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巫文化作为一种底层文化形态,产生于人类童年时期,与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知水平相适应。 当时的人们以混沌形式来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形成了一系列思想观念、技能技艺,以此来影响和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而发展成一种可靠、有效的社会控制方式。 这样原始、蒙昧的文化复合体,广泛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活动。 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讲,巫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宗教、哲学、天文、物候、医药、地理、文学、艺术等内容,并对这些领域产生最初的启发作用。 何处寻巫? 离开了巫,谈巫文化,是缘木求鱼。 ![]() 巫文化之辩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这则简洁、看似荒诞的文字,描绘了一个跟《圣经》伊甸园有些相似的 “极乐世界”,隐藏着远古长江三峡地区的丰富信息。 我们可以以此为线索,从《山海经》里撕开一道巫文化的裂缝,透出些许巫的朦胧霞光。 (上下滑动阅读) 有一个字,在简短的《山海经》里频繁出现了24次,相对于书中对其他人、神、种族和地名的记录,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这个字,就是“巫”。 此外,本书中出现“巫山”4次、“巫咸”3次。如何解释这个奇特现象? 它至少说明三点:一是“巫”的存在及其活动已经是当时重要的社会现象,二是“巫”的活动与“巫山”密切关联,三是《山海经》出自“巫”地,作者可能与“巫”有关。 鲁迅熟读《山海经》20年,察觉书中弥漫浓浓的巫气,不禁掩卷长叹:《山海经》,盖古之巫书也! “巫”是什么?从字源上看,甲骨文、金文已有“巫”字。它应当是上古先民最早创造的一批文字,在长江流域出土的文物上并不鲜见。先民把二“人”一“工”组合为“巫”,这样的字形自有其用意。 《说文》中记载:“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与巫同意。”宋代俆锴说:“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巫事无形,失在于诡,亦当遵规榘。故曰与巫同意。” 巫与乌、呜、污等同声,多是晦暗之词。西南政法大学刘云生解释:远古人类对生命的不可知,对世界的有所求,于偶然中自发从胸膛喷薄而出一个极简单极原始的声音--“呜”,用于呼唤同伴,用于表达情感,用于生产劳作,用于威慑兽魔……总之,含义很多而又简洁,它被用于一切交流和联络。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庞伟说:中国的字、词真有着浓浓的巫意,“呜” 是人类发出的第一个单音,也是最自然最美的音乐,轻盈、圆润,雄浑而悠长;“呜”随后逐渐演变成“巫”,象征用伴有“呜噜”的歌舞来通达鬼神。 这与“巫”总以“呜噜”之音(巫音)贯穿于手舞足蹈的巫事实践是一致的。先民们苦于不能解释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渴望与天地思维相通,却又没联系感应方式,于是 “巫”应时顺势而生,帮助人们来实现这种原初的梦想。 《说文解字》:“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觋,能齐肃事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巫”字上下二横分别代表天地,二人居中,一竖代表天地的通道。巫,则作为天地鬼神与人交通的媒介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职业,有的因掌握“不死之药”兼具神医,或成为酋长等氏族部落管理者,甚至三者身份合一。 巫是人类早期智者的化身,相当于原始社会的知识阶层。伏羲始作八卦,是远古最大的巫;周文王演周易,是地位最高的巫;作为酋长的禹,是远古最爱民兼具才华的大巫;悲天闵人、浪漫、忠君爱国的屈原,是最有文采的巫。 《山海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历史著作,清代毕沅考证其“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汉,明于晋”。该书多处描写巫人巫事,那么,巫在何处? 全国共有三处“巫山”:长江三峡“巫山”,湘中城步“巫山”,山东肥城“巫山”。三处“巫山”中,谁是《山海经》记载的“巫山”?肥城“巫山”原名龟山,虽然春秋战国时也称“巫山”,但资料明确其前身地名“龟山”。 虽然《辞海》在释“巫水”时涉及到:“巫水,一曰洪江,沅水之流,在湖南省西部,源出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巫山……北流入沅”。但此“巫山”前面有一“东”字,有人认为此山全名应是“东巫山”,新版本地《城步县志》也作“东巫山”。 史料显示,其他两处“巫山”都与《山海经》所载“巫山”无关。对比三处“巫山”,长江三峡“巫山”知名度最大,有史可查的年代最早、最有竞争力,所以学界一般认为长江三峡“巫山”就是《山海经》中的古巫山。 古医采药,以巫名山 从地理概念上讲,巫山不是一座孤立的小山,而是成脉络状、连绵起伏的山脉,被自西向东横贯巫山县境中南部的长江拦腰截断,屏列两岸,誉称“渝东门户”。 ![]() ![]()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说文·解字》说:“灵,巫也”袁珂据此认为“灵山即巫山”。王国维《守元戏曲考》也说“古之所谓巫,楚人谓之曰灵。”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郭璞注“为距却死气,求更生也。”大意是说,古蜀开明国的东边,诸巫用起死回生之药救活了“夹窳之尸”。 这些记载向我们透露出的信息有:其一,巫山是巫咸等“十巫”活动中心,或者聚居之地;其二,巫山是巫师们往返天地通神的“天梯”;其三,巫山出产“天帝神仙之药,所有不死之药都产于这里”。 ![]() ▲每到深秋,山间的红叶开始从山脚慢慢延伸 据考,远古大巫山地区盛产食盐和丹砂。重庆龙骨坡“巫山人”、官渡人、河梁人、湖北郧县人、河南南召人、陕西蓝田人等都富集围绕在巫盐几百公里的辐射圈内。 而丹砂(硫化汞)内服可镇心养神、益气明目,通血脉、去烦懑,驱祛精魅邪思,除中恶、腹痛、毒气等,外敷可治蚧、瘘诸证,为药之上品。远古称其为不死之药,不足为怪。 204万年前的亚洲最早直立人“巫山人”起源于巫山龙骨坡,五千多年前的“大溪”新石器文化遗址坐落在巫山大溪镇。 四川大学已故教授任乃强长期参与了发掘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他说:“按古神话影射的法则分析,加上部分出土文物的相互印证,在大约距今6000年的黄帝时代,巫族部落便聚居活动于长江三峡巫山地区,其代表人物巫咸--灵山十巫之首后来从三峡走进了中原。” ![]() ▲在过去,巫山段的江水远未如今天这样宽阔,人们还可以撑一支小船,在浅浅的江水中缓慢前行。 事实上,神话影射和《山海经》记载的灵山十巫、巫臷国,后来的巴国、巴人、土家人等,与龙骨坡、大溪、大昌七里双堰塘巴墟等考古发现是相吻合的。 据大溪遗址发现及学者考证,大溪是巫臷国的核心地带,巫臷国位于现瞿塘峡东口(大溪口)与巫峡西口(古巫溪口)之间的宽阔地带,向外延拓到大溪河谷、大宁河谷及其周边地区。 这个区域也是巫山的核心区,巫文化就从这里滥觞,尔后被顺江而下或者溯江而上迁徙的先民携带出长江三峡地区,与楚文化融合,孕育出繁荣的巴文化,创造出灿烂的中原文化。 巫臷国并非国家,只是氏族公社或部落联盟,“国”在这里仅具地域之义。远古大巫山是巫文化的发祥地,巫文化是巴渝文化中最古老的文化。 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说,“巫山”两个字从产生起基本上可以和文化划等号。在中国古老典籍中,与巫和巫山密切相关的《山海经》是最权威、最神秘、集大成的巫书,最有文采的巫书当属《楚辞》,而《易经》《老子》等也氤氲浓厚的巫文化色彩。今天的文化和科学,都能从远古巫文化中寻究到历史的脚步和发微。 从泛灵崇拜到封建衰落 与巫有关的文化现象统称为巫文化。 ![]() ![]() ![]() 根据考古发现,自从人类出现后就有了巫。从起源上看,在文明社会诞生之前的史前社会阶段,巫伴随人类漫长时代的演变,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对人类文化、道德、精神、艺术和社会伦理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宗教和阶级社会出现以前,它实际上维持着无极社会自发的秩序平衡、道德伦理和行为准则,作为文化的核心形态统治人类世界漫长的历史时代。在中国,巫文化里有着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萌芽。 巫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从原始无神论阶段发展到巫文化初级阶段,开始凭观察和经验去判断世界,形成了“万物有灵”(巫)的观念,对日月江湖、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充满了崇拜。 到巫文化中级阶段,人类开始对与自己生活中利害相关的东西倾注更多的感情,崇拜的对象相应变化,开始了生殖、血液、发肤等图腾崇拜。 ![]() ▲巫山人沿江而生,在一段时间里也依江维生。 在巫文化高级阶段,开始了傩崇拜,也就是傩文化。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进入农耕时代。在巫文化的不同阶段,巫都要有一些特定的形式或途径,来表现其与神灵的交流沟通,于是巫的核心要素--巫术产生了。 将帅出征前用折断草木、掐算指关节的方法,占卜胜负、叩问出发和归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草船借箭前算好借东风的时机、在生命将尽时布57盏灯作法以延寿,这是巫术活动在文学艺术中的生动呈现。 屈原最精美、最富魅力的诗篇《九歌》,也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的,诗章背后潜隐着巫和觋通过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歌舞表演来迎神娱神、声势浩大的巫术活动。 100多年前,英国学者弗雷泽在其人类学名著《金枝》(The Golden Bough)中判断,人类历史经历了大体三个阶段:先是巫术统治的阶段,进而发展到宗教,更进而发展到科学。 ![]() ▲巫山人在渔船上做饭 在人类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巫几乎是全能的人才,俨然上古精神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对文化的推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具体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各类巫术活动主要用来预测吉凶、授民农时、逐盐兴业、造字兴文、传教说法、治病救人、传宗繁衍。 在巫山民间,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及部分汉族地区,以及世界上相当数量的国家或地区,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巫术活动。 综观各地,巫文化的表现形式或有差异,但内涵实质不外乎:崇拜天地,胜占凶顽,消灾避祸,天人谐处,扬善抑恶,勤劳共睦,歌舞安宁,敬重礼教,祈福苍生,深究医药,养生延年,美美与共,观创未来。 以巫术为核心要素的巫文化,共同特点是神奇深遂、崇天闵人。 举凡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气象、历法、术算、军事、谋略、医药、科学、文学、技艺等,无不与巫的活动和创造有关,无不是巫文化的历史脚步和未来再现。 中国巫文化萌生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商朝是鼎盛期),衰落于封建社会,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原始范型。 远古之音 龙骨坡“巫山人”步出长江三峡,走向世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具有明确意义的语言产生以前,“巫山人”在打制石器、捕猎等劳动过程中,发出各种抑扬顿挫、传递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感情的声音,这是最原始的音乐。 ![]() ![]() ![]() 用来敲打的石器、木器、骨头等,成为原始乐器的雏形。巫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在主持祭祀、祈祷、占卜、算卦等原始宗教活动中发出的呼喊、号子以及敲击法器的节奏、声音等,通过师承传递,逐步完善而形成了体制严谨的巫音。 巫音的产生与巫文化直接关联。“长江三峡,北接巴蜀,东连楚土,风俗毕近,文化一体,巫觋之风颇盛。”《汉书》《宋书》的“地理志”均载:“三峡中人,不甚趋利……好祀鬼神,尤多忌怨……”巫白天聚集售药,唱情咏事;夜晚受请作法,歌踏诵舞,娱神禳灾,奠定了巫音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艺术根基。 特别是秦灭楚后,古巴楚之地的巫们流落四方,于是巫音得以民间的形式完整保留下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巴楚民族的风情习俗。 “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巫在民间祭祀中,以歌酬神悦神,祭天地,祀鬼神,悼亡人,兼事祈福消灾、占卜和星历之术。巫音是祭祀之歌,民间称为“神歌”,传说为巫咸创始,是原始宗教不可或缺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 ▲整个巫山县城被群山和江水环绕,同时也被赋予了奇诡绝丽的自然风光。 最早记载巫音是在屈原时代,概因楚地喜作神鬼之歌而好词。中华书局出版的《宋史·地理志》载:“川、峡四路……踏青、药市之集尤盛焉,动至连月。好音乐,少愁苦……”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宗教词典》载:“蜀人祀神,必凭巫,谓巫为端公。”巫在民间,因性别而称谓不同,男为端公,女为神婆。端公神婆们汲取民间歌谣里的小调,出奇使怪,变化旋律,使其更适合于“悦神娱人”的需要。 大约初清以后,地方戏曲崛起,端公和神婆受其影响,使巫音内容从民谣杂语推进到编演男女情爱和家庭纠纷故事,其中不乏微言大义。 在巫音发展过程里,陕南“坛戏”,本地秧歌,川剧音乐唱腔,当地土家族踏歌伴奏陪唱,秦巴山区丰富的山歌民谣,渐被融合吸收,大巫山地区巫音的内容迅速丰富起来。 以巫为生的职业班组相继出现,民间“信巫鬼,重淫祀”日盛,巫音呈现出繁荣局面。 时代的车轮进入现代社会,巫音逐渐衰落,加上老一辈巫们相继去世或年迈体衰而不能再演再唱,主要靠口传心授、师承性很强的巫音随众多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一道濒临灭绝失传。 巫音实质上以音乐形式表现了神学、哲学、文学、宗教学、政治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内容,传递着远古声音,展示了当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世俗习惯和地域风情,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作为长江三峡地区独特的音乐文化遗产,巫音的传统民间音乐元素精深丰富,被誉为远古音乐的“活化石”。 ![]() ▲在任何角度、任何季节,巫山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美丽。 细分肌理,巫音音乐由歌曲与打击乐组合而成,计有九板十三腔。 九板为打击乐的九种曲牌,十三腔指十三首歌曲的唱腔。九板十三腔构成歌曲与打击的有机给合,曲调庄严肃穆,歌词固定,有独唱、领唱、合唱,形成了独特的套曲形式。 唱腔与打击、吹奏紧密相扣,腔与板曲牌固定,节奏规整,速度舒缓,旋律高低起伏不大,一般在一个八度音程内展开,这是巫音的主要结构特点。 从内容上看,巫音分跳神(端公马脚)音乐和做斋(道士作法)音乐两大类,做斋音乐集中而完整地呈现了巫音的音乐体系。 巫音的唱本是经书和经折,做斋都严格按照经书来办,连唱腔都有记载。 歌咏演奏之时,优美流畅、音韵悠远的巫音,伴以翻身、旋地、穿梭等让人眼花缭乱的姿态、动作、舞蹈,配以千变万化的手诀,原始热烈,古朴神秘,让现场观摩者有心生敬畏的感觉。 对自然的图腾,对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尊重,对亡人的悼念,对后人的祈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融汇其中,在具有浓郁魔幻色彩和乡土气息的歌娱性里,富有叙事教化的现实启迪作用。 身怀绝技的巫音传承人 我在巫山县骡坪镇见到一刘姓巫音传承人。 ![]() ![]() ![]() 他的家里收藏有关巫音的书籍约六百余册,申、奏、表、片文类千余种,历代相传的钟、鼓、令、印、罄、刀、剑等各种道具和吹打乐器百余件。 谈吐间,他召来邻近的几位徒弟临时组建一个巫师组班,即兴演绎了一段群体祭祀情节,装旦抹丑,巫步神歌,踊踏歌唱,板正腔圆,非常独特。 在一曲吹奏乐中,他一改传统管乐用手指头按音为用指关节摸音,“嗯唱”传谱,呜音、闪音、跳音相杂,时而艳丽,时而黯淡,时而幽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飘渺,赋予了各个乐音以特殊的韵味,让我有幸聆听到一曲奇丽诡奇的巫音。 ![]()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叶会从山顶渐渐向下浸染,直到游船可以清晰地看到山脚的红色 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还是拙、朴、简、净,作为巫文化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巫音,有待进一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每个巫音艺人都身怀绝技,“偷换气、甩马锣、换拇眼”是吹奏巫音的三大传统技法。 巫音是独具特色的音乐资源矿藏,是巫文化的有声存续,是需要进一步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巫山县加强了对巫音的收集、整理、挖掘和研讨,出版了《巫音音乐集》《巫音音乐片》,建立了系统的巫音文档电子资料库和保护工作站,使大巫山地区这一不可多得的神秘民间音乐艺术瑰宝得以科学传承和发展。 来到巫山,已经听不到长江两岸啼不住的猿声,但在万重山之间,只要你有文化的耳朵,就还听得见极具感染力的巫音。 文:熊魁 图:曹启华/何志宏/丁坤虎/吴滨/黄芳/谭少华/谭平/叶希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