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 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第三节 国共合作前后报刊的发展与变化 第四节 私营企业性报纸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广播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概论 一、“大革命”的含义 1、思想领域的大革命,即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 争鸣的特点: (1)在争鸣中激烈交锋 (2)在交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占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2、政治领域的大革命,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 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封建集权的专制统制废止于无形,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二、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 1、在百家争鸣的报刊发展热潮中,无产阶级报刊脱颖而出 2、国共合作时期,革命报刊的发展和变化 3、私营企业性大报进一步发展 北京、天津、上海 4、广播事业的诞生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 1、《向导》周报的创办 《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期,是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它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 “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中共 “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 “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 “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 “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道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蔡和森: (1895—1931)字润寰,别名和森,湖南双峰县永丰镇人,《向导》的首任主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领导人、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且是党报活动家、宣传家。1931年被反动军阀杀害。妻子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党员,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在土地革命时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蔡和森对中共早期报业的贡献: 1、以满腔热情投入党报编辑工作 2、以忘我精神从事党的报刊政论的写作。 以“和森”署名的文章131篇,用“振宇”署名的文章36篇 2、《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的创办 《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 在广州创刊,由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休刊,1925年4月复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终刊。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任务。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办,也由瞿秋白主编。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新青年》季刊和《前锋》与《向导》一起担负起党的宣传的任务。 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 1、 《先驱》:北京团组织于1922年1月15日创办的半月刊。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构建立,《先驱》改组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2、《中国青年》:1923年10月20日, 《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最高发行量达3万多份,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 《中国青年》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2)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 (3)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 恽代英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恽代英(1895-1931) ,字子毅,江苏武进人,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后在武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 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28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负责编辑《红旗》杂志。 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百余篇、通讯四五十篇。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篇,他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萧楚女(1897-1927),湖北汉阳人, 192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