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