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整部《伤寒论》就是一部描述津液变化的经典,尽管对经典的解读精彩纷呈,但对津液的重视确是非常统一的。 而为什么要谈到津液,更是因为我们在处理孩子情况的时候,对津液问题重视不够,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津液这个话题。 缺乏津液,会有哪些危害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舌面干与湿,口唇润与燥,眼眶是否凹陷,肌肤是否干燥有弹性来判断。 当我们身体内津液足的时候,身体皮肤滋润有弹性且不油腻,大便成条有型,头发乌黑光亮,眼眸清澈水灵,水便通畅,汗液通畅,身体没有异味,不会失眠,不会有疼痛。因此,可以说,津液滋养着我们生命的活动。 如若津液不足,失去滋润与濡润的作用,在里,尿就会少,大便也会干燥,在表,则肌肤干燥甚至脱皮,会使头发干枯、皮肤干燥、口干、眼干、鼻干、关节、脏腑以及骨髓、脊髓、脑髓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结构也可能遭到破坏。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通过观察能看到一些情况。 津液来源于脾胃转化过的食物人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人体需要的精微进入人体,垃圾的东西经肾膀胱大肠的作用,通过大小便排出。 因此,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导下,由胃、小肠、大肠的参与而共同完成的。津液的生成取决于如下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充足的水饮类食物,这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 其二是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脾胃、大小肠的功能正常。其中任何一方面因素的异常,均可导致津液生成不足,引起津液亏乏的病理变化。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脾胃、中焦是津液产生的源泉。 那么,相对应的,水饮寒湿从哪里来呢?我们也有一句话“脾为生痰之源”,还是脾的问题,当脾胃功能差的时候,水谷津微不能吸收,就会变成废物废液,超过人体的排出能力,就会沉积在身体的一些部位。比如痰湿肥胖的人,全身上下都会有,比如前面说的痰液,储存于肺通过肺的咳嗽要排出来。 还有一种水饮是正邪斗争后的垃圾,比如前面所提到的许多情况。 对于人体而言,津液足的时候,湿不会多。湿多的时候,津液肯定有不足。这个背后就指向的是那个生产津液的脾胃的能力问题。当脾胃可以生产出更多的津液来,整个脏腑的功能,气血的运行,就会形成良好的循环代谢。湿就很容易被代谢掉。 津液也如同是人体运动的润滑油,脾胃就像是一台料理机,润滑油足够,运转过程就快速顺利,食物很容易被加工成我们需要的东西。反之如果润滑油不够,机器运转中比较卡,动力不足,那可能加工出来的食物就会有很多残渣,残渣反过来会干扰料理机的运转。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持续腋温39度两天一夜。 孩子的舌苔黄腻,手心热,妈妈按积食发烧处理。孩子退烧后,反复两次,自己退烧。且开始咳嗽并逐渐加重,干咳听不出明显痰音。咳嗽咳不出来,好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好像要窒息,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让妈妈特别担心。 孩子的体温腋温维持在持续低烧38左右。精神状态不好,爱躺着。从开始发烧到现在已经7天,孩子还是没恢复健康。 1.退烧后大便一次,颜色深,粘腻,酸腐味。目前三天了没有大便!平时一直便秘,前硬后软,甚至带血,很臭,颜色深。 2.平时不爱盖被子,今天要盖被子。 3.小便黄,量少 4.这几天只给米粥,今天吃得还行。平时食欲不好。 5.睡眠时好时坏,坏多于好,老咳嗽。难入睡。 6.比平时出得多,爱哭爱闹。 7.温水。比平时更爱喝水。 8.手心温温的。 9.流清鼻涕,鼻塞,咳嗽无痰,干咳,咽喉红。扁桃体有点红。 开始分析: 表:流鼻涕,鼻塞,干咳,咽喉红,扁桃体红 里:大便三天不通,精神不好,爱哭闹,小便黄少,入睡难,出汗多,爱喝水,舌苔白 我们既然讲津液,就从津液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积食高热,原因就是食物在肠道腐化,机体调动津液携带能量来解决这个堵塞,同时中焦如沤,会产生热量,正邪交加与内热产生,都会上熏,同时也会耗损人体的津液水分。如同蒸笼蒸东西嘛,水都如汗出了。 家长也提到,汗比以前多,津液缺乏会怎么样呢?相关的症状就来了,咳嗽呢?干咳无痰,不是没有痰,是太干太粘稠了,好象堵住一样,窒息的感觉。那么,津液少了,就会要水喝,孩子还会烦躁,睡不踏实,尿也就会少发黄,内热上薰,上焦津液无法滋润,出现咽喉红。同时,大便本来不下,津液缺乏,更是难下,出现便血等等。 尽管它最根本的病因是积食,但整个过程症状的出现却伴随着津液而产生的。 津液是加工过的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食物(包括水)进入人体,被人体吸收后,能够被用于生命活动参与新陈代谢的水称为津液。津液是加工后的水,或者简单可以联想纯净水加工厂,不是有水就能拿来喝,不是有水就能拿来用。水的吸收需要经过消化吸收过程,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有句话叫作:“营行脉中(营即脉管中的津液),卫行脉外(卫即脉管之外的津液)。”人体的水份主要在体液和肌肉细胞中,我们知道人体组织液可以从毛细血管中渗出到组织,也可以由组织细胞间的交换变回血液、淋巴液,循环利用和代谢。 组织液就是津液的一种形式,津液在人体就是这样不停变换着“模样”以提供人体的需要。当津液充足时不用调动血管内的津血,只有当津液不足时,才会调动内里的津血通过细胞的渗出,微循环的交换去获得更多的津液去抗邪。 津液的特点是通达人体四肢百骸,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那么,津液是来干什么的呢? 我们看这样一个场景,蚊子叮咬了,会起一个小包,这个小包里就是液体,蚊子咬了,外邪来了,正气要去抗争,正气如何才能去抗争?那就是我们的津液,通过它通达四肢百骸的特性,才能把兵力部署到需要的地方。 当然,津液在平时更多的是起到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我们的皮毛肌肤孔窍如:眼、鼻、口等都需要津液的滋润和濡养;津液渗入于血脉,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也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渗入于骨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等作用。 津液还有一些其它的功能,但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孩子的问题,这两条已经足够。 当然,人体内还有一种水,我们称之为水饮。继之以痰饮,寒湿的代名词。比如前面提到的蚊子叮咬的小包,里面的液体,是正邪斗争后余下的产物,比如鼻涕、痰液、腹泻的水样便,关节积液等等,都是此类。 津液与水饮都是水,但津液是具有生命力的能量,而水饮却是一团死水。 津液是怎么少的1.中焦运化无力,产生少了。 对于里虚寒的孩子,脾胃运化无力,水谷津微不能化生,于是顺着大小便排出,大便溏稀,食不化,吃什么拉什么,小便清长,排得多,身体津液少,相对应的水饮就多,因此,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出现严重的口水,它是太阴里虚寒津液不化,有严重的口水用治太阴证的理中丸或者理中汤治好的案例,为何理中汤治拉肚子,也治疗口水,因为病机都一样的,太阴里虚寒,实际上拉稀中包含的水液包含消化道分泌物,而口水也是消化道分泌物。 还有的头发很多竖立的(类似现象的小儿很多),还有一些孩子指腹剥皮等,这都是津液不足的表现。 水的代谢出现异常,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渴了要饮水,但一定是想喝热水(想喝冷水的情况另外讨论)。这种是身体化津液的能力不足,也是中下焦虚寒引起,而身体又需要津液来用,所以只好多喝水。 还有一种情况是渴不欲饮水,就是身体觉得需要津液,但是身体又知道喝了水也不能消化,所以就不喝了。 2.三焦不通,堵住了,津液上不去。 这种情况见于上焦有热,津液耗损,津液上行枢机不通的情况。少阳的治法是以建中救津液为主,然后就是疏通半表半里。津液复了,枢机通了,人体自己就能解决问题。 4.太阳病过度发汗损失了津液:外邪入表,我们是通过汗法来解表的,发汗的药鼓动津液上行外行,逸出体表来排出外邪,我们说这个汗为微汗,所以有时候机体本弱,而用骏猛的发汗药或者退烧药,或者长期的表邪未除,持续的发汗,都会导致津液亏损,机体津液难续,出现唇干口燥,舌苔发干,发汗无汗,高热难退,孩子烦躁等情况,上焦的津液或者全身的津液持续损伤,就会产生口干渴,皮肤干燥,皮肤皱纹多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出现眼眶凹陷。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津液的不足。特别是有些时候我们大量使用风寒感冒颗粒等比较猛的药,也要注意到这个问题,要时候注意观察孩孩子的津液情况。 另外就是许多高热惊厥的情况,都是与津液不够密切相关的,高烧伤津,身体通过强烈抖动身体来平衡津液的分布,也是一种自救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前瞻性的顾护津液,就能很好的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比如阳明的热烧干了津液:其实津液的缺失与阳明灼热相关紧密,热伤津血,如同身体里一团火在烧着,水份就会蒸发,热胜的人蒸蒸汗出,但很多情况下是小火慢炖。 比如,孩子长期积食便秘,孩子积食,就如潮湿的粮食堆积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生热,如同一堆谷物玉米等很潮湿,过一夜扒开一摸,里面起热了,孩子内热重,出汗多,气血津液长时间被熬煎,身体得不到滋养,故而日渐羸瘦。 这个热和火,也是火化万物,孩子气血津液被熬煎,得不到濡养,故而需要饮食水谷的摄入,因此孩子总是饿,总是想吃,总是吃不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火大。但是,越吃,粮食堆越大,越积,越生内热。越生内热,出汗越多。出汗越多,孩子津液越丧失,越失于濡养。越失于濡养,孩子越需要濡养,越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吃越饿,越饿越吃。越吃越瘦,越瘦越吃。最后形成“胃强脾弱”。 照顾好脾胃,就能照顾好津液脾胃的保健第一是吃,就是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三分饥与寒,饮食要结合自家孩子的消化能力情况。在饮食上,经常喝一点米油、米汤、小面汤,这些都有补津液的作用,许多妈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每天都喝一点,会发现孩子大便通畅了,气色好了。 还有处理常见病的时候,根据当下病机照顾好津液。比如太阳病,寒证的处理上,要适合个体的情况,表闭严重的、身体壮实的,可以用骏猛的麻黄类药,轻微的没必要大炮打蚊子,也许葱白水就能解决问题了。再就是要根据孩子情况采取合理方法,如果孩子素体壮实,有些小问题可以让自己扛过来,但孩子素体虚弱,还是要果断干预,长期正邪的斗争是以机体气血津液的消耗为代价的。 比如阳明积食上,内热外透过程中肯定要伤津,因此,这个时候一定是以消食为重点,而不是清热等方式,只有把火给撤了,才能保证热不再生。 还有比如在保持脾胃的正常运化,坚持揉腹,中焦通畅才能不积不生热,也就不会伤津液了。 实际上,最好的保健就是在平时,家长把功课用在这些时候,孩子就不会容易出状态。 当确认存在阳明热的时候,要果断使用清热的药,就可以减少津液的损耗。比如风寒化热,我们可以考虑感冒清热颗粒;热咳伤津,我们可以考虑橘红颗粒等等,但是这些药物的使用,一定是辨证的,一定是全方位去判断的。正确使用了清热药,才能解决当下的津液耗损的问题,为津液得复迎得先机。 高热最伤津,所以在处理疾病的同时必须顾护津液。发热时,津液在源源不断的抗邪,汗液在流失,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固护津液。 由于我们外治法或者中成药,对这方面的处理可能力度达不到,所以我们经常会建议少量多次的喝水喝米汤水,或者用一些淡糖盐水,甚者可以喝葛根煮水,当然,中焦特别弱的用人参煮水也是一种不错的补充津液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淡糖盐水的制作用米汤或者开水,加2勺糖,再加1小勺盐,大人尝起来以甜为主,淡淡的咸味即可,这样的淡糖盐米汤更好的补津液。 葛根米汤水的家用版用20到30克,加上几把米,入水一起煮,水开后20分钟即可,这是一天的量,可以少量多次当茶水喝,不需要一次喝大多。 当然,我们所提及的这些方法,是日常最基本的,我们能做到的一些处理,在经方的世界里,对津液的照顾会更加完善,在处理疾病的思路上也会考虑得更多,通过我们的深入学习,会有更深的体会。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哦!关注羊爸爸,教你实用的育儿知识,陪你健康养娃,用中医的方式健康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