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喜欢听故事 我们从小听各种故事长大,讲故事早已是我们的一种活动方式,不仅强大,而且历史深远。我们历史、文化、经验、价值观等都以故事的方式承载着,并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点滴。 为什么有的人写的故事很吸引人,有人写的故事没法看? 据说,会讲故事是种才华,没办法学,如果没有才华,就永远学不来。 是这样吗?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就是 《这样写出好故事》 作者,詹姆斯·斯科特·贝尔,美国畅销书作家,出版过20余部小说,2000年基督教小说奖得主。 他为我们揭开了写作的秘密,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写作的,写作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作者本人就是一位从写出来的东西非常糟糕,通过大量分析和研究,整理出了一系列简单又重要的技巧,最终成为了一名畅销书作家。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写出好故事。也为我们揭示了为什么一些小说、电影会如此吸引人。 02 好故事从好情节开始 一个好的故事情节必须具备“LOCK系统”,分别代表了 主角(Lead) 必须引人注意,迫使我们从头到尾盯着他; 目标(Objective) 主角必须要有目标,目标可能是外在的实物或内在目标,可以是取得或逃离某个事物,要与他的命运息息相关,且必须通过奋斗达成目标; 冲突(Confrontation) 可能实际发生,或仅存在脑中,是推动情节不断前进的推手,让主角不断升华的支点; 冲击结尾(Knockout) 要震撼,要给读者留下回味,创造余韵。 03 好情节配好结构 故事有了好的角色、紧张的冲突、引人入胜的故事背景,却还不怎么吸引人,八成问题出在结构上,因为故事没有以最理想的方式展开。 什么是理想的故事展开结构? 一个好笑话分成三个阶段:铺陈、主体和笑点。 一个好的故事,也同样分成开头、中段(混乱、冲突)、结尾三个阶段 我们称之为三幕结构: 故事往往先在第一幕读者获得信息,才能跟着情节走(第一幕)。 然后,主角要面对问题出现,整本书的大部分时间跟问题较劲(第二幕)。 最后,故事总要结束,问题要有结果(第三幕)。 这里重点是幕与幕之间的转变,作者称之为“无法折返的门”。 无法折返,代表了将主角往前推的力量,一种无法避免的场景。人类总是安于现状,追求安定。我们笔下的角色也一样,除非发生了无法避免的事将主角推进第二幕,否则他只会心满意足地待在第一幕! 一旦穿过门,进入第二幕,就开始产生各种冲突,持续描述主角的奋斗过程了。 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因此一扇扇无法折返的门将把主角推进第三幕,开始冲击结尾。这些无法折返的门就像火车的连接器,将情节串联起来,你的火车就会跑动起来。 这就是典型的三幕结构,经久不衰,十分受用。这跟我们人类日常生活的步调也很相似,因为我们做的每件事都遵循三步骤。 04 举个栗子 电影 《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是国产电影的现象级的爆款,影片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十分流畅。主要讲的是故事主角程勇走私禁药后良心发现的事儿。 故事发生在2002年,上海。 卖印度神油的小店老板程勇非常的落魄,生意不好,老婆离婚,长年卧床的老爸突然病危,可是,程勇穷得叮当响,别说高昂治疗费,连小店租金都扶不起了,日子焦头烂额,非常糟糕。 程勇是故事的人物主角,穷困潦倒,为了赚钱,他后面必须铤而走险走私仿制药。这就是故事开头,要有扰乱事件打乱现状,让读者觉得主角面临威胁或挑战,不一定要很严重,只需暗示问题即将来临 有一天,来了一个白血病患者吕受益。因为国内天价药原因,找到了程勇,求他从印度走私一批仿制药,好让买不起国内天价药的白血病患者保住性命。 百般无奈之下的程勇,需要钱,给老爸治病。而病人想买便宜药,于是就很快敲定了这买卖。程勇开始铤而走险,走私。 这就是故事的冲突,主角开始穿越无法折返的门,进入中段冲突,这扇门必须不能折返,让人觉得主角非得进入第二幕的冲突推动主角进入一扇无法折返的门。否则读者要问,作者为什么不选择放弃,要让人觉得主角非得进入后面一幕。 开始,程勇就自认只是一个商人。 商人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赚钱啊。 “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 走私卖仿制药的生意越做越大。渐渐地,他的心态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有了钱,穷苦惯了的人变成了暴发富,难免自我膨胀。喝酒庆祝,拿钱砸酒吧经理等情节将故事推向第一个高潮。 赚钱的同时,他也在某种意义上救了很多人命。于是在那些病人眼里,他多了一个人道主义的“救世主”光环。 这就像《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一书中提到的:要想讲一个好故事,就需要有一个好的设想,它跟理念有关,简单说,你必须把你的故事跟某种更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里不仅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难--看病难,药价贵的现实问题,也很自然的将故事跟人道主义这种更大的问题关联起来了。 随后,故事进一步演绎出,不同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冲突,不断推动的情节进展。他们很快引起了同样卖假药的张长林的注意,要代理权,还屡次威胁说去报警。 负责这个案件的就是程勇前妻的弟弟曹斌,开始负责查案。 电影的转折点发生在什么时候? 程勇决心把代理权转交给张长林,大火解散,不再卖印度药时。 散伙饭作为故事转折点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散伙饭上,众人围在一起吃火锅,外面下着倾盆的大雨。 程勇说不再卖“假药”后,店内气氛突然陷入了沉默。 黄毛仰头喝下一整杯,磕碎杯子,一手血,离开了; 思慧敬完酒,穿上衣服,离开了; 刘牧师说了句“愿主保佑你”,离开了; 吕受益苦笑着,重新戴上口罩,离开了; 一顿饭功夫,实现了从欢声笑语到各奔东西的蜕变。 人物之间价值观和目标的冲突,没有了尊严的主角遇到了挫折和障碍,陷入谷底。 一个穷困潦倒的中年男人成为一个唯利是图的暴发富,再到失去尊严,又是如何成为一个散尽千金的救世英雄的呢? 直到,他的好友吕受益,因没药吃而病入膏肓,老吕的媳妇握着程勇的手哭着恳求说“孩子还小,不能没有爸爸”。老吕最后还是自杀了,为了不连累家人。 直到,他再次去印度进药,目睹第三世界的这一幕--群众抬起一尊神像湿婆(拥有毁灭和再生的力量,还富有牺牲精神),祈求能有新的生机。 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总免不了要有牺牲,无论是生命还是个人理想。 为什么牺牲这个主题如此震撼人心? 因为牺牲的概念深植在我们的文化意识当中。当有人为了大众利益放弃自我命运,便会触及每个人心中最深的向往。 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声称,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问题的答案不可能来自孤独自我,一定与社群紧密相连。 有人为了维护他人的利益牺牲时,便会深深撼动我们的心。 他发现,当他竭力用金钱换来的尊严,只能换来一时自欺欺人的虚幻满足。 当他为了拯救病友的使命去抗争时,即使困难重重,失去钱财事业,却赢得了众多人的尊重。 他明白了,自己一直追逐的东西微不足道,而自己向来不屑一顾的东西,才是内心真正渴望的。 进入结局的转折是第二扇无法折返的门,这扇门通常是重大发现,线索或危机挫败,将情节导向结尾。这里是主角认知的转变,由外在赚钱目标转变为内在人道主义目标。同时,主角需要面临更高的代价和牺牲,开始迎接冲击性结尾的到来。 于是,程勇决心将涨到两千元的印度药,以五百元的赔本价格卖给患者。还在网上传播,让更多患者都来买药。 此时,刑警曹彬,早已对程勇展开调查,来到现场。 黄毛发现了警方踪迹,决心主动引开警方,想为程勇掩护。 追击过程中,黄毛被突如其来的卡车撞死…… “黄毛”最后还是没能回家见见父母,那张车票终究还是用不上。 停尸房外,程勇对曹彬大打出手,并怒吼道: “他才二十岁!他就想活下去!他有什么罪!” 曹彬沉默不语,从此不再涉及此案。 为什么,黄毛甘愿为程勇替罪? 为什么,曹斌从此不再涉及此案? 因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程勇,更是“人道主义”精神。 最后,程勇被警方发现,拘留三年。 在去监狱的路上,坐在警车上,道路两旁站满了被他帮助过的白血病患者,都纷纷摘下口罩注视着他,为他送行。(有种好莱坞大片的感觉) 程勇眼眶里盈着泪,流了下来,他看到了死去的吕受益、黄毛…… 这个原本唯利是图的商人,蜕变成了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救世主。 程勇在法庭上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犯了法,该怎么判,我都没话讲。我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这一天早点到吧。” 结局收完故事中的情节线,告诉读者最终结果,并留下余韵。 电影《流浪地球》 中国首部硬科幻电。讲的是太阳毁灭,人类不得给地球安装上发动机,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的故事。故事结构紧凑,层层推进,符合商业故事的三幕结构。 开头: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交代。 中段:各种冲突来袭,还有牺牲。 儿子刘启由于对年幼时父亲的离开和放弃妻子的做法不理解和恨意,有父子之间的冲突。 救援队队长王磊放弃营救刘启的姥爷,选择带火种去点燃发动机,有刘启和队长之间的冲突。 直到刘启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修理发动机时,他开始明白选择意味。同时,刘启也完成了个人内在的爱恨认知升华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目标转变),为了拯救人类命运,全力以赴。 结尾:集体高潮,冲击性结局。 韩朵朵发出求救信号,成功召集归途中的人们,大家纷纷调转车头加入到这场终极救援中,催生出了令人感动的集体主义高潮。 最终,刘培强为了使行星发动机喷射火焰能够触碰到木星,牺牲自己,冲向火焰,成功拯救地球……形成冲击性结局。 刘启心里对王磊的怨恨,对父亲的怨恨,已经烟消云散。(留下余韵) 05 商业小说和文学小说 商业销售和文学小说的情节差在节奏和强调重点上。商业小说的重点几乎都是动作场景,如人物的矛盾冲突、挫折、牺牲、反弹、高潮等元素构成,专注于角色身上发生的事。 商业小说情节像极了A股行情的走势,起起伏伏。 股市如人生,人生如股市。 开头:行情启动阶段,犹豫,纠结; 中段:行情在纠结,震荡上行,多空观点互相交织;解套的,赶着卖;空仓的,入场试水;乐观情绪逐渐蔓延,贪婪来袭。 结尾:集体高潮,大盘冲击高点,再暴跌,留下余韵。 06 毅力 现在,你已经对故事技巧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看懂各种商业故事的讲述逻辑。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成功与否就是“毅力”的差异了。 你要通过不断练习,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经常练习点子头脑风暴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最后,作者给我们的建议就是“持续创作”这四个字。 附:本书思维逻辑导图 |
|
来自: 王天神 > 《毕飞宇,阿丁作家谈小说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