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里的蛙鸣

 杏坛归客 2019-07-16

  夏日黄昏,路过一条小河,忽闻蛙声如雷,继而连成一片,像一支庞大的乐队,奏着欢快的交响曲。回家翻开唐诗宋词,有些诗人对蛙鸣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这首唐代贾弇的五绝《孟夏》,把初夏时节,水乡江南的蛙声比作管弦之乐,萦绕耳际,令人浮想联翩。而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诗中,蛙声如鼓,如若于月明人静之夜,用心谛听,更是胜于天籁。唐代文学家韩愈有诗曰:“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唐代张籍的《过贾岛野居》一诗中也说:“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在诗人看来,蛙声和青草是隐士的标配。诗人韦庄的《三堂东湖作》中也有诗句:“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在韦庄眼里,蛙声已成为诗人的伴侣。       

  不仅诗人和蛙声有缘,就连封建王朝统治者也借蛙声抒怀,表达心迹,给人以无限遐想。唐太宗李世民曾写有这样一首咏蛙诗:“独坐井边如虎形,柳烟树下养心精。春来唯君先开口,却无鱼鳖敢作声。”诗句表达出一种盛气凌人的傲气。明朝奸臣严嵩也模仿其作,写了一首咏蛙诗:“独坐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弹鸣琴。春来我不先开口,谁个虫儿敢作声。”好一副咄咄逼人的嘴脸!

    作为两栖动物,蛙离不开水,每逢下雨,蛙鸣尤甚。宋代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在这里,爱下雨的黄梅时节,到处是蛙的乐土。所以陆游说:“蛙声经雨壮,荧点避风稀。”有此种生活经验的诗人,一定是酷爱蛙鸣的。宋代胡宿也是能享受这种天籁之音的诗人。他在《题涟漪亭》诗中说:“杯若仿山阴事,兼有蛙声当管弦。”这显然是把蛙声当作音乐了。

     蛙鸣对农业有着非常的意义,是庄稼丰收的象征。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蛙是害虫的天敌,农田的天然守护神,蛙鸣愈闹,稻子愈可能丰收。因此,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其著名词作《西江月》中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想如此美妙的蛙鸣,还有如此重要而实用的功能!播种时当然也少不了蛙鸣。唐代诗人周朴在《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诗中曾写道:“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伴随着蛙鸣,干点农活,该是十分惬意的吧!唐代诗人章孝标在《长安秋夜》中写道:“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蛙鸣声声,说明雨水充沛,预示着五谷丰登。正因如此,便有了南宋诗人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中的“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佳句。

     此刻,手捧一卷唐诗宋词,耳畔的蛙鸣仍然依稀可辨,泛黄的古籍伴着千年不变的歌声,一切如梦似幻,引领着我们走进生命中热情的夏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