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观察:听语文公开课时所想到的

 芳草屋845 2019-07-20

七年级,公开课,上《论语》。我很期待,因为授课老师是新来的。

课堂观察:听语文公开课时所想到的

教者从孩子们小学背诵过的《论语》引入新课,旧知启新识,符合孩子们认知水平。由此看来,教者有备而来,我心更加期待。

随后,教学流程环环相扣,严丝缝合,大有浑然天成之气势。教者淡定从容,颇有《百家讲坛》大师之风范。

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有的期待也仅仅是个期待而已,更多的是喘不过气地窒息与莫名地焦灼。

七年级孩子,即便有点《论语》积累,恐怕也难以理解其中真味。凌驾于课本之外的《论语》内容,对学生不啻为晴天霹雳。

据观察,起初“孔子其人”教学板块,学生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因为有故事、有传说、有惊喜。

而紧随其后的“论语选读”教学板块,虽教者细心地为每一则论语配上了详细译文,但因时间关系,孩子们明显难于理解。可怜的孩子们在这样艰深内容中跋涉,高昂的头颅渐次耷拉,原有热情化为漠然,更有极少数孩子直接卧倒。

课堂观察:听语文公开课时所想到的

教者仍处事不惊且风轻云淡地对孩子们说:“《论语》需要我们用一生时间去品读。”既然要用一生时间品读,为什么要准备那么多内容呢?

孩子们黯淡的眼神里,几乎没有阅读的惊喜,更没有阅读的冲动,恐怕也难用一生时间去品读《论语》。

坐在教室的拐角处,稍稍站立,我几乎可以俯视整个教室,课堂死一样沉寂,再看看孩子们,东倒西歪,无所事事。

这样的课堂,孩子们会有怎样的收获;教者是否真正关注过孩子们,是否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量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否有利于孩子们阅读兴趣的提升呢?

如果没有从孩子角度出发,去整合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在我看来,终将是徒劳。课堂渐趋沉闷,教者依然固我。我不知道教者是否已经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了,如果意识到,为什么不做及时地调整呢?

我从不反对课堂预设,但课堂最终的走向不是依据预设而行的,而是依据孩子们认知水平而动的。预设课堂内容本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发现问题时如何去应对。

教者必须牢牢记住,课堂上必须心中有课本,胸中有学生,否则课堂就成为教者的秀场,而非学生的学习场。

课堂观察:听语文公开课时所想到的

课堂一片死寂,教者依然按照预设的推进教学,孩子们听得一定是云山雾罩的,尤其是选读内容,还有后人对《论语》的评价。选读内容即使要推进,也必须在孩子们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推进,事实上,孩子们读得磕磕巴巴,让他们理解,真是强人所难。

我倒觉得,不改变教学内容也可以,但必须精简内容,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孩子们初步理解。

七年级孩子认知水平,学习《论语》,更多的是浸润、浸染、熏陶,不必彻底理解,而是潜移默化,激发兴趣。

至于后人的评价,愚以为,直接扔掉,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何尝不是一千部《论语》呢?

读后人评价,不如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初略理解说说自己真实所悟。当然不必苛求孩子们能悟出多少东西来,只要能说、敢说就是好样的,如若会说,自然更好。

孩子们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我们不仅要允许差异存在,我们更提倡百家争鸣。因此,课堂教学,关键点在于孩子们是否有所收获。

如若孩子们无所得,这样的课上与不上,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教者学识再怎么渊博,恐怕与孩子们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真正教学发生是贴地前进的,是孩子们漫步文丛字句中的寻寻觅觅;真正教学发生需要放下身段的引领,是让孩子们自己在文丛字句中出生入死。只有孩子们自己咀嚼,才最终可以成长为他们自己的骨血。

因此,对于这节公开课,我持保留意见,毕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孩子。想要读懂《论语》,他们需要时间的浸润,更需要岁月的打磨。

基于此,评课时,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对于传统经典,我们需要铺陈与引领,其他都交给时间,因为成长说到底是自己的事情。

课堂观察:听语文公开课时所想到的

听完这节公开课,我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公开课存在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堂公开课,哪怕是不成功的公开课,它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一定有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因此,我所理解的公开课,就是一堂课的公开教学,或是家常课的偶或延伸。公开课存在的最根本现实意义就是提供学习交流范例,敦促教师专业成长,进而提升教学品质。

001公开课,是督促教师学习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为有公开课,我们就必须去听课,这不仅是任务,更是一种学习。我认为,不管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听课,听课的过程中必然有自己的感受。同时,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如果这课我自己来上会做怎样的处理或者我会怎么上。

而听课后的评课,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也是同行交流学习的绝佳时刻。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评课,溢美之词遍地,交流勉强尚存,争鸣无从寻觅,一团和气,满场和谐。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评课毫无意义。对授课者而言,这样评课必然造成一种错觉,进而变成自我感觉良好;对评课者而言,这样评课无疑在亵渎自己,进而套路成习,不思进取。长此以往,授课者水平没有提高,评课者水平也没有提升,结果就是浪费彼此的时间,改进教学纯属一纸空谈。

没有争议,就没有争辩;没有争辩,就没有进步。求大同,存小异,教学必须在思辨的过程中才能提升,教学必须在不断地学习中才会提高,教学必须在不停地交流中才会提质。

课堂观察:听语文公开课时所想到的

遗憾的是,我们曾经面红耳赤,我们曾经针锋相对,我们曾经激情飞扬,现在统统不见了。剩下的就是自我摸索,抑或是自我成长。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

“学校改革的关键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专业成长”,连公开课都变得如此,前路犹如暗夜。

002公开课,是敦促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公开课俨然不同于家常课。家常课就是一道朴实的家常菜,重视营养兼可口,不会过多考量其色香味是否俱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简约但不简单。

而公开课就是一道精美宴席菜,重视色样味俱全,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营养但不一定符合学生口味,秀色不一定可餐。因此,作为教者,公开课应是两道菜的融合,既要考虑营养可口,又要考虑色香味俱全。

基于此,教者在开设公开课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拿捏编者的意图;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准确把脉学生的所需;必须认真设计教学,准确定位学生的所获。只有这样,教师专业成长才会因公开课而生发。

其次,开设公开课的老师要修炼一颗平常心,上常态课,让学生有所获即可。而现实中,我们的开课老师往往认为公开教学,得展示风采。展示风采本没有错,但这样的风采理应属于学生,而不是老师的。学生学得精彩,老师上得不好不精彩。因此,公开教学的老师应该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抛却完成任务的心理,从容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必然精彩自己。

最后,听取反馈意见是必要的,勤于反思是重要的。再完美的课堂也会有缺憾,再精彩的课堂也会有遗憾。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善于听取同行意见。

不同听课者会有不同意见,综合意见内容,共性特点自然显现。我们应更加关注的是个性意见,意见不同自有其必然的道理。个性意见是我们反思自己教学的着力点,求同存异的终极目标是发展自己,是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总之,教师专业成长必然要经历公开课的打磨,反过来,公开课成功必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当两者顺理成章的融合时,“学校的改革关键在课堂”才会真正生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