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言诗取代四言诗,古体诗发展的必然

 青于墨啊 2020-02-10

中国古代诗歌从上古歌谣、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逐渐发展到《诗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四言诗歌形式。然而《诗经》所确立的四言诗体,到了汉代逐渐被五言体所取代。再往后,自魏至晋,虽然有诗人创作四言诗且颇有成就,如曹操、嵇康、陶潜等,但终究不是主流。晋之后,四言诗就更加少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五言诗取代了四言诗呢?

首先,从诗歌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那么,诗歌的发展也不例外。从四言诗到五言诗,正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更具体地说,四言诗主要由两字一拍,四字一句构成。这种诗体句式短小,但也拍节单调,两字一顿,节奏无变化,也便于单音词与双音词的灵活搭配。这样既缺乏抑扬顿挫之美,又影响内容的充分表达。在《诗经》中的不少四言句,上下两句构成整齐的四言对应关系,又一定要有重复的词汇或者虚字加入,这样的两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加上《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所以不少诗看起来很长,但是内容其实并没有很多,如《蒹葭》《芣苢》等篇。

而五言诗,由五个字构成,既可以方便地容纳双音节词,也可以容纳单音节词,甚至是三音节词,构句形式是“二三结构”,即“上二下三”。不要小看五言诗仅仅比四言诗每一句多了一个字,实词与虚词搭配,在表达上就能容纳更多内容。这种“二三结构”,即二字头,三字尾,在一句诗的拍节上起到了有偶有奇,奇偶相配,有变化、不呆板,诵读节奏是按“二、一、二”、“二、二、一”或“二、三”停顿的,顺应了语言发展过程中单音节词逐渐变为双音节词的趋势,这样的诗句更符合人们的口语表达习惯。

其次,汉代乐府的设立与古乐的消亡。我们知道,诗歌的产生和音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本就是可以唱出来的。而到了汉代,乐府中所用声调有雅声、楚声、秦声、新声(北狄西域之声)。雅声是周代之遗声,在汉代已经极少使用,到西汉末已经全然无存。古乐消亡,民间不复有四言歌曲。

而文人诗呢?“四言盛于周,汉一变而为五言。”(胡应麟《诗薮》)可以说,汉代是五言诗取代四言诗的一个关键时期。特别是汉代《诗三百》被“经学化”以后,(《诗经》原名《诗》《诗三百》,汉代被尊为《经》),要写四言诗的话,必须要崇拜正统,表达功能更受限制,因此四言诗创作再难出现辉煌。而汉代文人诗受乐府诗歌的影响,五言诗逐步兴起,成为流行趋势。汉末及魏初,五言诗在文坛上已经处于主流地位。正如《文心雕龙·明诗》中所说“暨建安之初,五

言腾踊。” 文学大潮不可避免。

再者,钟嵘的《诗品》促进了五言诗的健康发展。朱自清说:“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诗品》所论之诗主要是五言诗,对五言诗的发展影响很大。

钟嵘对于诗歌发展变化比较敏锐,他已经意识到四言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了。在《诗品序》的开头他就明确肯定五言诗的形式具有四言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四言诗“文繁意少”,表现力有限,而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这个看法显然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对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言诗的“滋味”在哪里呢?举个例子,代表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被胡应麟在《诗薮》中推崇到“泣鬼神、动天地”的高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赞美它“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王世贞甚至把它誉为“千古五言之祖”。主要是因为《古诗十九首》采用了被正统诗教文人不屑一顾的俳谐倡乐手法,多用韵语、隐语,幽默诙谐,达到了“深衷浅貌,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诗歌所写,无非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具有普遍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钟嵘认为五言诗起源于秦汉以前的歌谣,作为我国诗歌发展两大源头的《诗经》和《楚辞》中就有少量的五言句式。“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秦汉以前就有五言诗的雏形,诸如这样的观点是没错的。

到西汉时,五言诗依旧还未成熟,但是已经在酝酿了。如李延年《李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又如成帝时民谣“邪径败良田,馋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古人为所羡,今为人所怜。”

东汉时期,纯粹的五言诗出现了。目前公认的现存文人最早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但是从艺术上和《古诗十九首》相去甚远,钟荣评其“质木无文”。班固之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等,以及《古诗十九首》大约也都在此时期相继出现。

建安前后,是五言诗的成熟时期。钟嵘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代的诗作是诗歌史上的清流,是五言诗发展史上的正宗。《诗品序》说:“陈思(陈思王曹植)为建安之杰,公幹(刘桢)、仲宣(王粲)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潘岳)、景阳(张协)为辅;谢客(谢灵运)为元嘉之雄,颜延年(颜延之)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即建安时期的曹植、刘桢、王粲,太康时期的陆机、潘岳、张协,元嘉时期的谢灵运、颜延之这八位作家都是文冠于世的诗人,代表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再交代两个概念:唐代以后,出现了五言绝句和无言律诗,后人把这两种诗体归于“近体诗”,而把唐代以前出现的诗体归于“古体诗”,为了更好区分,唐以前的五言诗叫做“五言古体诗”,或简称“五古”。当然“五古”在后代还有诗人写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月下独酌》等。)

当然,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变化不可能是在一瞬间就能完成的,五言诗取代四言诗在诗坛上同样是曲折发展、变化前进的。孙悟空可以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但文学绝对是有前辈的借鉴的。五言诗的成熟虽然是适合了时代的发展,但也一样是站在四言诗的肩膀上形成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