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讲 货币乖论(三)货币供应

 徐芃翌 2019-07-16

第四讲 货币乖论(三)货币供应 

大家好!我们把此前所有的经济学统称为“传统经济学”。那么“经 济学乖论”是从与“传统经济学”完全不同的视角观察研究客观经济 所形成的经济学体系。该体系已经问世的有“价值乖论”、“货币乖论”、 “通货膨胀乖论”、“财富与分配乖论”和“经济危机乖论”。制作成视 频讲座分为六题十讲。 今天我们来讲第四讲“货币乖论(三)货币供应”。 徐芃翌

传统经济学各学派对货币供求的研究虽然有分歧和争论。但它们 的理论逻辑路线是相同的。都是从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出发,先找出市 场对货币的各项需求及其形成模式。接着研究货币怎么供应到流通中 並且与货币需求保持平衡以及失衡的表现和影响。从传统经济学的视 角看。货币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中,需求是主动方。货币供给总是处于 被动地位,货币总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而被不断地投放到 流通界。货币需求无处不在,並在经济中播撒饥饿式竞争气氛。追逐着有 限的货币供应手段,迫使研究者以货币需求为主动方,牵动着货币供 应与之保持平衡的逻辑进行研究。货币需求研究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各种交易方程都只能部分地描述货币需求,主观的交易需求、预防需 求和投机需求都只能模糊地描述它们的存在,无法作数量研究。 总之货币需求是一个迷宫,进去了就出不来,只能在假设中迷惘。2 传统经济学的货币供求理论在迷宫中失去了方向。 

(一) 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逻辑 乖论认为: 在货币需求与供应关系中,需求是因变量,供应是自变量。我们 来看事实吧。 生活消费的货币需求如果不能满足,那么人们就会减少消费来适 应。实体经济生产中如果货币需求不能满足,企业就只能压缩生产来 解决。资产运转中如果货币(资金)不足,人们就会减少有价证券持有; 缩小资本运作规模。 非物质经济领域更加是只能量入为出地使用手中的资金。 所以货币需求根本就不能作为货币供应的依据。凯恩斯所说的有 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货币需求的满足度不够。 货币供应作为自变量只受新增产权的约束。前一讲“货币从哪里 来”我们讲过新增产权的产生。这一讲我们讲怎么给这些新增产权供3 应凭证──货币。

1.1 乖论关于货币供应的研究逻辑 

乖论研究货币供应与需求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逻辑路线。这 个逻辑由下列基本点组成: 1,货币是由实体经济发展产生。它的数量由经济发达水平决定。 不会因为社会对货币需求增加而增加。也不会因为社会对货需求减少 而减少。2,货币供求关系中是货币供应决定了货币需求的满足度。在发 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及落后国家内,相同的货币需求得到的满足度相 距甚远。传统经济学关于货币需求的定义也认定货币需求是愿望与能力 的统一。欲求是无穷的,能力是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的。最终货币需 求只能是由社会能力来满足的一个量。这也是一个由货币供应决定货 币需求满足度的逻辑。 3,货币供需平衡只能是旣有货币存量在各种需求之间合理的分 配。如果分配合理就会表现为货币供需平衡。 4,中央银行是货币的管理者。它不应该创造货币。我们看到的 央行创造基础货币投向市场那只是表象。 5,经济帕斯卡效应对货币供应有巨大影响。 6,根据以上几点,乖论对货币供需的研究路线是:首先研究在 经济中货币是怎样因新物质商品增加而自发产生及产生的数量。由此 出发研究货币供需平衡及中央银行的作用。

(二)货币库容与产权库容 

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引入两个新槪念。货币库容与产权库容(或 产权空间)。

2.1 什么是货币库容

前面的论述中多次提到“人们在经济运行中创制货币补充”、 “货币自发供应”以及类似的“供应”和“补充”概念。这些补充和 供应的货币究竟会流向哪里呢?当然,每一笔货币供应都会有具体的 产权所有人接受。当我们将经济中所有可以收纳货币的产权汇集成一 体时就会发现一个新的东西——“货币库容”。所有的货币供应和补 充都流向了货币库容当中。 “货币库容”是经济体中容纳一切最终可以转化为货币的非物 质资产的空间。它的实质是一种产权空间。 按这个定义,货币库容包括:实体经济中全部运行货币、全部非 货币金融资产、货币资产域内全部热钱。 我们都知道当经济中商品数量或价格发生变动时,必然引起经济 体内货币库容计量相应变化。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中的这种变化有很 大的区别。 

2.1.1 实体经济经济帕斯卡效应与货币库容 

已经讨论过的财富允许增量 F1 与交易需要增量 F2 就是货币库5 容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当实体经济创造了新的财富或各种新的交易 发生后都会在经济体中建立新的容纳货币的产权空间。实质就是新的 物质财富产生后它的产权所有者将拥有更多货币财富。 在实体经济中,生产商和经销商联手对销售中的商品进行智慧运 作,使库存的和此后生产的商品因经济帕斯卡效应而涨价。因而商品 所有权人的负债表上资产凭空增加了。 比如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捂盘惜售,用少量房源辅以广告舆论造势, 让房价提高。房价提高后开发商的资产就应该按涨价后的单价来计算 未售出的房产。他的资产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增加的资产开始存在于 开发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随后就会流向整个社会。因为社会承认这 笔增加的货币财富。开发公司可以按涨价后的单价出售商品房,获得 更多利润。也可以按涨价后的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也可以按涨价后 的资产提振自己股票的业绩,从股市上获得新的回报。总之,涨价后 的资产增量就是可以转化成社会总货币的增量。 所有的物质商品生产商和经销商都可以因为涨价,通过经济帕斯 卡效应,而不是因为同质增产增加自己的货币财富。导致社会总货币 量发生非生产性增加。 在实体经济中因经济帕斯卡效应产生的商品价格提高所对应的 资产增加。仅仅是无源意识价值货币增加。並未使商品的价值有任何 增加。对商品所有者而言,涨价可以增加他的货币财产。对购买者而言6 涨价是货币贬值,他需要更多的货币才能买到涨价前同样多的商品。 于是产生了另外一个个影响:购买者需要筹集更多的货币。千千万万 的这种货币需要最终会汇集成对货币供应的拉动,其中包括对中央银 行的货币增发压力。 前面己讲过“某经济体中全社会实体经济产值以价值货币计算 如果是 1G,则为使 1G 量商品能生产和正常流动,需要数量为 5G 货币量。”这个 1:5 原则是每一种物质商品运动叠加而成。每一种商 品都是按 1:5 原则撬动货币量。同样:涨价后的物质商品第一次进入 市场的销售确定了它的新价值货币量,最终流向消费前的多次转手销 售也必然产生新的无源意识价值货币。这个运动必需更多的货币参与 才能完成。 经济帕斯卡效应使某种物质商品的货币增加量为 S 时,它将使经 济运行中增加 5S 的货币库容,並迫使经济体补充这个库容。 如果不补充这些货币库容,就会发生流动性不足,影响交易进行。 如果补充过度,又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实体经济产生新的货币库容比较直观。需要仔细分析的是在金融 经济中经济帕斯卡效应如何创造货币库容。

2.1.2 货币资产域中帕斯卡效应与货币库容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以股市为例描述过经济帕斯卡效应如何因股票涨7 价,不由分说强制地向社会投放大量“货币”。当现在我们引入了货 币库容的概念后,更准确地说,这些“货币”就是货币库容。 投放的数量有三个公式描述:——(1.5.2.1SMmm×Q/qmm×(Q/q1) ——(1.5.2.2SQ1b)×A1a) ——(1.5.2.3金融经济中经济帕斯卡效应所产生的“货币”新增量投入到经 济运行的第一站是股票所有权人的帐户中。这些“货币”从股票所有 权人的帐户流向社会后並不会导致外加配套货币发生。(实体经济中 需外加 4 倍) 这里之所以对货币用了引号,是因为此时这些“货币”实质是以 货币计量的产权。 在商品货币时代因经济帕斯卡效应新增投入的“货币”在商品 所有权人的帐户中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字。这些数字虽然被公认为可 以转换为商品货币,但要经过转换才能真正成为商品货币。比如说将 商品按涨价后的价格卖出。如果市场上货币供应不足,这些涨价的货 币数字就无法转换成真实货币。无论是物质商品还是资产商品都是这 样。可见在商品货时代货币供应力受到限制的同时也限制了经济发展。 在信用货币时代经济帕斯卡效应新增投入的“货币”在商品所 有权人的帐户中就已经是确定的“货币”。因为由所有权人的帐户中 的数字转换成货币只不过是形成了对中央银行补充货币的压力。中央 银行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货币补充。没有货币供应困难制约。8 金融经济中没有 1:5 原则。 首先金融服务所获得的收益只需要等量的货币补充。比如说某银 行营业收入为 G 时它只引起 G 量货币增加,不会引起经济运行中配 套货币的任何增加。通俗地说金融服务新增产值撬动货币量是 1:1其次,经济帕斯卡效应使某个金融产品增加了“货币”时,货币 撬动率也是 1:1。 

2.1.3 货币库容形成路径 我们将货币库容形成途径绘成如下图 货币库容增量形成途径按货币库容产生源点归结起来就是两条 途径:1,实体经济。2,金融经济。 P12P129 货币库容增量形成途径按货币库容产生机制归结起来也是两条 途径:1,实体经济中新投入的商品和金融经济新产生的产权。2,价 格变化经由经济帕斯卡效应扩大货币库容。 在实体经济中,经济帕斯卡效应导致的货币增加不是交易中产生, 所以不属于 F2。它是由参加交易的那部分商品涨价传导到未参加交 易商品同时涨价引起的货币库容增量。这部分库容如果转化为货币, 将具有货币的所有功能和权利。它们是运行货币。 在金融经济中经济帕斯卡效应导致的这部分新增货币库容具有 幕后性。这种幕后性首先表现为流动性差。金融资产涨价后所获得的 收益需要或易或难的转换才能变成运行货币。幕后性的第二个原因是 缺少将它们立即转换为运行货币的推动力或者说是吸引力时,它们就 不会转换。这些金融资产的所有权人只有在转换成运行货币对他更有 利可图时才会将它们转换成运行货币。缺少赢利机会它们还是以金融 资产的形式保持不变,那么它们就只是幕后的货币,不会到运行货币 平台上兴风作浪 比如说某人持有多支股票。当股票涨价后他感觉自己的货币财产 增加了。他抛售掉部分股票变现运行货币,这意味着他将部分货币库 容从幕后拉到了运行货币平台上。他用这些货币去搞房地产开发,他 的行动轻微地搅动了货币市场。他那些未抛售的股票仍然以货币库容 的形式藏在幕后,丝毫不会影响货币市场的运动。.10

2.1.4 幕后货币 上面我们使用了“幕后货币”一词。 幕后货币定义:处于运行货币之外,以金融资产形式或热钱形式 存在,暂时不进入实体经济运行的货币。 幕后货币的特性; 1,运行中的货币是货币生产域及消费域中运动的货币。幕后货 币是货币资产域的货币。二者各自保持着独立性。首先表现在各自的 来源互不干涉。实体经济中货币由新增物质财富产生。而货币资产域 中的货币库容来源于投机。尽管二者之间会有互相流动。但它们的独 立性是主要的。反映在它们各自的总量变化也是独立的无因果关系的。 2,实体经济中新增了物质财富必然以 1:5 的比例撬动货币增加。 但没有任何机理导致幕后货币增加。 金融资产利润产生后仍然以幕后货币的形式保留在产权所有者 帐户上,不会形成必须转化为运行货币的压力。 新发行的金融产品所需要和吸纳的货币並不需要新增货币来满 足。它们吸纳的是社会货币总存量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从分散的购买 者手中转移到发行者手中。对货币总存量不产生任何影响。 金融资产涨价通过经济帕斯卡效应使金融资产增值,当然会引起 社会总货币库容增加。但这种增加量稳定地固定在金融资产上,以幕11 后货币的形式存在。所以,金融资产的增值也不会导致运行货币的变 化。需要特别指出:实体经济中帕斯卡效应增加的货币是运行货币, 金融经济中帕斯卡效应增加的货币是幕后货币。 因此就有下图 运行货币与幕后货币的这种互相独立性在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有 充分的表现。 20 世纪 90 年代,借互联网经济的强大动力,美国股市长期持 续走强,其交易规模之大,上涨势头之猛,使有的人发出了“新经济” 的惊呼。尽管这段时期美国的金融资产爆炸式地膨胀,但在这段时期, 美国的货币存量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的变化。12 这是因为膨胀的金融资产仅仅以幕后货币的形式扩大了货币库 容。没有影响运行货币 M2。而这段时期美国的实体经济只是平稳发 展,没有惊人之举。由它决定的 M2也只能平稳变化。 以我国为例,自 19942001 年左右,正是我国股市持续繁荣, 股指节节上升时期。与股市繁荣相反当时我国正处于通货紧缩、货币 供应增长速度逐步回落的一段时期;而自 2001 年左右,我国股市开 始进入了一段调整时期,股票指数也持续回落,直至跌破 1300 点的 大关,然而这段时期却是我国新一轮的投资增长时期,货币供应增长 速度也持续回升; 这种现象很典型地显示了运行货币 M2与金融资产各自独立运动 的特性。不必牵强地寻找股市起落与货币涨缩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各自 独立地由不同机理形成。股市起落由投机行为产生。货币涨缩由实体 经济发展决定。二者同向运行和反向运行的概率相等。 运行货币 M2 与金融资产各自独立运动的特性已经历史地被各国 应用于货币政策制定中:迄今为止,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确 定货币供应增长时,考虑证券交易的因素,更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哪 一个国家因此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产权空间 

货币库容是一种产权空间。那么产权空间又是什么呢?产权空间 是经济体中一切产权的合集。产权空间中有两个子集:物质财富产权13 和非物质财富产权。 非物质财富产权: 当物质财富的收益权与其控制、管理、使用权分离开后。就成了 另一种独立的可运动的产权——非物质财富产权。比如说常见的股票。 企业的物质资产控制、管理、使用权归企业法人所有。收益权归 股票持有者所有。股票的实质是收益分配权的凭证。 由此可知:给权利发放了社会公认的凭证以后,这种凭证也变了 一种产权。成了一种可以用货币量度的资产。成了一种可以进行交易 的非物质商品。 货币库容是产权空间中的“非物质财富产权”部分 产权空间是以物质财富为存在的基础。失去了物质财富,产权14 空间便不复存在。货币的本质是物质财富分配权利凭证。如果没有物 质财富,货币当然不存在。有价证券是物质产权中分离出来的收益分 配权的权利凭证。如果没有物质财富。有价证券就不存在。其他非货 币资产也和股票一样。 任何新的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后,首先,它是还未货币化的物质 财富产权。这个最基础的产权只要一出现,它就会向经济中提出与之 匹配的货币补充要求。然后在商品交易中货币化。这也是从产权空间 的视角看 F1 F2从产权关系图可以引申出以下重要数量关系: ○货币库容总量的确定 经济体内某一时点货币总库容量由下列两项之和组成:1 全部货 币和准货币 M22 全部幕后货币。 写成公式: 货币库容量=M2+股票市值+债券市值+金融创新品市值+热 钱 ——(3.1.1.13.1.1.1)式又可以写成 货币库容量=(运行中货币)+(幕后货币) ——(3.1.1.2○运行货币/物质财富:YBW yunxinghuo bi biwuzhicaifu这个比值是以全社会劳动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货币与劳动价值之 间的关系。反映实体经济中货币数量是否适量。15 ○幕后货币/运行货币:MBYmuhouhuobi bi yunxinghuobi幕后货币中包括有价证券及其他金融资产全部市值还有全部热 钱。这个比值反映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比值在某个数值以下 时,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起到输血和推动作用。如果比值太高,就会 发生货币由资产域向实体经济流动,从而扰乱实体经济的秩序。 ○幕后货币/物质财富:MBWmuhouhuobi bi wuzhicaifuP23 这比值从另一个角度反映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它表明经 济体中全部物质财富究竟要支撑多大量的意识价值。这个比值越高。 实体经济所承受的压力越大。在某一个高位将产生崩溃。 

(四)货币供应 货币库容是一种产权空间。物质财富增加引起货币库容扩大的实 质是一部分人的产权扩大。社会必须供应一些产权凭证给这些人。这 就是货币供应。商品货币(黄金)时代依靠黄金增产。在信用货币时 代靠增发信用。 从货币是物质财富的分配权利凭证的定义出发,当经济体中物质 商品增加了当然地要增加货币。这就是货币供应的根据。 信用货币时代向货币库容中供应补充货币的渠道按传统经济学 观点只有一个,即中央银行货币投放。事实上有四个渠道。 一是中央银行投放高能货币。属于货币主动供应。它的主动和可16 控性使它发挥着调节货币在货币域间均衡分布的作用。 二是经济帕斯卡效应,而且是隐蔽的。属于货币自发供应。 三是无源货币有源化,这种供应方式更加不易理解和发觉。属于 货币自发供应。 四是货币替代供应。也是一种货币自发供应。 归纳起来货币供应分为自发供应和主动供应。

4.1 货币自发供应 货币自发供应是市场运行中自发产生的。行政干预无法阻止它, 只能扰乱它。例如用计划经济政策扰乱市场规律。

4.1.1 经济帕斯卡效应供应货币——货币供应第二渠道。 我们已经知道某个金融产品涨价经济帕斯卡效应将使这个金融 产品增值,因而增加货币库容。这里增加的都是幕后货币。 金融产品就是货币本身时,那么增加的货币库容就是更接近运行 货币的热线。它可以因为产权人一念之差瞬间变成运行货币。但主要 的情况下它会被赢利预期吸引留在货币资产域继续用于投机。所以仍 然是幕后货币。 资产涨价是每个产权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努力。这种愿望和 努力是自发的也是市场的。因此产生幕后货币增加也是自发的。需要 强调这种货币增加不受实体经济任何变量的约束,是无序的。 

4.1.2 无源货币有源化——货币供应第三渠道 《经济学新视窗》描述了有源货币无源化的这样一个事实:新的17 物质商品产生并投入市场后它将迫使市场增加等量货币与它配套。这 部分配套货币以这些物质商品为依托。是有源货币。当这些物质商品 逐渐进入消费后。与它配套的货币失去了依托,成为了无源货币。这 些货币还留在流通中。当新的物质财富投进经济中时,它们可以充当 这些财富的配套货币。这样,它们又有源化了。实际上就是成为了新 补充供应货币的一部分。 . 消费→部分有源货币无源化→充当新增物质财富配套货币(即充 当新增配套货币)这个过程在经济中是自发完成的。所以无源意识价 值货币有源化是一种自发货币供应过程。 这种货币增量受消费量的约束,是有序的。但供应过程不受控。 值得提醒的是这部分货币原来就在货币库容中,已经在货币库容 增量形成中确认过,只不过改变了性质。

4.1.3 货币替代供应 金融市场上已有不少种类信用产品与通货同样起着支付手段的 作用;支票、汇票、账簿信用、相消结算法甚至用股票直接进行交易 都是银行系统内部运行中创造的替代货币。 替代性货币供应之二 我们已知在商品交易中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 V 有关。关系 式是 M=PQ/V。其中的 V 影响了 M 的数量。当 V 增大,需要的货币 就变少。以货币的重复使用扩张了货币,相当于 V 供应了货币。18 货币乘数效应也是一种货币替代供应。在商品交易中流通速度使 货币重复使用,与之相似,货币存贷是将货币重复存贷,由此使货币 借贷功能放大形成乘数 m。相当于 m 供应了货币。 二者都是通过放大货币库容中部分货币的功能,从而替代一定数 量的货币供应量。

4.2 货币主动供应——中央银行货币投放 中央银行主动投放货币的问题是一个众目睽睽注视着的,被各经 济学派反复讨论的课题。不必重复已往的思路,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讨 论这个问题。 

4.2.1 中央银行角色作用 旣然是货币供应,首先就要弄清楚货币是什么。乖论对货币供应 的讨论立足于“货币是物质财富分配权利的凭证”的定义基础上。 梳理纷繁复杂的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理论研究。有几个问题需要从 新思考。1,中央银行的货币投向何处 在实体经济中为完成物质财富创造和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和金融 经济向实体经济放贷产生的利息。这些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断地 循环运行。表现为运行中的货币。正是这部分货币库容的增加迫使中 央银行投放货币。所以中央银行投放货币的目标地是货币库容中增加 的运行货币。19 货币资产域——金融经济不能作为中央银行投放货币的目标地。 这意味着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不考虑金融经济任何因素。 2,中央银行的责任 自从中央银行充当了最后贷款人以后,它就处在经济波动的风口 浪尖上。经济中的任何波动都会招来对央行的各种指责和非议。抛开 这些指责和非议的具体内容,这种现象表明公众己将某种经济责任赋 予了中央银行。这是一种群体意识的赋予。人们默认着中央银行负有 某种责任,经济波动中人们认为是央行没有很好地履行他们意想中的 责任。所以发出指责和非议。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确肩负着某些经济责任。这种责任是 不是就是人们意想中的责任?人们意想中央银行的责任是它力所能 及的吗?中央银行正在努力完成的是不是经济运行客观地赋予给它 的责任?这几个问题的要在经济运行的实践中不断趋近于正确答案。乖论 也要在不断展开的论述中才能表达自己的认知。20 △货币自发供应影响货币主动供应的责任 自发的货币供应不受控地将新创的货币投向货币库容中,中央银 行只能被迫接受。中央银行只能在自发的货币供应之外,就责任所在 力所能及的范围进行主动的货币供应。 △中央银行供应货币最本质的责任。 我们定义过货币是物质财富分配权利的凭证。这种“凭证”的前 提是先有物质财富和拥有物质财富的权利。然后创造“凭证”去表达 这种权利。“凭证”,这就是货币,创造“凭证”就是印发货币。 中央银行供应货币最本质的责任就是按货币库容中提出的扩张 要求为财富权利创造凭证。 也可以说中央银行应库容的召唤创造货币是职责,超限供币是越 权添乱。越权就是干力所不及的事。 还可以说中央银行供应货币的责任就是给货币库容中新增的货 币资产产权印发权利凭证。只有在货币库容中新增了货币资产产权时, 按照扩张的数量中应该补充的份额,中央银行印发权利凭证——货币。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央银行不应该创造货币。也就是说中央银行並 不创造产权。只为己产生的产权发证。 3,中央银行权利限制21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通过贷款和贴现窗口,保证金融部 门的偿付能力。中央银行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导致灾难性的债务紧缩, 货币当局除了满足“交易需求”之外,别无选择,否则整个金融系统 都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难。投放货币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当然 也是中央银行的权利。 这个权利究竟有多大?是什么限制着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 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需求决定供应的逻辑。乖论认为是货币供应量决 定货币需求的满足度。以货币库容增量表达的社会货币供应“理论总 量”限制着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权利。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行为因此 被分解为以下几个行为: 其一,研究客观经济在统计期內究竟产生了多少财产权利,也就 是货币库容中货币资产产权扩张了多少。 其二,研究货币库容扩张量中有多少是必须由中央银行补充的。 这是中央银行自我确定货币供应权限的行为。 其三,分析经济中货币分布的不均衡状况,决定采取怎样的货币 政策来引导货币向平衡方向流动。决定在必要时是否用行政和法律手 段规范货币流动方向。 4,货币库容中货币资产产权扩张了多少? 货币库容中货币资产产权扩张了多少?它的数量由实体经济新 产出的物质财富和实体经济信货利润之和决定。写成算式:22 (货币资产产权扩张量)=(实体经济新产出的物质财富)×5+(实 体经济信贷利润) ——3.2.2.1 货币资产产权扩张量就是需立即补充的货币量,这是一个可测的 数量。其中“实体经济新产出的物质财富”就是 GDP 中的“财富增 加项”。GDP 中的其他项所需要的货币只能从数量为“(实体经济新产出 的物质财富)×5”的货币中分享。不能将它们当成补充货币的依据。 由于“需立即补充的货币”是可测的,又是经济所必需的。所以 这个数量是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责任底线。这个底线是保证实体经济 正常运转的货币数量,中央银行应保证的是让实体经济获得了这个数 量的货币。並防止它转移到货币资产域。

4.2.2 货币库容内各要素相互关系对货币主动供应的影响23

对实体经济而言“需立即补充的货币”是可测的。但並非保证这 个数量的货币就完美地实现了货币供应。现实社会不光有实体经济, 还有强大的金融经济。它必然要影响货币的运动。 分析上图可以引入多个槪念: 一是 MBY。(mu houhuobi bi yunxinghuobi)(幕后货币/运行货币) 二是“不可测货币”。 三是运行货币/物质财富:YBW yunxinghuo bi biwuzhicaifu)。 这个比值是以全社会劳动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货币与劳动价值之 间的关系。反映实体经济中货币数量是否适量。 四是幕后货币/物质财富:MBWmuhouhuobi bi wuzhicaifu)。 这比值从另一个角度反映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它表明全 社会物质财富究竟要支撑多大量的意识价值。这个比值越高。实体经 济所承受的压力越大。在某一个高位将产生崩溃。 下面分别介绍24 

MBYmu houhuobi bi yunxinghuobi)(幕后货币/运行货币) 货币库容中运行货币和幕后货币总是不断地互相转化。如果不考 虑经济帕斯卡效应,单纯的运行货币与幕后货币通过交易相互转化不 会产生货币库容的变化。具体地说:一些人用货币买入股票,将运行 货币转化成了幕后货币,暂时称这个交易为正向转化;另一些人卖出 股票,将幕后货币转化成运行货币,暂时称这个交易为负向转化。我 们会看到每一次正向转化和每一次负向转化中,货币的转化量都是相 等的。结果是货币库容总量不变。但是组成货币库容的运行货币和幕 后货币的比例却发生了改变。 正向转化和负向转化交混作用难以捉摸。这种难以捉摸的变化最 后结果是“幕后货币/运行货币”比值的变化。比值升高说明货币库 容内幕后货币量增长速度高于运行货币增长速度;反之,运行货币增 长速度高于幕后货币量增长速度。 正向转化和负向转化再加上经济帕斯卡效应交混作用有可能产 生以下表现: 其一,即便是中央银行主动货币供应的供应量为零,货币库容內 的运行货币和幕后货币都会不断地增减变化。因为股票涨跌价和货币 涨跌价必然传导到全体货币和股票。 其二,不论货币库容总量怎么增减变化,都有一个“幕后货币/ 运行货币”的比值表现出来。幸运的是,这是一个可测的量。 最终的“幕后货币/运行货币”实际比值是一个在经济中占有重 要地位的量。25 

▲不可测货币

货币主动供应的数量中有一部分无法测定,我们称之为“不可测 货币”。它由 A B 两部分组成: A 货币漏损 如果正向转化的数量大于负向转化的数量。也就是买入股票的多 卖出股票的少。表现出货币库容中幕后货币增加。这些货币中的一部 分是原来就存在于货币库容中的运行货币。另有一部分是中央银行投 放给实体经济的。因为正向转化的作用,使它们转化成了金融资产(幕 后货币)。也就是使中央银行投放给实体经济的运行货币漏损到货币 资产域成了幕后货币。这就需要中央银行补充投放货弥补货币漏损。 这种漏损由许多因素造成很难测定。所以称它为不可测货币。 尽管每一次正向转化中卖方收入的货币就是买方支付的货币。不 增加也不减少货币。但是正向转化是和股票涨价捆绑发生。只有涨价 才能实现买入。无数的买入行为由于经济帕斯卡效应,使金融资产市 值升高。不过,这並不增加中央银行货币供应责任。 同样,每一次负向转化货币中卖方收入的货币就是买方支付的货 币。不增加也不减少货币。但是负向转化是和股票跌价捆绑发生。只 有跌价才能实现卖出。无数的卖出行为由于经济帕斯卡效应,使金融 资产市值降低。这也不增加中央银行货币供应责任。但有一定数量的 市值被删除了。 B 货币自发供应 所有的货币自发供应数量都起到减轻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作用。26 它们的数量也不可测定。 如果负向转化的数量大于正向转化的数量。也就是卖出股票的多 而买入股票的少。表现出货币库容中运行货币需要量增加。由于财富 效应,股票卖方手头货币增多必然增加消费。消费增加的必然结果是 经济新陈代谢加剧。货币新陈代谢必然发生有源价值货币无源化。我 们已经说过这些无源化了的货币将成为货币自发供应的货币源的一 部分。它将减轻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责任。这也是中央银行的货币供 应责任中的不可测货币。对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责任而言它是一个 负数。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货币自发供应中的一种。其他的货 币自发供应方式也会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主动供应。并且所有的货币 自发供应数量都起到减轻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作用。它们的数量也不 可测定。于是我们有了下式: (不可测货币)=(运行货币漏损)-(货币自发供应)——3.2.2.2 由于不可测货币的存在必然改变货币供应状况。需立即补充的理 论货币量的计算式由 3.2.2.1 变成: (货币供应理论总量)=(货币资产产权扩张量)+(不可测货 币)=(实体经济新产出的物质财富)×5+(实体经济信贷利润) +(不可测货币)——3.2.2.3 27 (货币供应理论总量)=[(实体经济新产出的物质财富)×5 +(实体经济信贷利润)+(运行货币漏损)]-(货币自发供应) ——3.2.2.4 其中的“实体经济新产出的物质财富”就是 GDP 中的 F1。所以 上式又可写成: (货币供应理论总量)=F1×5+(实体经济信贷利润)+(不 可测货币) ——3.2.2.5 这就是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责任和权利的限量。

4.2.3 不可测货币讨论 

不可测货币的存在妨碍了货币主动供应责任的全部量化,有必要 单独进行讨论。 由刚才的讨论知道它由 A B 两部分组成:A 货币漏损,B 货币 自发供应。 不可测货币虽然不可以测定,但它也有一个变化区间。我们不妨 将不可测货币的变化区间称为弹性区间。 再分析 3.2.2.2 式与 3.2.2.3 式可能的三种情况 (不可测货币)=(运行货币漏损)-(货币自发供应)28 1,(不可测货币)=0 不可测货币弹性的最小值为零。意味着经济中只有实体经济产生 了货币需求。货币库容内货币各种运动之和为零。这只是一种瞬间存 在,实际中货币运动状态并不会在此仃留。 2,(不可测货币)<0 只有当(运行货币漏损)<(货币自发供应)时,或(运行货币 漏损)本身小于 0。才会有(不可测货币)<0尽管实践中存在(不可测货币)<0 现象。但是对于中央银行的 货币主动供应责任而言。不可测货币弹性不可能小于零。因为我们讨 论的是央行的货币供应责任量。如果 3.2.2.2 式的结果等于负数时, 中央银行就再不需要为不可测货币主动供应货币。它的此项货币供应 责任已经为零。比如在金融振荡时,金融资产市值大量蒸发,人们纷 纷抛售股票,“运行货币漏损”等于负数。中央银行早就没有供应不 可测货币的责任了。就是这种情况。 30<(不可测货币)<极值 J 3.2.2.2 式中“货币自发供应”受实体经规模约束,“运行货币漏 损”是受人们逐利和冒险性驱使下可能不断扩张的量。它的极值 J 不可测货币与 MBY 的正相关函数的某一点。 “运行货币漏损”是正向转化中人们买入股票多于负向转化中 卖出股票的数量。导致货币库容中非货币金融资产增多而运行货币减 少的现象。也就是 MBY 升高。所以说不可测货币与 MBY 为正相关函 数。29 因为不可测货币弹性与 MBY 正相关。所以 MBY 能反映货币供应 是否适当或过热。更重要的是,当 MBY 达到最大值时它也达到最大 值。MBY 的最大极值是危机值。即某国 MBY 达到自身的最大极值时 一定会激发经济危机。MBY 随即崩溃。

4.3 货币供需平衡 经济中首先的基础的均衡是物质财富产出与物质消费的均衡。消 费是需求,产出是供应。因为货币是物质财富分配权利的凭证。物质 商品从产出到消费必须依靠货币才能够完成。这样一来对物质商品的 需求就转化成了对货币的需求。那么在物质产出与物质消费这一对基 本平衡体中物质产出与货币的关系又会怎么样呢?当然是物质财富 决定了货币供应。货币是物质财富分配权利的凭证。有多少物质就需30 要多少相应的货币来分配它们。这在前面已有论述。 物质财富产出与物质消费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它们之间的均 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产出由经济体生产能力来决定,它 是自变量。而消费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地修改着自己,自动与物质供应 保持均衡,它是因变量。这是历史和现实社会的事实。

▲两种迥异的逻辑路线 有一种这样的认知:“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需求,都表 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任何需求的实现,都必须支付货币。如 果没有货币的支付,没有实际的购买,社会基本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 求就不能实现。”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从这个事实推演供需均衡关 系时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走向。 一种走向: 因为“任何需求的实现,都必须支付货币,如果没 有货币的支付,没有实际的购买,社会基本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 不能实现。” 所以要根据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供应货币。以保证 购买的实现和货币供需平衡。这是传统经济学的逻辑走向。这个逻辑31 的基点是“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可以由人们任性改变的量。只要人们掌 握了货币总需求量,就可以按这个量供应货币”。 另一种走向:因为“任何需求的实现,都必须支付货币,如果没 有货币的支付,没有实际的购买,” 所以货币供应决定能有多少 需求能变成现实的购买。是货币供应量决定需求的满足度。货币需求 不断改变着满足度保持与不断变化的货币供应量的均衡。这是我们的 逻辑走向。 这个逻辑的基点是“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由经济运行自行 决定的量,不可以由人们任性改变。货币需求是一个可以自我修改的 因变量”。 需求自我修改的属性一方面可以自动与供给保持均衡。例如企业 需要增设四条生产线。因资金不足改为分両期实施,首先只建两条。 居民的消费购买需求也是是货币供应分配决定需求:钱很少时一件衣 穿十季(十年,补了再穿),钱稍多一点一件衣穿二季(二年,稍旧 就扔),钱再多一点一件衣穿一季(过了流行就扔),钱更多时衣服买 回不穿,看看而已。 对服饰的需求由人的钱包决定。想从人对服饰需求计算需要供 应多少货币是不可能的。是家庭获得了多少货币供应决定将消费需求 修改成什么样式。 一方面需求自我修改保持与供应的均衡,另一方面需求的修改也 会自动产生不确定性,从而破坏与供给的平衡。例如企业认为扩大生 产规模增加产量获利周期太长,改为将资金用于投机。造成货币供应32 漏损。家庭将收入的货币窖藏也造成货币供应漏损。货币漏损改变供 应需求均衡中的供应一方,从而破坏均衡。 传统经济学讨论供需均衡是营销人员站位。营销人员只能对每一 种商品观察供需平衡和均衡价格。他们的观点在每一个局部是可以描 述事实的。如果将所有营销人员的对均衡的理解合成就一定产生合成 谬误。否定了由需求决定供应的均衡。乖论对货币供需均衡的定义是: 经济中全部物质财富所有权凭证(货币)数量与物质财富数量比 例匹配;各货币运动域间占用货币量均衡。 在这个定义中的“需求”是物质财富数量对表达它的凭证数量的 需求。至于占用(或者说消化)货币的需求,它们会自动保持与货币 供应的均衡。 这个定义有几层意义: 其一,货币供需均衡的基础是物质财富数量。 其二,物质财富所有权凭证与物质财富不是一比一的对应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倍数。 其三,各货币运动域所占用货币只能是旣有货币数量下的均衡分 配。占用货币在某个弹性区间就呈现货币均衡状态。在这个区间之外 (超过或不足)就呈现货币失衡状态。33 满足这个“需求”,是货币供应的责任。货币供应中的自发供应 部分是无法控制的,货币当局唯有通过货币主动供应来调节货币的供 需均衡。△要保持各货币运动域间占用货币量均衡单靠市场的力量是无 法完成的。货币在传导作用下不停地在货币域间流动。这种流动末必 会按照经济健康运行所需要的方向流动。因为货币流动是受产权所有 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只有中央银行才有可能采取对经济运行有 利的方向控制货币流向。控制货币流向是中央银行责无旁贷的任务。 在金融完全自由的经济环境下,要按预想完成这个任务实在是难以想 象的事。常有的现象是,中央银行为提振实体经济而投放的货币结果 却流向了金融资产市场。从而破坏了中央银行的努力。 这种乱象是人人都看得见却又无可奈何。为了控制投放货币的流 向,必要时有的政府釆用行政或者法律手段一同实施。期望有所改善。 例如金融危机中央行购买某些银行的不良资产。行政手段保证货币非 常精准地投向了目标银行。但这些钱並没有流向金融危机中困难重重 的实体经济。是金融完全自由的法律造成了货币流动失控。如果不从 法律源头解决。这种货币流向失控就无法解决。从无可奈何到有效控 制中间只有一条通道,那就是法律。 这里隐含了乖论的一个建议:用法律结束金融完全自由的状况。 我们已经在这种均衡定义下讨论了货币供应。並且已经知道由此34 货币供应的研究将转换成对“不可测货币”的研究。因此我们无需再 专题讨论货币供需均衡。

4.4 货币主动供应小结

1,中央银行供应货币最本质的责任就是按货币库容中提出的扩 张要求为财富权利创造凭证。 2,中央银行只能在自发的货币供应之外,就责任所在力所能及 的范围进行主动的货币供应。 3,由于“需立即补充的货币”是可测的,又是经济所必需的。 所以这个数量是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责任底线。这个底线是保证实体 经济正常运转的货币数量,

4,货币主动供应有一部分是可测的必须马上供应的货币,还有 一部分是不可测货币。

5,不可测货币与 MBY 为正相关函数。

6,因不可测货币的存在,货币主动供应有一定数量存在主观估 算。估算是否正确决定货币主动供应的质量。货币供应的评价问题, 在“经济新陈代谢”讲座中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