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各论(四) 考点十:痫证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考点击破
基本治疗
(1)发作期
[治法]醒脑开窍,息风豁痰。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内关 太冲。
[操作]毫针泻法。水沟宜强刺激致眼球湿润或流泪。
[方义分析]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太溪通督脉,督脉入络脑。故针刺可醒脑开窍。涌泉为肾经井穴,可激发肾气,促进脑神的恢复。太冲息风止痉。
(2)间歇期
[治法]化痰通络、息风舒筋。以督脉、任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印堂 腰奇。
[操作]太冲、丰隆行泻法,其余主穴行平补平泻法。
[方义分析]鸠尾为任脉络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可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穴可调心神、理气血。太冲平息肝风。丰隆为豁痰化浊的要穴。腰奇为治疗痫病的经验穴。
考点点拨 中风中经络、中脏腑,以及痫证发作期都会用到的穴位为内关和水沟。
考点十一:不寐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百会 三阴交 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加风池、行间、侠溪;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 脾胃不和加丰隆、中脘、足三里; 噩梦多配厉兑、隐白; 头晕配风池、悬钟; 重症不寐配夹脊、四神聪。 [操作]对于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百会向后平刺,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方义分析]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百会调理脑冲,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安眠穴镇静安神。三阴交为肝、脾、肾经的交会穴,可益气养血安神。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阴、阳跷脉主睡眠,失眠为阳跷脉功能亢盛,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跷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
考点十二:郁证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考点击破
基本治疗
[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印堂 内关 神门 太冲 百会 膻中。
[配穴]肝气郁结配期门;
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 痰气郁结配丰隆; 心神失养配通里、心俞;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操作]水沟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佳;神门用平补平泻法;内关、太冲用泻法。
[方义分析]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印堂、百会可醒脑调神。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二穴可调理心神而安神定志;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与气会膻中配合,可宽胸理气。太冲疏肝解郁。
考点点拨 郁证、痫证及中风都会用到内关和水沟两穴,注意对比这三个病证的主穴。[提示:郁证在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的主穴由原来的“水沟”换成了“印堂”,另外新增了“膻中”穴。]
1.下列关于痫病间歇期治疗配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A.痰火扰神者配曲池、神门、内庭 B.风痰闭阻者配内关、公孙、风门 C.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D.肝肾阴虛者配肝俞、肾俞、三阴交
答案与解析:ABCD。此题旨在考查痫病的辨证选穴。痫病间歇期配穴见下:风痰闭阻(合谷、中脘、风池。)痰火扰神(曲池、内庭、神门。)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肝俞、肾俞、三阴交。)瘀阻脑络(百会、膈俞、内关。)
A.太白、内关
B.心俞、胆俞 C行间、侠溪 D.公孙、足三里 3.治疗脾胃不和型不寐,除主穴外,宜配用(单选) 4.治疗心胆气虚型不寐,除主穴外,宜配用(单选) 答案与解析:3.D 4.B。此题旨在考查不寐的辨证选穴。不寐之脾胃不和者加公孙、足三里;不寐之心胆气虚者加心俞、胆俞。 考点点拨 此考点较为重要,要掌握方义和操作。[提示:不寐在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的主穴将原来的“印堂、四神聪”换成了“百会、三阴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