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罗的十诫之一,就是切忌为朋友的书写书评。尽管我跟唐先生同为诗人北岛先生主编的“给孩子”系列丛书作者,但我与他素不相识、没有任何来往。因此,我总算没有“破戒”。不过,出于瓜田李下之虑,我在本文中对该书的赞誉,还是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由于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为兴奋的中文书籍之一。 苗德岁 首位获“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罗美尔奖”的华裔学者、博士后,拥有地质学与动物学双博士学位。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82年赴美学习,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后获怀俄明大学地质学、动物学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博士后。1989年至今供职于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1996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著有《给孩子的生命简史》等。 唐晓峰 辽宁海城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72 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8 年复入北大,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等。著有《人文地理随笔》《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等。 九州多禹迹,何日与君评? --评《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苗德岁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19日《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名字,常常引起行外人的好奇:这到底是化学研究所,还是物理研究所?抑或是化学加物理研究所?谈到历史地理,不了解的人也难免感到类似的困惑。 倘若你对此恰好也不甚了了的话,唐晓峰先生的这本小书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千万别让“给孩子的”这四个字做了“拦路虎”——大人读童书,一点也不丢份儿!美国散文大师怀特(E.B.White)的英文原著《夏洛的网》,我每年至少重读一遍,百读而不厌。 E.B.White 《夏洛的网》 有趣的是,唐先生似乎猜透了读者的心思。他一开始就在书的序言中写道, 在专业上的说法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就是历史地理学,”“其实,许多历史事件都应该把地理加上,加上了,问题才完整,才更明白。” 他举例说,比如读鸿门宴的故事,可以问鸿门在哪里?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句,自然也应弄清楚鹳雀楼在何方。 位于陕西省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的鸿门 位于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面黄河东岸的鹳雀楼 我特别喜欢唐先生这本书,因为它不是板着面孔的专业书,而是妙趣横生的故事书。他从华夏文明的发源起始娓娓道来,讲述了中国六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地区的形成、分布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接而介绍了文化网络的形成、早期文化核心区的显现、黄河长江“两河文明”的脉络以及中国跟域外交流的三大通道:草原之路、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即海上丝绸之路)。从地理学的视角来观察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既丰富多姿,又顺理成章。因此,唐先生说,地理不光是知识,还要讲道理。而用通俗有趣的历史地理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述背后隐含的政治、经济、环境、生态、习俗、人文等方面的深层道理,恰恰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考古学上的六大原始文化区示意图 唐先生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大地域文明,这与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是息息相关的。三山五岳的自然屏障,对先民们既形成了负担、挑战,也提供了资源、财富。要在疆域辽阔、地理复杂的中国建立起一个大社会并进行有效的管理,筑路、造车、建立起完善的驿传系统,至为重要。因此,早在唐代,住在西安的杨贵妃,就能吃上南方的新鲜荔枝;正像杜牧嘲讽的那样,“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人们还以为是急送国家的军机情报呢。 我们在幼学《千字文》中学过“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唐先生在本书的第三部分里,介绍了九州和禹迹这两个名词的来历,指出前者的出现晚于后者出现;禹迹是华夏疆域的第一个名称,而九州是对禹迹的进一步分区,代表了华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域。有了分区,便有了分区而治的管理系统。因此,行政区划,不仅是社会分区,也是许多人文地理现象的背景。而 县,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老家。两个人初次见面,彼此一定会问对方的老家……老家一定在县里。两个人来自同一个县,那是真正的老乡,见了才会两眼泪汪汪。 县是中国人的根,唐先生如是说。这一部分还介绍了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四大经济区划,并以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盆地为例,阐述了区域认同的缘起。我记得,我原先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奠基人杨锺健院士,就是以“关中才子”著名并引以为豪的。 杨锺健 (1897.6.1~1979.1.15) 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被誉为“中国恐龙之父”。 本书余下的几部分,我个人感觉是最为出彩的。第四部分讨论了环境与人文的关系:“环境天设,人文乃成”。唐先生以江南水乡与北方山区不同生态景观的对比为例,讲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文”的道理。 “地理学家常说,人、地是一个系统,人的活动,从大的历史到小的地方风俗,都有环境的影响。” 面对不同的环境,便形成了不同的人文风格。 为什么南方有许多邻水而建的房子,活像东方的威尼斯,而北方的房屋都远离河岸? 此外,为什么南方的桥多为拱桥,而北方的桥却桥面平坦? 不同生态功能的需要,带来了迥异的建筑艺术风格,是文化生态学的典型例证。因而,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整合自然元素与社会文化要素,既是生态大协作的需要,也是其产物。 第五部分谈“山水艺术”。唐先生从《诗经》、《楚辞》讲起,纵观中国传统的山水艺术与自然美学、讲述道教环境观、地理书中的名胜与诗文等。他引经据典,诗文歌赋随手拈来,谈“比兴”与抒情,论“审美”和哲思,兼及中西园林艺术的对比,真是目不暇给、精彩纷呈。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特点, 它不是焦点透视, 不是从一点看出去, 而是远近不分, 一个整体性的视角。画面虽然有一个有限的画框, 但里面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想象的时候, 观者不自觉地被邀请到画的里面,去做画中游。” 第六部分谈“文化地理”。唐先生从汉代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讲起,谈及风俗地理、方言地理、饮食文化地理以及南腔北调的戏曲文化。这一部分同样是我的至爱。唐先生博学多才跃然纸上,令人钦佩不已。 第七部分讨论“王朝都市”。唐先生谈了古代城市的兴起、城市与文化、中西城市建筑的不同格调及其文化背景,从雅典古城到咸阳古城、从长安到北京、从《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市井到紫禁城的空间节奏,贯穿古今、兼及中外。唐先生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全书以第八部分“地图与人”结束。为什么用地图来做“压轴”?因为地图是空间的表述,“当我们想感触我们周围的世界时,我们才看地图。”我们知道,所有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家都离不开地图、探险家离不开地图、航行家离不开地图、科学家做田野调查离不开地图,连我们普通人出门也离不开地图——我们现在出行开车所用的GPS,就是活地图!地图与人的密切关系远比我们所意识到的更紧密。唐先生饶有趣味地介绍了地图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地图、地图与政治、地图的文化属性以及中国地图上的长城等。书的最后介绍了康熙《皇舆全览图》,以康熙下令编制全国地图的历史故事,圆满结束这本讲述历史地理的小书,可谓剪裁得体、天衣无缝、匠心独具。 康熙《皇舆全览图》(局部) 西塞罗的十诫之一,就是切忌为朋友的书写书评。尽管我跟唐先生同为诗人北岛先生主编的“给孩子”系列丛书作者,但我与他素不相识、没有任何来往。因此,我总算没有“破戒”。不过,出于瓜田李下之虑,我在本文中对该书的赞誉,还是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由于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为兴奋的中文书籍之一,所以,我在这里郑重推荐给所有的青少年读者及其家长。最近,本报《文化周刊》正在讨论“两种文化”,我也顺此将北岛主编的这套博雅通识读本推荐给所有的科学家同行们,尤其是在读研究生和年轻科研人员。最后,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套书绝不会因为冠名“给孩子”而降格我们的身份,只会大大提升我们的阅读品位,并进一步满足我们的精神诉求。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19日《中国科学报》) HOTRECOMMEND /荐/读/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作者:唐晓峰 丛书:给孩子系列(No.8) 策划: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8年5月 《给孩子的生命简史》 作者:[美]苗德岁 丛书:给孩子系列(No.10) 策划: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8年1月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