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的写景手法

 杏坛归客 2019-07-20

一、空海其人与四声八病

空海亦名遍照金刚,是白居易时期的人,在陈凯歌的《妖猫传》里还是一个主要人物。他随日本遣唐使延历二十三年(804年)来中国学习各种知识,因为科举的原因,作诗是唐朝读书人的必备功课。

科举考试中的诗就是格律诗,而且有严谨的格律规则。唐朝很多和尚都喜欢做诗,这个空海和尚在学法的同时也学习唐朝的诗文创作,因此他记录了关于唐朝诗文的一些理论是很正常的事情。

二、文化的断裂

不过这本《文镜秘府论》中记录的大部分内容竟然在中国历史中湮灭了,只有《诗式》流传了下来,因此当清代学者杨守敬发现这本书的时候如获至宝,他在《日本访书志》中曾论及《文镜秘府论》:

此书盖为诗文声病而作,汇集沈隐侯、刘善经、刘滔、僧皎然、元兢及王氏、崔氏之说。今传世唯皎然之书,余皆泯灭。按《宋书》虽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诸说,近代已不得其详。此篇中所列二十八种病,皆一一引诗,证佐分明。"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认识到此书的研究价值。

其中特意指出了,按《宋书》虽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诸说,近代已不得其详。可见八病之说,至少在清朝人而言只闻其声不知其详。

关于八病,宋朝的严羽提到过、唐朝的封演提到过,但是只有其名,并没有详细解释过。王力引用清朝仇兆鳌关于八病的解释与空海有些出入。估计因为历史的原因,后来人对于八病的本来面目已经和齐梁时期、唐宋时期有些不同了。

三、关于四声没有争议

四声就是平、上、去、入,直到今天没有什么争议,只是有些字的发音与今天略有不同,另外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入声。

比如在《作诗利用声韵之美 不可不知四声八病 大纽和小纽的同声有何不同》中引用文镜秘府所说:“元”、“阮”、“愿”、“月”为一纽。这四个字就是同音的平、上、去、入四个字。类似于今天的妈、麻、马、骂。

阮的在古韵发音里和元一样(康熙字典记录:阮, 愚袁切,音元),月是入声,听着像yuan的短促发音;今天月yue与元yuan不同音,但古人把月yue作为元yuan的入声读音。

四、八病之前四病与同声有关

“同声”,不是指相同的声母,而是指四声平上去入,同声就是同为上声、同为去声、同为平声、同为入声四种情况。

【1、平头】 第二个字是关键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如果机械理解就错了,空海也记录了几种不同说法,我认为这一种是对的:第一个字同声不是病,但是两句的第二个字如果都是同声,那么一定是”巨病“。例如:

山方翻类矩,波圆更若规。

树表看猿挂,林侧望熊驰。

山、波同为平声不是病,方、圆是病;树、林本来就平仄不同,当然不是病,表和侧,一上声、一入声当然也不是病。明白格律诗的平仄“失对”,有助于理解平头。

2、上尾】 与连韵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第一句的结尾不能和第二句的结尾同声,例如楼、齐就是上尾。

但是连韵除外,例如两句一换韵的诗或者句句押韵的诗就是连韵。例两句一换韵的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例如格律诗首句押韵,第一二句也不是上尾: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蜂腰

蜂腰詩者,五言詩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似蜂腰也。如:青轩明月时,紫殿秋风日。

第一句:青轩明月时,平平平仄平蜂腰, 第二个字“轩”与第五个字“时”不可以同声;再看第二句“ 紫殿秋风日,仄仄平平仄”,殿、日,一个去声一个入声,就不是蜂腰。

在后来的格律诗中,四种句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两个句式很明显都是蜂腰之病。可见平平仄仄平的蜂腰之病后人是不避的;至于“仄仄平平仄”中的两个仄,很多注重声韵的诗人是有意分成上、去、入三声来回避的,例如李白:渡远荆门外;杜甫:烽火连三月。

【4、鹤膝】

空海关于鹤膝的定义是:五言诗的第五个字和第十五个字不可同声。并举例说{渚}和{影}是鹤膝:

拨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阙。

浪蹙飞船{影},山挂垂轮月。

杜甫很注意回避鹤膝,在他的很多诗里可以看到1、3、5、7句的白脚是分成上、去、入三声来回避的。杜甫《春日忆李白》:敌、府、树、酒,分别是入、上、去、上,很明显,杜甫这首诗非常注意避开了鹤膝。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在鹤膝上,王力记载仇兆鳌的说法与空海不同,这里不讨论,可以看我的《 不可不知四声八病 鹤膝理论的争议与唐朝杜甫等诗人广泛的应用》

五、与韵母相关 大韵和小韵

5、大韵】

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 新 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 人、津、邻、身、陈 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诗曰: 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思君一叹息,啼泪应言垂。

空海在后面做了解释: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鹂”与“枝”同为支韵,如此即犯大韵。这是指前九个字不可与韵脚同韵(韵母相同),例如“簏”、“羈”、“雌”、“池”、“知”等。除非故作叠韵(如离披),叠韵不算大韵。

【6、小韵】

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诗曰:“搴帘出户望,霜花朝漾日,晨莺傍杼飞,早燕挑轩出。

空海说“搴帘出户望,霜花朝瀁日”,其中望与瀁同韵,就是犯了小韵之病。大家看出大小韵的区别了吗?前面的字与韵脚同韵母的叫做大韵,前面的字自己有同韵母的字叫做小韵。

大韵也好,小韵也好,有一句之中犯,有两句犯,唐朝人认为一句犯比较严重,两句犯无所谓,如“搴帘出户望,霜花朝瀁日”是两句犯小韵。“黄鹂闲绿枝”是一句犯大韵。

六 、声母相关 傍纽与正纽

7、傍纽】 亦名大纽

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有 月 字,更不得安 鱼、元、阮、愿 等之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傍纽。亦曰,五字中犯最急,十字中犯稍宽。

与大小韵相比,傍纽体现在声母上,同声母的字就是傍纽,例如一句或两句诗中有“鱼、元、月”等字(用拼音表示都是声母y),同样是一句中比较严重,两句中就宽松些。

8、正纽】亦名小纽

正纽者,五言诗“壬、衽、任、入”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以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入”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也。

就是同音字有不同“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不要放入一句诗里,例如:抚琴起和曲,叠管泛鸣驱,停轩未忍去,白日小踟蹰。其中驱、去、蹰、曲(入声字)犯正纽, “心中肝如割“中,肝和割(入声)犯正纽。

与大小韵的连韵相似,双声连绵词也不是犯大小纽,例如歌星”齐秦“ qiqin,同为q,就不是傍纽 (大纽)。

结语

前四病与四声相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不可同声。

第五第六与韵母相关,大韵和小韵,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不可以同韵母。但是,同韵母的字,中间必须隔着一个字才算大小韵。叠韵不在此列,例如腰包,同是ao。

第七和第八与声母相关,大纽不可以同声母,但是双声连绵不在此列,例如”背包“不是大纽。小纽不可以同音,连在一起也是小纽,例如古诗:‘旷野莽茫茫。’即‘莽’与‘茫’是小纽。

在空海的文章里也说明了,八病中的大小纽、大小韵在唐朝不算是影响诗文的大毛病,如果注意规避最好, 不必太在意。

据笔者观察:鹤膝呢,善于作诗的人一定会注意回避;蜂腰中的平声不必回避,但很多唐朝诗人对于仄声是注意回避的;而平头与上尾在格律诗中几乎是必须回避的。

来自网络

古典诗词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列锦(意象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三、手法释疑:何为“列锦(意象叠加)”

列锦(名词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有人也把“列锦”叫“意象叠加”或“名词叠加”。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也是千古名句。作者运用列锦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161年冬秋,南宋军队分别在瓜洲和大散关打败了北方的入侵金兵。两句诗写的就是这两件事。瓜洲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经典的列锦还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

哪些要避免,哪些不必太在意 | 古典诗词写景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