经官能症等。

  代表方剂一:  【治积年胃病方】  组成:木灵芝15克,陈酒200毫升。

  功效:滋补强壮、温中健胃。
  主治:中阳不足,胃脘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  
用法:木灵芝切碎,以陈酒浸泡,每次饭后少量服用。

  方义:胃病日久,中阳衰弱,累及肾阳,脾肾阳衰,寒从中生,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方中芝灵大补五脏之气,鼓舞中阳;陈酒暖胃祛寒,和血养气,温补肾阳,二药合用,一温一补,阳气升腾,驱寒外出,中焦温暖,脾得健运,胃得和降,渚证自除。

  代表方剂二  【化疗后抗骨髓抑制方】

  组成:灵芝草、党参、黄芪、当归、白芍、木香各9克,鸡血藤12克,大狼巴草15克。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化疗后骨髓抑制属气血两虚者,亦可用于年老体弱气血不足,健忘失眠,面色萎黄,纳呆泄泻者。

  用法:上药以水600毫升,文火煎至200毫升,温服,日一剂。

  (12)猪苓

  主要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药品化义》:“猪苓味淡,淡主于渗,人脾以通水道……助补药以实脾,领泄药以理脾,佐温药以暖脾,同凉药以清脾。”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利水渗湿,泄热止渴。

  1.用于水湿滞留,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淋浊。《用药新法》:“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湿气下流,郁遏气机,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湿邪泛滥肌肤则水肿;湿邪下迫大肠则泄泻;故湿邪去诸症自除。多配以利水渗湿药同用,如五苓散、四苓散等。

  2.用于水热互结,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者。《伤寒论》:“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3.本品尚可用于湿热黄疸、疟、带下等。

  用法用量:内服,5-10克,煎汤。

  注意事项:

  1.无水湿及小便过多者忌用。

  2.凡脾虚甚无湿热者慎用。

  3.“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现代研究表明,猪苓有如下药用价值:

  1.抗衰老作用:猪苓的有效成分猪苓多糖可使高龄细胞的DNA含量增多,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抗肿瘤作用;猪苓的有效成分猪苓多糖能抑制肉瘤、肺癌、腹水癌等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猪苓多糖结合放疗、化疗治疗各种肿瘤,可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延长命

  3.利尿作用:猪苓煎剂口服后可使尿量增加,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特别是对钠、钾、氯的重吸收所致。因此对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小便量少,四肢浮肿,甚至胸水、腹水等有增强利尿而改善症状的作用。

  4.猪苓尚有护肝、抗菌、抗放射线的作用而减少菌群对机体的侵袭,防治放射病而延长寿命。

  代表方剂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桂枝各9克,泽泻15克,苍木、陈皮、厚朴各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功效:健脾和中利湿

  主治:年老体虚,脾胃伤湿,停饮伤食,腹痛泄泻,脘腹胀满,小便短少。

  用法:上药取水500毫升,煎25分钟,取汁200毫升,空腹温服,日一剂。

  方义: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渗湿;白术健脾运化水湿,转输精津;桂枝温阳化气,助利小便;厚朴辛苦性温善能行气消满,芳香苦燥以祛湿;苍术助厚朴以健脾燥湿行气;陈皮理气和胃醒脾。诸药合用,使湿邪得化,气机调畅,脾得健运,胃得和降,津液输布调畅而诸症自除

  (13)薏苡仁

  主要来源: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木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果仁。本品颖果卵圆形,熟时光亮,常带黑色,形似苡米,药用其种仁,故名。

  《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温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名医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性味与归经:甘、淡,凉。人脾、胃、肺、肾四经。

  功效与应用:补中益气,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1.用于年老体虚,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水肿腹胀,脚气浮肿等。

  2.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湿邪内困,食少泄泻,如锅巴煮薏仁、参苓白术散。

  3.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挛急不能屈伸,关节疼痛肿胀,如四妙散,或以薏苡仁为末煮粥,日日服之。

  4.本品尚可用于肠痈、肺痈等内痈

  用法用量:

  1.内服:10-30克,人汤剂、丸、散。本品力缓,用量须大,宜久服。

  2.本品味甘,性极平和,可作羹或与粳米煮粥、饭食用,为食疗佳品。《本草》载薏苡仁乃上品养心药也 

     3.健脾化湿宜炒用,余宜生用。

  4.《本草纲目》载:“薏苡有二种:一种粘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饭及磨面食,亦可用米酿酒;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前者煮后质粘如糯米,偏于健脾益胃,后者煮后质略粗糙,偏于利水渗湿除痹。

  注意事项

  1.凡津液不足者忌用,孕妇禁用。  

  2.《本草经疏》:“凡病大便燥,小便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之。”现代研究表明,薏苡仁含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其有效成分薏苡仁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具有抗癌作用;薏苡仁油及脂肪酸能降低横纹肌收缩,减少肌肉挛缩而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挛急;此外还有降血糖、免疫增强、降压、调节心脏收缩的作用。故长期服用薏苡仁有利于促进消化,增强体质,祛病健身。 

 代表方剂  【薏苡仁粥】(《本草纲目》)
  组成:薏苡仁30克,粳米60克。
  功效:淡渗利湿,健脾和胃。

  主治:老年人脾虚湿盛,风湿痹痛日久,筋脉拘挛,食少泄泻,四肢浮肿。  

  用法: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 
      方义:方中薏苡仁健脾、渗湿、除痹,粳米健脾和胃,二药合用使湿邪去则脾胃安,脾胃安则中焦治,中焦治则能荣养四肢,通利血脉除痹;健脾渗湿,脾实则肿消,脾强胃和则能食,湿去则泄泻自止。上二味药味甘而性极缓,久服健脾和胃培补后天之本,于老年人有一定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