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部收藏】平江不肖生:《拳术》

 文苑书店66 2019-07-17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平江不肖生

平江不肖生(1889一1957),本名向恺然,湖南平江人。近代著名武侠小说家,文学和武术均有深厚造诣,为20年代侠坛首座,领导南方武侠潮流,被称为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人。他的笔名灵感来自老子《道德经》之“天下皆谓我道大;夫惟其大,故似不肖。”

向恺然1889年生于富商之家。其父为湘潭一带颇有名望的儒生,对子管教甚严,向恺然五岁时即被令读诗书、习武术,文武并进。向恺然十四岁考进长沙高等实业学堂,只学一年,因对陈天华的《猛回头》等书倍加推崇,被清政府视作乱党开除。

向恺然无法读书,便请求父亲变卖田产,自费赴日留学。后如愿以偿,考入东京宏文书院学法政。留日期间,他认识了著名武术家王润生,于是又学拳习武,日不间断,技艺精进甚速。

1913年向恺然毕业回国,与王润生在长沙创办“国技会”,并写了第一本书《拳术》,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在国内颇有影响。

01
   ----论势----

势之义有二。
在于己者为蓄。
在于人者为乘。
拳术以
蓄势为体。
乘势为用。 
学者须勉其在己者。然后能求其在人者。
己能蓄势。敌虽无势可乘。己已立于不败之地。
否则敌虽有可乘之势。而己有体无用。亦不足却敌。
蓄势之法。在于镇静。
能镇静则能察敌情。则知所攻守矣。
兵法所谓守如处女。而出如脱兔者也。

02
 ----论力与劲之别----

陷于肩背者谓之力。
能条达于四肢者谓之劲。
拳术之用。不贵于多力。而贵于有劲。
劲不能久有。而能时用不竭。
力虽可持久。而不能达于四肢。不适于应敌。
如农夫负重行赤日中不喘。力大气和也。
然使以手击物。其着物也必轻。
善拳术者。多无负担之力。然当其手者。辄跌寻丈外。此力与劲之别也。
劲之应敌也。如矢之离弦。
其着于身也。如青蜓之点水。一着即止。
学者不明夫力与劲之别。而漫然习之。拳日演而身益陷。
一式未完。已气喘汗出。自谓用尽平生之力。究之着于人者无几。此无他。
不知使力透出肩背而易劲之法也。
其法。在初演时不多用力。手手因势吐出。习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后再求工稳。斯过半矣。

03
  
----论用劲之法----

用劲最难。
虽劲大于敌。用而不当为敌用。
用之过早。则劲已出而敌未着。
过迟则敌已入而肘不得伸。劲因不得达。皆授人以隙。匪特攻人不入也。
敌无论以何手来。
吾无论以何手应。均宜及身而紧。一紧即发。
必使敌手不得抽。而吾手已压敌境。
倘沈之过下。或起之过昂。敌人蹈隙最易。缘敌手已交吾手。去吾身只争一间耳。
孙子曰。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细思此待字。可以悟拳术用劲之法。

04
  
----论理法----     

拳术艺也。而理法与焉。
示以当然之谓法。
抉出所以然之谓理。
余上论各手。皆理与法兼言。
然一手只言一手之理与一手之法耳。其中尚有总理与总法焉。
拳术家所谓五合三催者是也。
五合者。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
三催者。手催,身催,步催也。
何以有五合也。
如心欲杀敌。眼即注焉。眼光所射。手即至焉。然手非借肩腰之力不足以动敌也,故须身与步合。身与步合矣。犹恐上下之不相连属也。故上与下须合。有此五合。然后可以应敌。
何以有三催也。
拳术为杀人之技。非雍容闲雅之事可比。
稍坐迟延。足自戕生命。
拳术家见多以迟慢致败也。故设此三催之法。
催者。促其进行之谓也。
手催,则人莫测其出没。不知所以守。
身催,则圆转自如。击西而东。击东而西。人不佑所以攻。
步催,则进退如掣电。
其来也不见其来而已来。
其去也不见其去而已去。
荡荡乎如风之行于水上。而云之驰于太空也。乌能拟其端倪哉。
斯理与法平易正直。不事乎高远玄妙。然及其既也。虽大拳术家有不能尽者焉。

05
  ----拆演总论----

无论演习何手。必先平心静气。
细思此手用意与用力之处。及敌人如何攻之手路。
俨然劲敌在前。不如是不足以克之者。
一出手。必如雷动电发。使敌不得尽其守御之。
然于进退左右时。
足须落实。传曰无瑕方可戮人。若步法一乱。敌且蹈瑕而入。
其何克敌之与有兵法曰。
其静如山。
其动如风。与拳术之理正合。
须知临敌之手。此道不可尝试。
非平日下苦工夫。能得心应手者。一旦应敌。不乱即靡矣。

06
  ----论演式----

演式如写真。写真宜肖。演式亦宜肖。
肖者肖其局度之尺寸也。
总演之式。虽大同于拆演。然承转起进退之门自各有法。
如习字然。
虽于横点撇捺各尽其妙。然不知一字穿插布白。而字恶乎工。
善拳术者。
无论演习何式。进退左右虽百次。不得逾原迹之分寸。是其身手步法如何工稳乎。
学者拆演既精。理法亦熟。而不从事于调神运气。以演总式。是犹习字之专习横点撇捺也。不亦病。
昔人观公孙氏舞剑而得书法。独不可求拳法于书法中耶。

07
  ----论独习法----

拳术手法虽多。然无手不可于理想中求得。
学者步法既稳。而前所论之各手又均能领略其要。则千手万手均不难由此中变化出之。何也。
人之一身。虽有上下前后左右六方。而所以应敌者必不出一方面。曾无有攻吾前而又兼击吾后者。攻吾左而又击吾右者。
彼转而攻。吾转而应。兵法所谓奇正变化。能事尽矣。
以上所论之沈托分闭起顿吞吐八法。
即为上下前后左右攻守之要素。
虽未具言其变化。而学以此为入室之敲门砖。又明夫应敌之义。则独习时知所趋向矣。

08
  ----论对习法----

拳斗为非常险事。
即同学对习时亦多险象。然学拳术者又万不可不对习。则非有安全之法不可。
其法在对习者互为攻守。攻者则不守。守者则不攻。
庶其心专一而手得不错乱。
且攻者无被攻之虞。则得专思攻寸者之所不能守。
守者有无出手之暇。亦得专思使攻者不知所以攻。
攻守变化之数。不于此而互得之耶。然此只可为身手未合变化未娴者言也。
若身手已合。变化亦娴。则此法不足以语之。唯各存毋伤人之心而已。

09
  ----论不可强分门户----

门户之见。起于识寡。而成于量仄。
拳术家以之杀身辱亲而名不称焉者。不知凡几。良用慨叹。余雅不愿闻世之学拳术者有此行也。
夫舍
理法之外无拳术。
攻寸之外无拳斗。
世岂有无理法之拳术。
与无攻守之拳斗哉。同一理法攻守也。乃欲强分门户。不亦大可笑乎。

10
----论不可妄言家数----

物之源流湮没而难考者莫拳术若也。
学士大夫以其术不雅驯。恒鄙夷之。故古文无一字及之者。其轶见于他说。不足征也。
其绵绵不绝至今日尚有存者。
半缘于绿林豪客以为行劫之具。
半缘于逃空门者为护法之助。绿林无文章。释氏鲜传记。其源流无可考审矣。
乃见世俗之所谓拳师者。必侈言家数。不佑何所据而云然。但觉可哂耳。
后之学者。幸毋为拳师所误。亦妄言家数也。

11
  ----论功劲----

拳术为搏人之技。
任身手如何活泼。终非劲不足以跌人。
猿狝之于虎豹。非纵跳灵敏之不若也。乃长见噬者。力不足以敌之也。
习拳术者。于身手步法既得之后。必加以功劲。
功劲云者。劲由此种功夫而出之谓也。第其方法太多。今只择其简而便用者言之。

平江不肖生《拳术》全一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