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脉法第一 5 2019-07-02 31、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愓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愓dàng ——1、放荡:“加愓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 2、平。 3、不忧。 其他字义 愓shāng(ㄕㄤ) 1、〔愓愓〕走路时身体直而脚步快,如“凡行容愓愓。” 其他字义 愓táng(ㄊㄤˊ) 1、〔佚愓〕舒缓;悠闲。 其他字义 愓yáng(一ㄤˊ) 1、玩乐。 战——发抖:战抖。寒战。胆战心惊 战愓——战抖了 面热赤而战愓者——面赤,而寒颤 或者六七天的时候,汗出痊愈,或者身体发痒。 甄去病: 这段条文是仲景的阴阳辩症法 其中有一段阴阳论的大作,参详下。 32、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慄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音佛下同)郁。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乙骨切)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盍。(一作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阳邪、阴邪;清邪、浊邪 阳邪、阴邪;清邪、浊邪——阳邪与清邪;阴邪与浊邪。相当。 中阴邪(浊邪)的症状——内慄 中阳邪(清邪)的症状——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 中阴邪呢? 肚子里绞痛。翻江倒海。哈 我感觉你说的就是外邪与内邪(宿食、水饮、瘀血)呢? 阴气为慄。(的结果是)——足膝逆冷。便溺妄出 溷 hùn ㄏㄨㄣˋ 肮脏,混浊:“世~浊而莫余知兮”。 厕所:“中丞匿于~藩以免”。 猪圈:“后产子,捐于猪~中” 三焦相溷——三焦功能紊乱了。混乱了。 上焦怫(音佛下同)郁。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上焦不通了(热郁上焦),则口烂齿龈溃烂 中焦不治(不通了,则)。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乙骨切)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 中焦不通了,问题就多了。 1、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2 、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痈脓也是属于中焦了啊。 嗢 wà 〈动〉 (1) (形声。从口,昷声。本义:咽) (2) 咽,通过口和喉关入胃内 [swallow] 嗢,咽也。——《说文》 (3) 又如:嗢咽(吞咽,饮吞) 3、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乙骨切)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 嚏而出之。声嗢(乙骨切)咽塞——咽喉不利;喷嚏与吞咽食物堵塞 血凝自下。状如豚肝——下黑血(从大小便?) 4、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 汗、涕、泪、涎、唾——这五液具出 五液——五液在《内经》中有两处代指,一是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一是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在一定条件下化生的五液。五液分泌异常与脏腑功能的异常有着密切关系。 下焦不盍。(一作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下焦出问题了。则:下利清谷、里急后重、大便数、大便难; 齐筑湫痛——小便时疼痛,,尿储留、尿失禁吗? 33、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这个是怎么回事?正常是麻黄汤证啊? 不让治疗? 有里热?郁热——口中气出。唇口干燥。 踡卧足冷——与脉阴阳俱紧,不相符 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微发热,手足温。是向好。 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阴症出现大发热,坏兆。 34、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脉紧而吐利,则脉症不符。 这个也是脉症不符的讲解 吐利的患者,脉由紧变缓,是佳兆 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这段是脾胃有水的症状 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脉至,就是脉和缓。烦,是向好,是佳兆;眼睑内有黄染,也是向愈的表现。 强新民: 仲景的脉与证是实实在在的记载。脉阴阳俱紧,寒也。寒邪入里,脾胃受邪升降失职则吐利。若烦躁是阳气复与寒相搏,病转愈。脉证相符! 35、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这个是太阳病的脉症了。 36、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浮滑,而又发热汗出。脉症不符 不治,应该是不能按太阳病的原则治疗吧? 37、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齐老师: 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疼发热,微盗汗出者,表未解也,这里的“脉浮而动数”者,就是指阳性脉处于“脉阴阳俱紧”的互文见意之词, 《伤寒杂病论》中的开篇,并非“中风、伤寒”立意,如果是这样,圣典只有治疗表病的范围,所以这里的“中风与伤寒”是一“增”与一“减”概念,“增”则“阳气重”,“减”则“阳气衰”,“增”则“脉沉大而没滑”,“减”则“脉弦而大”,最终的导向是“闭证”与“脱”的概念,这里的“麻、桂”二汤,是给“阴阳”与“太过、不及”的引线,是以线带面,以面带片,把“阴阳”的概念,引向圣典的深处…… 所以“桂枝汤”法,并非圣典开篇的第一方, 如果站在《德道经》上是“有”与“无”的关系,“有”就是“无”,那么这个“有”必须是从“无”中生来,这一点是圣典的命脉, 即是理论与实践的渊源 所以临床时,无须疗病,调正了阴阳的概念,症候群就会消退 论中说“凡病………阴阳和者,必自愈” 这就《孙子兵法》中的“战略”与“战术”的概念,诸葛孔明用“术”,司马仲达用“略” 凡重大疾病,无力回天时,站在战略的高度,调其阴阳,以平为期,所以孙曼之先生善用“风”药与叶天士善用轻剂,英雄所见略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