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老子说礼是祸乱的开始,而孔子认为祸乱是源于礼受到破坏

 渐华 2019-07-18

老子说的“礼”,就是“周礼”,周礼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祭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周朝的意识形态。老子是反这个意识形态的,即西周的这种祭祀制度。

而祭祀意味着春秋战国时期再往前到商朝、到更早的几千年以来国家的主流思想统治模式,这段长达几千年的时期也是万物有灵自然力崇拜时代,是多神崇拜时代。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过渡时期,从对自然力崇拜到绝对精神崇拜的过渡时期,思想大师就是诞生在过渡时期,为下一个时代奠定思想上基础。

周虽然取代了商,但是其统治模式基本没变,即以中央之国为中心,其他各个国家为联邦的类似这种形式。这也是当时生产力的自然惯性决定的。即更早时期万物有灵崇拜的延续。但是到了春秋时期,一方面由于气候突然变得极其温暖,加上当时新型生产工具的出现,如铁器的大规模使用,对于以农耕生产为主导生存方式的人群社会,土地粮食收获大于其他时期,人类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时间去接受教育和深度思考,每个独立群体都有能力需要更多的土地去耕种,这样对于土地的需求刺激了土地的争夺战,战争频繁发生。而战争又刺激了更多“经验”类认知的出现,思想大师纷纷登场,即人类的思想大爆发。

春秋时期这种随着气候造成的生产力的爆发发展,人类就自然产生了对原本万物有灵信仰的怀疑。这个很好理解,有人要是突然成了暴发户,大多也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当收入较低时,就会祈祷上帝带来食物。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原本的国家意识形态根基产生怀疑,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力崇拜到绝对精神崇拜的过渡时期。祭祀意味着春秋战国时期再往前到商朝、到更早的几千年以来国家的主流思想统治模式,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这段长达几千年的时期也是万物有灵自然力崇拜时代,是多神崇拜时代。

孔子崇尚祭祀,老子反对祭祀,这就是他们两人的根本区别。

老子,是反对当时传统的“祭祀”的,也就是说内心是反巫术的。《道德经》第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老子在这里并不是赞美“太牢”的盛况,在陈述了“如享太牢”的情景之后,老子紧接着笔锋一转,描述了自我的心境:“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一个“独”字反映了老子不盲目从众的心态,更主要是对这种国家祭祀的形式感到反感。又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本章所谓“刍狗”也是上古祭祀的名称之一,即用草扎成的狗,专用于祭祀之中,以为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这句话最直接的把老子对当时巫术治国的痛恨表达出来。

再看孔子,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礼乐,晚年更是痴迷《易经》,我上一篇文章已经说过,《易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巫术。从历史渊源看,儒家实际上是脱胎于西周的“礼乐祭祀”。这一点上看,孔子是要将传统巫术治国思想提炼出来,并且加以强化。

甲骨文中儒写作“需”。上面是“雨”,字形为人在雨中。“儒”字本义一是沐浴斋戒。二是祭祀求雨。在殷商时代,儒已经是高贵的职称。在西周的金文中有“需”字,其形体上为雨,下为天( “天”和“大”都是人的正面形) 。 “需”属于会意字,人在雨的下面。从甲骨文、金文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起源,即源于巫术时代的祭祀人员,这些人员在当时具有掌握文字和政治思想的群体,属于较高地位的人。

儒生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在社会中存在,到了春秋时期,巫术祭祀治国走向没落,各种思想涌现,而孔子则不同于其他完全颠覆性思想,而是继承了多神崇拜时代的巫术祭祀思想,将之绝对精神化。这是孔子的一个创新。

后来的历史选择了孔子作为最高圣贤,也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历史必然的过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过渡时期,从对自然力崇拜到绝对精神崇拜的过渡时期,思想大师就是诞生在过渡时期,为下一个时代奠定思想上基础。当然老子反对祭祀,是以崇尚自然法则为基本理念,这种自然法则是自然与人共有的,而不是单纯的独立于人之外的;孔子将延伸祭祀思想,将原本存在几千年的“儒”变成了孔子的儒,变成了抽象的精神,孔子是这种伦理宗教的创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