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轻风无意 2019-07-18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亲苏洵(1009-1066),就是《三字经》里"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七岁时开始学习断句、作文,但没学会就放弃了,终日嬉戏,他父亲却持放养态度,"纵而不问"。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洵形象

直到24岁那年,苏洵才觉得应该读书了,这时他已结婚六年,有过两个孩子。但苏洵认为自己很聪明,读书没什么难的,态度不够认真。直到两年以后,第一次乡试落第,才幡然醒悟。他搬出旧作细读,不觉汗颜,一把火将旧稿烧个干净,取出《论语》《春秋》《史记》,从头再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洵读书图

苏洵读书极其专注,常常忘记吃饭。夫人程氏特地剥了几只粽子,端一碟白糖,送去书房。近午时分,程氏发现粽子没了,糖碟却原封未动,而苏洵的嘴边墨迹斑斑。原来苏洵只顾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着墨吃了。

教子有方,苏洵严格督导孩子学习

景祐三年(1036)腊月十九,程氏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苏洵给他取名轼。"轼"的原意是马车前扶手,苏洵取其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之意。又隔了两年,程氏再生一子,苏洵给他取名辙。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氏一家人

前有"轼",后有"辙",苏洵自己童年的教训足够深刻,在两个儿子的教育上,他下足了功夫。庆历三年(1043),他将七岁的苏轼和五岁的苏辙送进天庆观北极院小学,师从道长张易简读书。苏轼聪明颖悟,天分极高,却也非常贪玩。苏洵就给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严格督导他完成。有一天,苏洵出去办事,要求苏轼在他回来之前把《春秋》读完。结果苏轼边读边玩,父亲快回来的时候,才读到齐桓公那一部分。苏轼那个急啊,就像鱼咬了钩一样难受。苏轼肯定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因为痛苦的感觉直到50多年后,苏轼远谪海南,还会出现在梦里。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教子图

后来,苏洵要外出游学,辅导苏轼学习的任务就由程氏来完成。有一次,程氏读《后汉书·范滂传》,苏轼被范滂清廉正直、不畏权奸的故事所感动,对母亲说:"如果我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允许吗?"程氏答道:"你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程氏教子

兄弟出川,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嘉祐元年(1056)初,苏洵带着19岁的苏轼、17岁的苏辙,出剑门,穿秦岭,去京城汴梁参加科举考试。路过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二陵道时,春寒料峭,皑皑白雪覆盖着崎岖的崤山山道,路径难以辨识。马突然被埋在雪下的乱石绊倒,蹄脖子折断,痛苦地嘶鸣着死去。伤心之余,他们还得艰难地在雪中继续前进。傍晚时分,他们终于来到了渑池县的一个山间寺院。奉贤长老捧出食物、茶水,盛情款待他们,还打扫禅房,安排他们就宿。临行前,又将寺院内仅有的毛驴送给他们,苏氏一家深受感动,都在寺中墙壁上题诗留念。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崤山山脉

次年二月,兄弟俩参加了欧阳修主持的会试。考完第二场,欧阳修阅卷时,有一篇策论文风清新脱俗,见解深刻独到,当取为第一。由于文风很像自己的弟子曾巩,为了避嫌,欧阳修决定把此文列为第二。然而,拆卷之后,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欧阳修形象

三月初五,殿试在宋仁宗赵祯的亲自主持下进行。苏轼发挥不好,名次倒数!过去30年的殿试,淘汰率在三成左右,但宋仁宗非常"仁慈",宣布入围的388人全部录取,苏轼和苏辙都中了进士。苏洵好有面子啊,两个儿子同时登上皇榜,肯定是祖坟冒青烟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三苏祠

善于读书,受赞文章独步天下

揭榜之后,苏轼去欧阳修府上拜谢。欧阳修不耻下问,说你在《刑赏忠厚之至论》里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话出自哪里?苏轼说出自《三国志·孔融传》。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道:"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孔融"想当然耳",自己亦"想当然耳"。欧阳修不禁莞尔,同时感服于苏轼的创新精神,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名动京师

然而,恰在此时,母亲程氏病故,兄弟俩回乡奔丧。三年守孝期满后,经朝廷重臣推荐,他们参加了制科考试。苏轼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做50篇策论,包括《留侯论》等,极受仁宗赞赏,将他列入第三等。可不要小瞧这个第三等,制科考试难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有宋三百年只进行过22次,四万多进士通过者仅41人。由于一、二等为虚设,三等实际为最高等,故称苏轼为"百年第一"。

赋诗达意,人生就似漫漫征途

嘉佑六年(1061)十二月,苏辙送苏轼去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上任。从小到大,这次是他们第一次分别,兄弟俩难舍难分,苏辙送了一程又一程,从汴梁一直送到140里外的郑州。弟弟刚折回头,哥哥在马上就赋诗一首,抒发离愁别恨,叮嘱弟弟添衣防寒。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送了一程又一程

到凤翔不久,苏轼收到了苏辙从汴梁寄来的回诗,诗里提到了嘉佑元年父亲带他们进京,翻越崤山时的情形。苏轼来凤翔途中,曾经再访渑池寺院,可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他们在墙上题的诗不见了,奉贤长老也已经逝去。时间仅仅过去五年,世事变化出人意料。苏轼抚今追昔,赋《和子由渑池怀旧》一首,回赠弟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意图

这首诗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抒发了人生沧桑浩渺,道路坎坷、生离死别的感慨和怀旧之情。为了谋生,为了理想,一个人东奔西走,像什么呢?就像一只鸿雁。那鸿雁南方北方来来去去,脚爪踏在雪泥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转眼它飞走了,痕迹很快也消失了。然而,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

初入官场,接受人生历练

漫长人生征途从凤翔开始了。凤翔知州陈希亮也是眉州人,陈家跟苏家是世家,论辈分,他还高苏洵一辈。然而,苏轼来到凤翔,丝毫没有感受到这位"爷爷上司"的温暖。有个小吏称苏轼为"苏贤良",陈希亮勃然大怒,当面杖责小吏,斥道:"一个小小签判,有何贤良可言?"苏轼撰写的公文,陈希亮也是左涂右改,弄得面目全非。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陈希亮雕像

受到陈希亮无端打压,苏轼自感怀才不遇,仕途渺茫,他在诗里说,我忍了又忍,已经几乎无法再忍了。后来,陈希亮建造凌虚台,让苏轼撰文纪念。苏轼按捺不住愤懑,将所有不满写入《凌虚台记》。没想到,陈希亮一字不改,让人把《凌虚台记》刻在石碑上,并说:"我待苏洵就像待自己的儿子,待苏轼就像待自己的孙子,之所以平时对他如此严厉,就是担心他年纪轻轻就享有盛名,会骄矜自满,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话到这儿,苏轼才明白陈希亮的良苦用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