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8日,星期四,农历己亥年【猪年】六月十六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十卷——非韩篇第二十九(3) 【原文之三】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庠序之设,自古有之。重本尊始,故立官置吏。官不可废,道不可弃。儒生,道官之吏也,以为无益而废之,是弃道也。夫道无成效于人,成效者须道而成。然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也? 【字词】1、庠:(xiáng)古时指学校 【拙解】儒者存在于世,是为维护如旧堤防一样的礼义,他们存在似乎无益,没有他们却会有损害。学校的设立,自古便有。因为重礼教国本尊自古做法,所以设立官位委派官吏。官吏不可废掉,礼义之道不可抛弃。儒生,多为执掌礼义之道的官吏,如果认为他们无益便将其废掉之,就是抛弃礼义之道。礼义之道并不会对人产生直接的效果,但成功范例者一定是循礼义之道而成。比如脚踩路而行,所踩的路,须有未被踩的地方相衬。人的身体须靠手足行动,手足的动则需依靠不动的身躯。所以某事或无益但却是有益的事的依靠,不成功的事却是成功的事的依靠。儒生,是耕战所必须依靠的,却要抛弃并使他们不存在,为何要如此呢? 【小议】韩非子指责、批判儒者,言称儒者无益,是以部分没有真才实学、欺世盗名的所谓儒生的不良操行这根据的,全盘否定儒者及儒家学说。韩非子倡导的法家学说,对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集团是非常适用的,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却并不是完全有益的。法制与道德并不是相互抵触的,应当是相辅相成、互为补益的。遵循礼义之道,会促使人尊重道德规范,那么法制也很容易被接受和遵守。一味只强调法制之功,忽略人类的基本礼义之教,人不知礼,便会不顾廉耻,则法将难施,社会失序。故法、儒兼容,互为补充,那么社会就会得到良性发展,太平盛世得以持续。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