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有三境界: 听得懂、说得出、用得了。 1、听得懂 能听懂老师对概念原理的讲解 2、说得出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该概念原理的理解。而且要说清说准。 3、用得了 做题时,能快速准确调动原理规律把题做出来。(面临问题时,能解决问题)。 达到用得了的境界,需要一定量的做题。并反思归纳类比。 所以听懂了并不是真正理解了,只是达到理解的第一步。 吴金闪:理解就是能够建立联系。建立所学概念与学科大概念以及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所学概念与生活与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最终形成学科概念图谱。 MY:好的教师讲联系、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建立联系。 网文:语文是一群人的相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理解文本、成长读者的有效途径。有效对话的前提是批判性思维。 My:批判性思维是理解的起点,是真正自我建构的开始。 好的教师要给学生创建对话的机会(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教给学生批判的技能,培养学生批判的习惯和品德(容纳异己)。在批判中学习是允许个性存在是尊重人的教学方法,是鼓励对话鼓励争辩的课堂文化。它符合顺应了青少年鲜活灵动、积极进取的心理特征。是能带来帕累托最优效应的教学工具。能激活课堂多方元素,从而激活地理课堂教学。 怎么批判?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标准 董毓先生根据美国各州正在推行的“共同核心标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实际,提出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应注重培育理智、美德、明辨、发展的能力,其中包括“谨慎和谦虚、下判断要有理由、意识到现实问题是复杂的、具体和有条理地思考表达、判断信息的可靠性、试图辨别不同的视角、注意寻求和对比不同观点”等关键元素,作为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质,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标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到的“理解通过事实来说话,理解是人们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的结论”。 My:达到理解的过程是什么? 理解是对事实进行批判后获得的结果。理解表现为“知道了概念的内涵意义、能建立和其它概念及学科大概念之间的联系。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帕金斯说过,理解是“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网文: 达到“知道”、“理解”的教学方式分别是:“告知”、“探究”。而我们的课堂是“灌输、做题”。 布鲁纳很早以前就对这样的方式提出过批评: 一是这样的方式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堆死记硬背的材料,不能给学生增加智力的快感。 二是割断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任何知识结论都是学科知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知识结论的产生必须基于以前的知识,也要为以后知识结论的产生留下伏笔。 意义与联系是理解的两个标志,在灌输式教学中生动的联系被淹没了,可正是联系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 三是没有联系的知识容易被遗忘。 艾宾浩斯曾经做过人对无意义音节记忆的实验,得出了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对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这样蕴含着丰富思想和方法的知识,如果用灌输的方式教学,学生接受这样的知识就像接受无意义的音节一样,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不会超过遗忘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