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不好三伏,容易落病根”!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最佳的养生时节。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时节 “冬病夏治”,源于《内经》中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 夏天阳气盛,体内阴湿亦外泄,通过人为调和,增补阳气,散寒祛邪。 一旦,在夏季,体内有阴寒性疾病,在冬季容易发病或加重。 若是能祛除体内寒邪,就可缓解或治愈冬季易发病,保护健康。 因此,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节,此时,要以热“逼”寒毒。 过不好三伏,易落下病根儿 进入三伏天,持续高温、高热、高湿的天气,易出现中暑、心脑血管、心衰等疾病。 事实上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尤其是“贪凉”,危害巨大。 热在三伏,养在三伏,病也在三伏,此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身体健康。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时节,做好4件事,不留病根,秋冬少生病 第一件:不贪凉 这一点,尤为重要,虽然伏天炎热,但一定不要贪凉。 很多人,都是在伏天贪凉,给身体健康埋下了“病根”,导致秋冬多病。 1、少喝冷饮 冰爽的冷饮,绝对是三伏天最受欢迎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少喝冷饮,不可贪恋冰冷食物。 一旦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为疾病留下祸根。 2、空调温度别太低 三伏天,不能离开空调的陪伴,但是,空调温度不要太低。 一般情况下26°为宜,更不要直接对着空调吹,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少洗冷水澡 到了伏天,很多人喜欢洗冷水澡,或者冷水浇身,这对于健康,十分不利。 洗冷水澡,易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危害心血管健康,甚至导致中风。 炎热的三伏天,温水澡,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件:以热“逼”寒毒 三伏养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热制热的“热养”法。 以热“逼”寒毒,可为秋冬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 1、饮热茶,解暑、消渴 热茶,不仅可解暑消渴,还能够促进排汗散热,提高脾胃运化能力。 喝一杯热茶,才是真正的给人体解暑降温。 白鼓丁菊花茶,泡水喝,可清热解毒,下火消炎,是伏天不错的茶饮。 用白鼓丁、金银花、菊花、桂花,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饮即可。 白鼓丁,有清热、解毒、利尿之效。 用其泡水喝,可泻火除湿,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 并且,白鼓丁有“天然抗生素”之称,被中药界誉为清热解毒的“八大金刚之一”,可很好的去火消炎,预防伏天上火。 菊花,是清热解毒、下火的好帮手,可快速降火,与白鼓丁搭配,清热解毒效果加倍。 金银花,可疏热散邪、清解血毒,经常和菊花搭配使用。 桂花,性质温和,拥有独特的花香,可舒缓情绪,消除沮丧、缓和压力,帮助身体对抗“夏乏”。 这几种搭配在一起,在入伏后,泡上一杯,清热解暑,去火消炎,大有益处。 2、喝热汤,健脾开胃、防中暑 入伏后,天气炎热,人们容易食欲差,胃口不佳。 此时,需要健脾、开胃,喝点热汤,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豆汤,可健脾、补肾、益肺、保肝、利气。 用赤豆、白豆、黑豆、绿豆、黄豆,搭配在一起,煮汤饮即可。 冬瓜,带皮煮汤饮,可消肿利尿、防止中暑,还可消热毒。 第三件:防暑湿热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暑多挟湿,三伏时节,暑湿热最重,此时,一定要做好预防。 1、热水泡脚 三伏天,湿气正盛,此时,用热水泡泡脚,可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 气温越来越高,而湿邪越来越重,定期泡脚,大有益处。 一方面能刺激经络,另一方面有助于祛除暑湿,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2、做菜加点“料” 夏季暑湿,用芳香化滞的方法,通过排汗之法来化湿,也是不错的方式。 一般选择胡椒、香菜、紫苏叶、萝卜、葱、姜等,辛温发汗的方法,进行排汗除湿。 所以,做菜的时候,不妨多加点这类芳香之物。 3、常按揉 揉阴陵泉穴,可排渗脾湿,健脾利水,通利三焦,快速驱除体内的脾湿。 稍微用些力点按此穴,再开始揉按,按摩5-10分钟左右。 揉委中穴,在双侧膝盖后方的凹陷处,可有效的帮助身体进行祛湿。 把手掌搓热,来回搓擦,间断按压穴位,以局部发热、酸胀为宜。 第四件:护阳气 阳气之于人,就好比太阳之于自然。 自然界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人没有阳气就会减寿。 夏季自然界阳气最盛,人体生长、发展也到达顶峰,阳气消耗特别大。 因此,在炎热的三伏天,要着重护阳气。 1、保证良好的休息 养生常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阳气者,烦劳则张”。 所谓张,就是往外散,尤其是晚上,阳气应该内收,应该回归本位。 所以,不要熬夜,要注意保证睡眠,注意休息! 2、晒后背 古人云:“日为阳之精。” 日是阳的精华所在,后脊背正中间是督脉,总督全身阳气。 晒晒后背,是养阳护阳,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3、按揉气海穴,补气血 气海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 【位置】前部腹部的正中线,肚脐往下1.5寸,即两横指的位置。 【方法】按揉气海穴,或者用筷子、笔等,按压住穴位,来回旋转刺激穴位,每次3—5分钟,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