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和课堂】《太上感应篇》9

 不惜身命利有情 2019-07-21
余觉中 中和文化 2015-10-15

《感应篇》所列善恶,虽大半从事迹上说来,然返而求之,一一皆起于心。心也者,感之主而应之机也。一正其心,诸善毕集,读《感应篇》,当思此旨。

---止唐先生


20131110觉中讲解太上第九讲

经文内容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讲课内容

《感应篇》是要去行的,我们每次讲完以后,比如上节课讲“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大家听进去以后回去照着去做,肯定会有些体会,然后上课前同学可以自愿上来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这样对自己对大家都会有好处。我们新的课上完以后,大家对讲课的内容有什么体悟,都可以跟大家交流,因为你的体悟对别人的启发会是很大的,所以这个地方希望大家重视起来。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忠”就是敬心无邪。在五伦关系里有君臣关系,现在指上下级关系。君臣关系怎么样才算处理好呢?经文里讲要“君臣有义”,义是道义,那怎么才能产生义?就是君与臣都要明白自己的本分之道,这个本分之道就是《礼记》里面讲的“君仁臣忠”。这里讲的忠就是作为臣子、下属的一种本份,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缺乏忠的这种素质,就失去了做下级的一种本分,要么不会做下属,要么做不好下属,人生的痛苦就解决不掉。所以只有找到自己的本份,把忠尽好了,你才能找到当下属的幸福。“五四”运动以后,学校教育我们凡是君主都是欺压老百姓的,都是和下面对立的,所以把农民起义推翻君主都当作是好事,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过去讲君国,君是代表国的,因为往往一片土地养活的一群民众都要有一个核心,而君就是这个核心,是代表整个国的利益的。那怎么样才能做好君呢?他只有本身代表国的利益的时候这个君才能做稳做好,如果他自己和下面的人对立的时候,那么千千万万的人都是他的反力量,他怎么能坐得安稳呢?肯定要被人推翻掉。所以在万民之上的那个位,决定了它应该像宝塔塔尖似的,它只有踏踏实实立在支撑它的塔身上面才能立稳了,如果没有塔身,塔尖怎么能立得住呢?所以君是靠民来养的,他怎么能无视于民呢?他反民的话不是自掘坟墓吗?不行的。所以明道之君肯定以百姓之心为心,这样就守住了君的本分,所有的百姓都拥护你的话,你怎么可能坐不稳呢?

这里讲的忠,是以臣子或者下级的角度来看的,但要想把人做好,还要把忠认透、做足了才行。我们常说“忠孝友悌”,好像是四个字,是四种身份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它们都有个共同的东西就是爱敬之心。爱是仁爱,也是真爱,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不要任何条件也不要求任何回报的。敬是尊重别人,首先要明理,心还要专注,自己要变得无我,这些都是敬的一种素质。而这种爱敬本质上就是我们《中和修持法》里讲的“修三中”的“意中”。我们平常妄念、贪念、恶念那么多,就是因为意不中,意为什么不中?因为我们有私欲,有私欲它就偏了。儒家讲的恕道,是要你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自己有想法,和别人交流时就不太愿意听别人怎么讲,只注意自己是怎么想的,还要使劲去说服别人,这样就经常发生争论,这就是失去“意中”的表现,归根结底就是没有爱敬之心了。所以“意中”是要在无我的时候才能做到,这时你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察别人的心。你能做到对父母爱敬,以父母之心为心的时候就叫孝,对君主就叫忠,对弟弟就叫友,对哥哥就叫悌,它都是一个爱敬在不同身份人面前的一种表现。所以无论是我们对待古代的君王,还是对待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如果对他们都有一种爱敬之心,那我们怎么能随便开口去说他们的是是非非呢?当你真正有一种家国情怀的时候,你看到了他们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你如果本着爱敬之心,就不会去造谣诽谤了。君和国是一体的,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国土上面,天地生我们,父母生我们,这个恩情当然最大。但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面,这我们就要感谢君国之恩,如果国无宁日,内乱外乱不断,我们有何幸福可言?我们个人对君国的态度,实际上对这个国家也是产生影响的。当我们都觉得领导人不行,国家不行的时候,就是把国家往不好的方向推,反之就是在做一件正面的工作。所以如果失去了爱敬之心,我们做人之本就失去了,这样个人都不平和,世界就不可能和平了。

忠也有忠的道,古人给它分为三个层面,在《韩诗外传》里讲“忠之道有三,以道覆君而事之曰大忠,以德调君而辅之曰次忠,以是谏非而救之曰下忠。”一个是“以道覆君”,这是大忠。我们的文化是以道为根本准则的,不强调表面一味的顺君,而是要“顺道不顺君”。君也要去顺这个道,因为君作为个人来说,在那个位上也许有道德缺陷,也许有不明道的地方,所以才需要丞相去辅佐。那么丞相去佐他的时候,他不明道的地方,你明道以后就以道来侍君,这才是大忠。沿着道去走,人能得到幸福,国家也能安定,所以这叫大忠。次一等的忠是“以德调君”。你自己是一个有德之人,然后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君上,君上有失德的地方帮助他正过来,这是第二等的忠。第三等的忠是“以是谏君”,就是以正确的语言去告诫国君,他说错了给他纠正,可以犯言直谏,这是小忠。

所以顺君的顺不是一味的不管道理对错,他说什么就做什么,那个不叫顺。因此在《说苑》里把忠又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从命利君”,就是君主叫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你这样做对君主是有利的,而对君有利就是对国有利,这是统一的,这个叫顺。还有一种情况是“从命病君”,这就叫阿谀,他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但是你做的对国君没有好处,那么结果也会是不好的。这两条是从听话的角度讲,还有不听话的,这叫逆命。第一种是“逆命病君”,他叫你做什么你不去做,结果对君国有害处,这就叫乱。所以历来造反的这些人从来都是不听话的,做出的事情对国家人民都是有害的,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这种人会成为千古罪人。还有一种是“逆命利君”,你不听话,但是对国君有好处,这往往是对一些不在道上的那些君主,总是让你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但是你不听,可是你不听对他是有好处的,这个叫忠。

一个人在单位里总会有自己的上级,经常会碰到一些难题,比如对上面人讲的话听还是不听很麻烦。有时候他站在他的角度上讲是有道理的,但是你站在你的角度讲可能就认为没道理,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一般来说,如果你觉得这样的事没有伤及到原则性,也没有造成可能的危害或者不良后果,那么你就应该牺牲一点自己的想法。因为领导是站在他这个角度来要求的,你还是帮着他去做,但是你的想法不管对不对却一定要告诉他,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候他确实是不对的,你所讲的可能正是他没有考虑过的,这么做不是你想显得比领导还高明,而是只想到这可能是领导没有想到的,我说出来给他参考一下。当你以这样一种心态说时,他如果真没有考虑到,肯定会很欢喜接受的。但往往有一种情况是你说完了,他会把他自己怎么考虑的告诉你,让你也得到教育,知道原来领导是站在这个角度去考虑的,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上,你的想法不一定和领导是一样的。我们往往在自己越不行的时候越自以为是,所以很多地位越低的人老是操心国家大事,觉得国家应当怎样,尤其是知识分子容易犯这个毛病,可真让他去做也做不好。你没有在那个位置上,明道也没有到那个程度,别人怎么做的用意和想法你能知道吗?所以我们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属于你管的你做好,不该管的别瞎操心,就像孔子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一个道理。

还有一个“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实际上忠、孝本来就是一个东西,真正的忠是建立在孝基础上的,因为孝是爱敬之心对父母的表现,你拿爱敬父母之心对君主就叫忠,本来是一回事。都是同样的一颗心,只是你把这颗心给升华了,把爱敬之心从家里扩大到君国上去就可以了。但是从它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可以给分开,比如岳飞在保家卫国的时候就没法去照顾父母,顾得了国就顾不了家,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忠孝难以两全。但作为真正的忠孝,岳飞出去岳母不会怪他,是她自己都要把儿子送过去的。所以儒家为什么要特别讲孝呢?因为孝就是这种爱敬之心,就像树出芽时候刚露出来的芽苞,它是最本真、最直接、最自然的。如果没有这颗心,我们在外面表面上对人好、对人敬就都是假的。所以在传统文化里,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就是这个做人就是孝悌这么简单。孔子则是把所有做人的学问就用一个仁字归纳出来,仁是我们本质的心,失去仁后人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所以才有衣冠禽兽的说法。佛家讲六道轮回,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是时时刻刻在变的,我们内在这种仁如果变得越来越少时,人的外在也会逐渐退化,跟动物会越来越接近。相反如果我们仁爱之心越来越饱满的时候,我们就会越来越升华,越来越和神接近。所以孝道好像很简单,但却是我们历代都在讲的东西,要对它完全认识其实是不容易的。胎儿在母亲肚子里时跟父母是一体的,这时我们的心是很纯净简单的先天之心,跟母亲没有任何的距离,她呼吸我也呼吸,她疼我们也疼,完全是不二的,这种不二就是人的一种本质。但出生以后,我们另外一个形体形成的时候,就分裂开来,和母亲空间上就有距离了,这种肉体的分离以后,也导致了我们的心慢慢和父母也产生距离了。小的时候母亲高兴我们也高兴,母亲痛苦我们也痛苦,可是大的时候可能母亲痛苦我们高兴,她高兴我们痛苦,有可能会产生一种完全相反的表现,还经常会和她对着干。所以在我们后天做人当中,不孝的产生也是一种自然,因为从本质上,母亲和子女分离开后,形态的变化会导致外在的变化。但是分开以后会产生种种烦恼,这也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怎么把自己的烦恼去掉?那你必须要回归。虽然我们这个形体已经生出来了不能回归,但是可以通过修持,把先天这个善性给它开发出来,这样的话你就能回到婴儿那个状态中去的。所以老子一直讲“能婴儿乎”,就是我们的心能不能修到纯净无私的状态呢?只要把人我对立的观念给它消灭了就可以达到。

所以这里从某种角度讲,我们在后天变得越来越不孝的原因和我们不知道正确做人之道的关系很大。因为没有得到教育的传承,比如我们对孩子的宠爱,就会是一种不合理的爱,只顾满足儿女的贪欲,结果是你顺从他一次,他的贪欲就长一次,善良的本性就被遮蔽一分,然后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去管别人,结果是这种不良习惯的惯性使他越来越贪,本心上的污垢也越积越厚,最终变得什么是非曲直都是糊涂不分的。所以人的感恩之心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从我们本心里面开发出来的,本心被蒙蔽之后,感恩之心也生不出来了,所以人容易忘恩记怨。为什么容易忘恩记怨呢?恩是我们本心的一种感受,也是善心的一种感受、感应,别人对我们善,触发了我们的善心,这样就生出一种感恩之心。但是我们本心被蒙蔽后,就用欲心和人交往,欲心就是自私自利之心,于是自己的名、利、色如果受伤害了就会去怨别人,别人对我们稍微有点不好就愤愤不平,所以总是记住别人的不好。肚子饿了,别人送我们一碗饭吃,我们就容易生出一种感恩之心,但是母亲天天给我们做饭,老了还在给我们做饭,我们可能就没感觉。所以什么事情人习以为常以后,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这就像人的身体生病,是因为某些地方气血不通了,所以这个地方痛痒的感觉就麻痹了,这是一种病。而这个不通实际上是我们的心不通,心不通表现出来就是气血不到,因为只有心到、意到,才能气到、血到。那我们怎样扭转这个趋势呢?那就需要我们明白自己的本来,而这就要靠圣人出来教化,因为圣人是完全证悟本来了的,他们把本心全部挖掘出来,而且是时时刻刻都在本心之中,所以圣人是念念天理,时时都是良心主事。我们是时时贪念心起,所以我们不断在做挖掘本性的工作时,表现出来就是“忠孝友悌”,然后再一点一点深入进去。孝并不是说只有孝或不孝一个层面,爱敬之心挖出来以后,孝是有深度和广度的,而且随着我们不断地修持,它是在动的,是可以无穷无尽深入的。所以孝是我们真正仁爱之心外露的一个最真实的苗头,所以它极其珍贵,因此古人讲要“立爱自亲始”,做人一定要从孝做起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友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蒙训》里讲“兄弟如手足”,我们一个身体有手有脚,虽然手不是脚,脚也不是手,都是各自独立的,但都是从一个身体里面长出来的。兄弟也一样,兄不是弟,弟不是兄,但都是父母生出来的。就像一棵树,它有不同的枝,所以对于兄弟之间也容易出一些问题。我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好像兄弟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多问题,但是它会转移到同学或者朋友之间去。兄弟姊妹虽然是同一个父母生的,但父母对子女难免会有一些偏爱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比如这个孩子生得好看一点、聪明一点、伶俐一点、懂事一点,可能就会偏爱他一点。或者说他是老小,更需要照顾,这时父母很自然就表现出某一种偏爱。孩子是靠父母的关爱来得到心灵滋养的,家里如果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就关注他一个人,爱是全部给他的,他会感觉到很满足。但如果突然来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父母的注意力就都被吸引过去了,那么营养就不均衡,兄弟之间就要争宠,争宠就是他能量不够了就要去夺,夺不到就忌恨在心,就会造成兄弟之间的争斗。所以我们到后天上来,本来的至善之心由于环境或者不良习惯的作用,会给蒙蔽上。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果不明这个道理,家里就是地狱,这是我们不少人都深有体会的。夫妻关系处理不好,父母关系处理不好,子女关系处理不好,天天在一块儿的人见到就如同敌人似的。生活在这么一个小空间里低头不见抬头见,见到就烦了,我们不就是像生活在地狱里一样吗?所以这些根本的道理,我们悟到以后你怎么去改变自己?首先就是对现在的痛苦,你要真正觉得这是和你自身有关的,虽然它好像看起来是别人的问题,但却是你在经受这种实实在在的痛苦,而这绝对是自作自受,所以你只有认为这全是自己的责任时,才有望给它扭转过来。

古代有个故事讲兄弟三人分家,院子里还有一棵紫荆树不知道如何分,于是三人就商量不如砍下来分三份吧!结果这个念头一出,第二天大哥就发现树枯萎了,因为树知道自己将会被砍掉,所以就害怕了。看到这个情景大哥就心有所动,于是和大家商量就别砍了,结果第二天树又好了。于是大家说树都不想和树枝分开,我们三个兄弟还讲什么分家呢?那就算了别分了。后来这家人和和睦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孝门。兄弟的不和实际上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有时候父母为我们操的心我们是想不到的,因为父母不管表面态度怎么样,他对子女在内心上都有一个很深的情在里面,只不过有一些情他可能用反面的方式表达而已,但这种反面的表达我们就一点都不懂了。有时候他还会用一种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这就叫苦心。这个苦心我们不到一定年龄,或者没有那种经历的时候,也是不能领会的。刚才讲的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的,如果这个地方不立志去改,我们的痛苦会没完没了,但只要你立下志去做了,那就做一分得一分。

这阶段有不少同学上来交流,讲在家庭里和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原本是非常对立的,但现在只要是自己变了关系就变了,这就是下面将要讲的“正己化人”。什么叫“正己化人”?我们讲过政治是“政者正也”,就是当政者首先自己要心正,不是让你去正老百姓的心,那么多的心你正得过来吗?这点连佛都没办法。所以这个正,你能把握的或者能说了算的只有你自己。夫子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武王、商汤这些伟大的君王们,都是以百姓之过为过,别人的过就是自己的过,所以只要看到别人有过就要正自己,这样做它的结果就是达到一种治,就像水流到大海里似的,这都是自然的。所以正己的目的就是正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私欲,因此这个最难放得下。

《大学》里面讲的“正心”就是《中庸》里的“致中和”,也就是《中和修持法》里讲的“意中”。那么正己为什么能够化人?这里是不能把正己和化人打成两截的,不是说我现在先正一个己,然后明天再去正人。正己和化人是一体的两面,是当下同时发生的事情。我们在和别人发生矛盾争论的时候,总是会纠缠不休,这是为什么?就是当我们想正别人的时候,就像我们脑袋里的军队被派遣出去侵略别人的脑袋去了,因为我们要改变别人的思想,你得派出武力。结果是你的兵派到他那儿了,他的兵派到你这来了,双方勇猛的不断交战。因为双方都想改变对方,却没想到我们想改变对方的念头,其实是对方有个东西让我们受不了,而这个受不了恰恰是我们不知道的自身某种缺陷。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就表现在这里,圣人这时候就会发现这是我自己的问题,赶紧就要正己、克己,他通过别人的镜子照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就要弥补自己。常人就认为我自己难受就是对方的错,我必须要把对方的问题去掉我才能舒服,所以想法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当我们这颗心向外求的时候,就喜欢管闲事,总觉得自己观点充分、论据充足,但实际效果怎么样?我们发现都不好,因为缺乏真正的力量。那么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是能够克制自己私欲的力量,这种心力是最厉害的。我们这样佩服圣人为什么?就是圣人具备了这种力量,他把一切私欲都克制了,世界上没有比这种力量更大的。所以夫子教我们要“内自讼”,自己心里要常跟自己打官司,只有自己的本心能够常常打败私欲时,我们才算具有了这种力量。

那么正己以后是能够化人的,什么是化?它和变是有区别的。变往往是外在形式上的一种变动,而化是内在的,就像一坨冰,温度高了以后就化开变成水,这样就看不出来以前固体的模样了,这就是化,而且化的东西往往是一种彻底地改变。我们中国文化特别讲究化,古人称教育为教化,是指通过教育把人的内在给化掉。它不是依据外在的规定,让你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非要你在表面上去服从什么,那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道德地修持,使人内心明白道理后,然后从里面自然发出来把自己改变了才算数,这个就叫化。那为什么正己才能化人呢?我刚才讲了正己是世上最大的力量,你能正己说明你的力量具备了,当你和对方对立时,等于你先撤退了,他失去了对立的对象还跟谁去对立呢?所以不跟人对立的时候,不就是把对方的问题也解了吗?这些我们在实际当中只要去做才会有非常真切体悟的。你下次在家庭也好或者和别人吵架也好,当时你可能还没有想到要正己,因为我们的习性都是要正别人的,突然你悟到我要正己,等你把心真正收回来时,等于你借用了对方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这个时候对方也会很高兴,因为他的力量给你用上了。如果对方这时还不知足或者不悟的话,就像王善人讲的,两人对骂,另外一个人不理他,他还在那骂人,就像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他的能量就全消耗了,结果不仅不能持久,而且以后非生病不可。

所以正己化人是我们解决矛盾的金钥匙,但是要掌握这把钥匙却实在是不容易,但是谁要是能得到了,谁就把解决伦常中方方面面问题的方法找到了。这就像我们练太极拳,如果得了法,你练到一定时候,你的身体会告诉你这是真实不虚的。太极拳之所以和别的外家拳区别开来,就是它这种理念是相反的。一般拳法认为我有力才能起作用,太极拳却是用意不用力,有力反而就没劲了。一般来说别人给我们一个力量我们就要反抗他,但是太极拳却要讲舍己成人,太极推手是你推我我不推你,否则那叫顶牛,就不是太极推手了。所以为什么真正的太极大家一百来岁了,可就算年轻人力气那么大,推在他身上却根本不起作用,就是因为他已经无我了,一切打他的东西都会反回来打自己,所以你对他越狠,自己受伤就越重。

因此我们中国文化不是一种羊的文化,也不是一种弱者的文化,它是一种超越的文化。它是从阴阳善恶当中,通过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使人达到一种升华和超越,直至达到至善、自在的一种境地。这个时候你不会和任何人过不去,但任何人都没法和你过不去,这是我们文化的一种高度,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去达到的。

(此文未经觉中老师订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