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难懂?一个被误解千年的成语,会让你“恍然大悟”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7-1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间产生了许许多多微言大义,又约定俗成的简略用语,人们称之为“成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因为约定俗成,所以有基本固定的句式形式和固定的意义。

但是,因为绝大不分成语是从古代文化中传承下来,一些名人在使用成语时不够规范,造成了整个社会对这个成语的曲解、误读,给人们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带来不少麻烦。

今天就说一个成语,本来是《道德经》的精髓,说的是一种规则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但我们在阅读《道德经》时候,怎么也不会把它与《道德经》挂起钩来,其实这个成语正是打开《道德经》的金钥匙!

《老子》难懂?一个被误解千年的成语,会让你“恍然大悟”

01

《道德经》的精髓

《道德经》一书通篇不离帝王、圣人之术,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老子的初衷是一部讽喻之书,写的就是政治理论。但是他谈天说地,森罗万象,因此被法家、纵横、阴阳、兵家等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诠释弘扬。如此恢弘博大的《道德经》,它的精髓是什么呢,为什么历千年而永辉?

我们看《道德经》,从两汉时期的严遵、河上公,到魏晋时期的王弼,从长沙马王堆帛书和郭店竹简的相继出土,以至于今日,各家读本汗牛充栋,常常为一个字,口诛笔伐,各持己见,因为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甚至一个句读的划分,都会影响到自家版本的整体解读。可见区区5000多字的《道德经》字字珠玑,内藏玄妙。

其实,《道德经》一切玄之又玄的法门就在一个成语里,叫做“无中生有”,就是说,宇宙万物,虚实主客等等一切存在,都源于一个字:无。这是老子的最伟大发现,不光给中国本土文化奠定了哲学基础和基本原则,也给佛教在中国的立足,提供了一个“虚空”的顺风车。

02

“无”是世界的本源

在老子的思想中,“无”是一个“祖”字辈的概念,因为“无”是道的别称,而《道德经》的核心就是道。《道德经》第40章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是老子的基本哲学观,他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与母体。因为有了“无中生有”,才有了二,然后二生三,三生万物,才有的宇宙万物。

但是,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虚空不存在的,他在第25章对“无”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就是说这个“无”是“先天地生”的客观存在,只是人类的认知范围有限,永远没法感知苍茫宇宙间的一切,而人类所能感知到的,只是我们看得到的那一部分,比如当代科技发现的暗物质就占宇宙全部物质总质量的85%,不能因为看不见它,就认定它是“无”的,而这个“无”恰恰影响着宇宙的运行和人类的生活。即便是暗物质,它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也是从“无”处而来。

假如“宇宙是大爆炸的产物“这个理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137亿年前,我们所说的这个宇宙,不同样产生于“无”吗?

03

“无”即是似有还无的状态

老子为什么把“无”作为“道”的别称呢?因为“道“是抽象的,既没有方圆长短粗细大小的具体形象,也没有特定方位、颜色、性质,没办法用自身的感官去感触体验,故以“无”的概念来代替它,以便说明它的客观存在与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感知它呢?《道德经》第14章有明确开示: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简言之,这个“道”是无色、无声、无法感触的。因此,对“道”的描述,只能用“无”来表达,这个道,就是无状的形状,无物象的物象,这中现象就叫“恍惚”,即隐约间似有还无的状态。

因为道是先于天地生的,且恒常存在于任何时间与空间,所以不可能有具体的形状,比如方有方之道,圆有圆之道,长有长之道,短有短之道,火有之火道,水有水之道,天道、地道、人道,等等,各有其道。只有各循其道,才能无为而无不为,逍遥自在。

04

从“无”到“无为”

“无”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那么“无”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没有任何情感倾向与欲望,那么人法地、法天、法道,最终效法什么呢?就是效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自)本来那个样子(然)‘’,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子?就是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运行自然而然地顺应其本性。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这个道理。一顺百顺无不顺,一通百通无不通。

这个道理引用在人类上,就是为人处世,也要顺应事物本性,因之、顺之,而非逆之、强之,不非分、不妄为,即“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像道那样顺其自然地作为,但不是不妄为。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把“无为”理解成什么都不做,因此批判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消极回避,修的是“独善其身“之道,如何能济世益民,”兼济天下“?

《老子》难懂?一个被误解千年的成语,会让你“恍然大悟”

这是对老子的的不理解造成的历史冤案,根源就在于,没有领会老子“无”的概念,上边已经说了,无,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似有还无的客观存在,它能产生万有。正因为此,才不能轻举妄动,所有的轻率行动都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这个“有”。人们常说,言多必失;又说常在河边走一定会湿鞋。这些都是说,人不要过于张扬,要学会和光同尘,韬光养晦。只有安于道,寓作为于“无为”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才是“无为而治”的本来面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