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经古典脉法

 中风偏瘫速康复 2019-07-20

​寸口诊法:从《内经》全身的三部九候到寸口脉的三部九候

             龙贻弘2019.7.11

汉代(公元25—210年)成书的《难经》,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托名秦越人所撰。全书分八十一难,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篇章论及脉。主要论述寸口脉的原理。《难经·一难》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说明从寸口脉可获取全身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的“信息”。




《难经》还将《黄帝内经》中遍诊法“三部九候”的概念替换在寸口脉法中,书中载曰:“三部者,寸关尺;九候者,浮中沉”。但在寸口脉分部中,只在寸、尺之间,没有关,寸主阳,尺主阴,关为分阴阳之界,对寸口脉法的三部定位问题尚未解决。《难经》又提出浮为阳,沉为阴;心肺在浮,肝肾在沉,脾在中。发展为五脏的“浮沉定位法”,更强调了尺脉主肾、命门的重要这为《脉经》成书打下了基础。

《难经》提出“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倡导“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后来王叔和著《脉经》把“独取寸口”推广其义,并将寸口分作寸、关、尺三部,每部分浮、中、沉三按三而三之,合为九候。由于寸口诊法方便,不受条件的限制,反映脉象准确,因此成为常用脉诊的部位。寸口脉又名气口、脉口,即今之桡动脉。因该处皮薄脉浅,便于按取;名之寸口,是因脉动在鱼际穴后约一寸而得名,寸口又分三部,即寸、关、尺。寸口分寸、关、尺三个部位,其意义在《脉经》中指出:“从鱼际至高骨(桡骨茎突)却行一寸,其中名时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日关。”后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为方便记忆,编成歌诀:“掌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处),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寸),关后为阴(尺)。”这是对寸口分寸、关、尺三部脉诊部位的记载。至于每部又分有浮、中、沉三候,三三为九,因此名九候其中浮取候表,中取候中,重取候里,合为三部九候。

实际上,寸口分寸、关、尺是以腕关节和肘关节来计算的。“尺”是距肘横纹约一尺,尺上一寸便是“寸”,“关”是介于“寸”和“尺”之间在腕后离骨处(即桡骨茎突)。至于寸、关,尺三部的长度,《难经》中曾经指出:“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为什么独取寸口而废除遍诊法呢?”

(1)寸口是脉的大会所,为脏腑诸气的通路。独取寸口的原因有:①因寸口是肺脏经脉的道路,由于肺位最高,且受五脏六腑之气所熏蒸,故寸口亦为五脏六腑的道路;②血脉依赖气来推动,而气血来源于水谷的精微,胃纳水谷,化生精微,上传于肺,通过肺的治节、输布,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因而百脉皆朝于肺,寸口为肺经脉气的道路,所以取寸口可察脏腑的病变;③因营卫之气遍布周身,循行50次,复会于气口,可见诸经之脉皆汇于肺。所以诊寸口能够了解营、卫、气、血的盛亏脏腑的虚实,这就是独取寸口理论渊源之一。

(2)寸口诊法沿用已久,积累和创造了大量经验,且简便易行,因而独取寸口已成为诊脉的有效部位。古代人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男女不授,在妇女足趾、喉颈处诊脉十分不便,这便是三部诊法中的人迎、阳脉废弃不用的原因之一。而临床医家的实践进一步证明寸桡动脉皮薄脉显,比之人迎、跌阳便于诊取,反映疾病的准确性高,加上桡动脉解剖部位较浅,毗邻组织分明,上面仅一层表皮,而下面是骨骼,它构成了按脉的有利部位,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之疾提供了一些根据。

“因此,从理论方面来讲,寸口脉是‘脉之大会’;从实际运用来讲,寸口脉检查便利,脉管在正常情况下,既不太沉又不太浮,大小亦较为适中,在病理情况下,寸口对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较为灵敏;最后,几千年来对寸口脉的诊法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所以它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一种诊脉方法。”

第一难补充说明:

在《难经》尚未独取寸口的脉象来诊断病证之前,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的记载,当时诊脉的方法为三部诊脉法,也就是将人体分为头部、手部与足部三个部位,每个部位都分别具有三个不同的动脉,可以用来诊断人体的病变。

    但是,三部诊脉法的操作方式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每个患者的诊脉时间起码要花费十分钟以上,对于一般的轻证患者,这种诊脉的方法显得没有效率,因此,逐渐就被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所取代。(龙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是:我认为难经时代的医家己经完全认识到寸口脉上能反应内经三部九候脉的全部信息。古代医家既不怕费力,也不怕费时,与封建礼制无关)

寸口脉为大方脉家所喜用,传统内经的三部九候为针灸家常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