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通过血糖的自我监测,可以合理、适时地进行糖尿病治疗方案的调整,有利于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但是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血糖、睡前血糖......这么多测血糖的时间,到底测出的血糖有何不同?怎么选择在什么时间测血糖呢? 血糖监测,就是对于血糖进行的定期检查,也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 为什么要进行血糖监测呢? 对医生来说进行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掌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从而了解患者的生活规律,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果,对于患者的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方案的调整和指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患者来说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随时发现自身血糖的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有利于将血糖控制在良好甚至是理想水平,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但是每一个时间点测血糖的意义是不同的,下面就谈一谈不同时间点测血糖的意义。 为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午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属于餐前血糖而不是空腹血糖。 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最后一次进食后8-12小时)没有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是检测胰岛B细胞的基础分泌功能,为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还有就是反映前一天晚上的降糖药剂量是否合适。 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主要有: ①前一晚晚餐进食偏多,尤其以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主; ②晚间降糖药物剂量不足,不能将血糖控制较为理想的水平; ③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 ④苏木杰现象,指午夜低血糖后出现早晨高血糖的现象,即凌晨3点左右血糖低于3.9mmol/L而清晨空腹血糖反而较高;多见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胰岛素过量后诱发低血糖,机体自身的负反馈调节,促使体内胰升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均显著分泌增加,故每次低血糖后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增加。 餐后2小时的血糖,即从吃第一口饭算起,2个小时后的血糖数值,主要反映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测餐后2小时的血糖能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能较好的反映进食与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 同时测量餐后2小时血糖对2型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有帮助。这是因为早期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细胞功能受损并不严重,基础胰岛素分泌未受严重影响而表现出空腹血糖并不高;但是对于进餐这样的高糖刺激之后反应较差,表现出就是餐后血糖升高。 餐前血糖指的是午餐前和晚餐前测量的血糖数值。 测餐前血糖至于是反映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的持续性,可用于帮助患者调整本次进餐量以及餐前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 睡前血糖主要是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以及晚餐前降糖药的治疗效果。 测睡前血糖是指导夜间加餐、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的依据,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任何时候测得的血糖数值,目的是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进餐的多少,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 血糖控制到多少才合适? 我们先看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是什么? 图片来源:《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
|
来自: 尚振奇 > 《胰岛功能检测、糖尿病检验、血糖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