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清华毕业故事 | 刘充:四年,拿起一支话筒、坚持一场辩论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7-19

社科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曾获得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特等奖学金,社科学院2017年学生年度人物、2018年院长奖学金一等奖。本科期间,他初探学术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入选星火计划、未来学者计划,一篇论文发表在经济学顶级期刊《经济研究》,项目也获得北京市挑战杯特等奖。毕业之后他将在社科学院直接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担任新生辅导员。

                       
                        刘充

在清华大学2019年招生宣传片《从一到无穷大》中,如果你没有把目光放在16:9的标准画面以外,或许不会发现:舞台上竟然还有一个主持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镜头,简洁而准确地刻画了我在园子里的四载一瞬:我一直在见证并讲述从一到无穷大的精彩。

        

一支话筒
大二学年秋季学期,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第一届挑战主持人大赛。站在镜子前,我反复打量自己,发现没有任何竞争优势:身高吧,甚至低于园子里的部分女生,很难找到搭档;发际线却已经远高于平均水平!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夺得了亚军。或许,这充分说明,颜值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重要,与尼格买提同款的鬓角才是关键。

刘充在跨年晚会上主持互动游戏
从此,我总与一支话筒形影不离。不到两年时间,我解锁了校内几乎所有大型学生活动,包括105周年校庆文艺演出,以及在综合体育馆举行的跨年晚会、校歌赛、毕业晚会、一二九歌咏比赛。我无比感谢和珍惜能站上舞台,也希望借由话筒讲好清华故事。尤其是身边有那么多优秀的教授和校友,他们的风采以及背后的清华精神,需要有人去挖掘和展现。

在“人文清华”讲坛上,作为助教,我希望抓住机会介绍教授们最可爱与可敬的一面,并提炼背后的清华精神。我现在还记得,常沙娜专场的访谈环节,我一直蹲在常先生身边,听她轻描淡写九十载回忆的酸甜苦辣,厚重与浪漫交织,我感受到的是生命之韧性。

         

刘充主持人文清华讲坛常沙娜专场时邀请观众提问
考虑到时间还比较充裕,我临时增加了观众提问环节。一个小朋友激动地喊着,想给常先生送礼物!我把她邀请到舞台上,在常先生面前展开丝巾,图案是五岁时她第一次到敦煌的临摹;常先生也十分激动,表达感谢之后,又马上开始指导她怎么再注重色彩的运用。观众们笑了,我的眼眶却突然湿润了:文脉之传承竟然就发生在我的眼前,鲜活、深刻,有直抵灵魂的震撼!

最后,我扶常先生起身与大家道别,观众们掌声如潮、常先生目光如炬。我的耳边响起一句话: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我深知,讲好清华故事并不容易,台上一分钟,是台下持续一周的充分准备和深入思考。在对话美团点评CEO王兴学长之前,我认真阅读了传记《九败一胜》,了解他的创业经历。所以,我在努力挖掘,饭否被封、校内网被卖,那么多次失败的背后,是怎样的精神让他坚持下来。而他的一句“清华的毕业生就应该有成为世界冠军的想法”也让我心潮澎湃,而且坚定了我继续讲好清华故事的追求。

事实上,我见证和讲述着从一到无穷大的精彩,也在努力践行。我在学习发展中心的帮助下开展了一系列演讲工作坊,并为“鸿雁计划”的同学们开设语言表达相关的课程。我希望为园子里的语言表达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希望影响更多的人也加入到讲好清华故事的行列中。

一场辩论
除了主持,我还活跃在校内外的辩论赛场上。虽然没有什么战绩,校辩论队也恰好在我退役之后才一跃排名大陆第一、世界第三,但是辩论对我的思维塑造影响很大。辩论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事实准确、推论严谨,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听到一段表述,我会去想,哪些是有道理的、哪些是不对的。在完善论点与切换立场的过程中,我不再极端,反而变得更包容了,愿意接纳更多观点并为之寻找背后的道理与意义。
 

                        刘充

刘充在辩论场上
让我最向往的辩论,是持续了300多年的波粒二象性之争论。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辩论,促进了正反双方的理论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时代进步。或许,更准确的说法不是学术辩论,而是对话。每一次谈到波粒二象性之争论,我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光芒。因为,我希望辩论不只是在赛场上的针锋相对,还有面对社会问题、具有社会意义的对话。

所以,在我发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几乎没有对话时,感到十分困惑。而在读了华罗庚先生关于经济学的九篇连载论文之后,我豁然开朗:对话需要语言作为载体,而学术对话的载体应该是数学语言!虽然社会结构、生产关系似乎很难找到对应的数学表达,但是我应该去尝试和挑战,这是有意义的。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波粒二象性之争论在穿越时空牵引着我走上更大的学术舞台,为推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话添砖加瓦!
   

  
刘充在特奖答辩PPT中介绍自己的学术项目
在写下毕业故事之时,除了致敬300年前的辩论,我还要对导师李帮喜老师道一声感谢。报名SRT之后,在导师的组会上汇报文献综述,他只说了一句话:你把刚才讲的都忘了吧。初探学术,我窥见的是敬畏。感谢导师让我领略了学术的魅力、为我打下了学术的底色!学术之路绝非坦途,阶段性成果的背后是诸多艰辛,是他用一如既往的严格与温暖,在无数次讨论到深夜的明斋、在我的内心深处,点亮了一盏坚定的灯。

我深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再专注、再勤奋、再严谨、再谦虚,直博期间,我希望可以继续上大舞台,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

我喜欢用一则笑话来描述自己:我有一个梦想,在18岁时要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后来,这个梦想实现了一半,就是我18岁了。因为,它在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正视并不优秀的事实,或者,它在以一个谦虚的态度陈述一种优秀的可能。
  


刘充在毕业声音乐节上道别
四年,拿起一支话筒、坚持一场辩论,是我的毕业故事。事实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足迹告诉我,优秀还可以被怎样定义,园子里还有哪些关于拿起和坚持的故事,以及从一到无穷大的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