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weimiao 2019-07-22

笔法形异的释义支撑

一、赵之谦双钩本《刘熊碑》中的“然”

中国汉字见形而知义,历代书家在“字无定格”的书写过程中,以突出文字典型结构为最大化目标,这是对文字事理关系深层解析的一种文化修养。赵之谦双钩本汉《刘熊碑》中的“然”(图1),把左上方的“夕”写成了“月”,把右上方的“犬”写成了“火”,何为?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1

早在战国时期,“夕”和“月”的字形结构同形。独体字中,“月”指月亮之义,“夕”指月牙之义,引申为日暮。“月”作偏旁则表示“肉”。“肉”在先秦时期专指禽兽之肉,如“豚”等,并与肉体相关字合而为一,如腹、肌、肚等。合体字中,“月”与“犬”相组合,即指狗肉也,“然”的异体字“肰”便是。《古文字释要》“孙诒让:‘月’当读为‘夕’。古‘夕、月’二字形近,多通用。董作宾:契文前后期‘月、夕’二字互易其形”。故此,“然”字中“月”可替代“夕”。

《刘熊碑》中的“然”字,右上方的“犬”少写一“丶”为“大”,也可寻找到其释义支撑的理由。《说文解字》“孔颖达疏:‘然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然”右上方的“犬”亦可指“大的狗”,在文字释文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以“大”替“犬”,也属情理之中。

二、王羲之《兰亭序》中的“然”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并非单单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描摹,它游离于汉字并脱胎而出,目的是使书法内核不断裂变,将汉字书艺达到书之妙境的高度,以汉字字形演绎汉字字义并不断推向前进,书写出一个个新颖独特的书体风貌。

《兰亭序》中“快然自足”之“然”(图2),王羲之将“犬”写成了“火”,可否?不妨从“猋”“焱”二字加以分析。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2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3

古代书家求整体书写之大同而存文字字形之小异,他们可以根据字义所拥有的特殊含义,对合体字中的独体字进行再度组合。“猋”似三只狗一起狂奔,意为迅速。“焱”指火焰。如果单单写“猋”字,不可以“火”代“犬”,而应用三个“犬”(猋)来代替三个“火”(焱)。如同“大”和“犬”一样,“猋”和“焱”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字义。但“猋”同“飙”。《说文》“飙”(图3)和隶辨《朱龟碑》中的“飊”(图4)同为“猋”,字义皆同“猋”,其中的“猋”与“焱”则可视为相互替换的文字。合体字中“然”在释义不变的支撑下,右上角独体字“犬”写成“火”也就有据可查。或许有书家会提出,《兰亭序》中的“然”为王羲之所写行书,那么,规整的隶书是否也有写成以“火”替“犬”的呢?唐褚遂良所书《雁塔圣教序》中的“然”(图5),以工整的笔画,用“火”代“犬”。故带“火”的“然”之笔法形异,也就事出有因了。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4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5

三、战国中山器铭中的“然”

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生活缔造了文字艺术。《汉字图解字典》中的“然”(图6)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它是早期汉字胎息的DNA,这种将图腾文化演绎为日后的书法技艺的方式,为书家提供了一个或分解、或组合的笔法形异舞台。这源于早期先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对生活业态的文字描摹,具有很强的生活基因。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6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书写注重美观性和装饰性。东周战国中山器铭中的“然”(图7),左边的“炙”(上部为“肉”,下部为“火”)义为肉(形似兽肉大腿)在火上烤,成语有“脍炙人口”(烤熟后细切美味之肉)。右边的“犬”则置身一旁。此“然”字,似乎传递出2300年前战国中山王国之“犬”陪伴在主人身旁,或警戒四周,或与主人共同“炙”食兽肉。此种书体笔法之蹄筌,为一些文字学专家释义为:先民在驯化的家犬陪伴下烧烤猎物,堪称一家之言。作为战国时期诸侯各国民族跨区域、跨文字、跨文化的笔法形异类比,无疑也是“汉字文明”内涵极为丰富的书写符号,是华夏文化共同的民族智慧。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7

历代书家笔法创作上的一蹴而就,皆遵循着有据可查的规范书写,继承传统,追随古典,其实就是回归经典。“灬”是“火”的变形体。“然”下面的“灬”笔法极富变化。吴大澂“然”(图8)下面“灬”,就像是一盆“火”,似乎在把“肰”(整只狗)予以烧烤,形象逼真,一目了然。除了将“灬”写成“火”以外,也有写成三点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乃康熙皇帝之御笔,其“鱼”下面只写三点,一般释义为康熙信佛怕“鱼”下之“火”会烧死水中金鳞红鱼,故只写三点,但这并非康熙兴致使然随手而书。《文白对照〈说文解字〉译述(全本)》云:“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形似三点水)相似。”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历代书家,“魚”下三点之碑文早已有之,康熙只是活学活用而并非心血来潮所书。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8

从文字书写看,“然”既是一个释义宽泛之字,也是一个竭尽书艺之字。文字释义的宽泛,为历代书家借字而书提供了创作上的无限遐想。既充满着笔墨的无穷魅力,又蕴藏着文化的密码信息。甲骨文中,“夕”“月”均为独体构形,笔法均成月牙形,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此二字书写形态须在词例中予以辨别。

具有表意体系的汉字文化和汉字艺术,是历代书家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对社会的彼此认同,且流传至今。“然”字有如此丰富的形异笔法:“夕”与“月”通;“灬”与“火”同;“犬”与“大”和“火”可互为替代。这种在书写方式上求同存异的笔法形异,呈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映照。追求文字书写艺术的直观形象和神似笔法,或许就是中国字义独特解读之魅力。张怀瓘《书断》“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除了“如也”“著也”“记也”之外,书法艺术最为关键的,是笔法异形笔墨驰骋之“舒也”。历代书家笔法演绎之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文字密码信息的创作“大舞台”。

从文字组合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合体字中一般都具有字音、字形、字义三个要素,“然”也不例外。夕(月)、犬(狗)、灬(火)三个字素均可独自成为三个文字图腾符号,可组合成“然”“肰”“炙”三字。“然”或化繁为简(如“然”下面省去“灬”为“肰”),或化简为繁(“然”增加偏旁“火”为“燃”),或减之一笔(“然”右上方“犬”字减少一“丶”为“大”),或字素相替(“然”中“夕”被“月”替代)。在文字释义不变的支撑下,历代书家所书“然”字笔法形异,可谓无所不尽,无所不能,妙不可言。

“然”字中的三个部件,都来自自然界的仿真“模仿”。既可分解成左右结构:“炙”和“犬”,也可分解成上下结构:“肰”和“火”。如此美妙的书体艺术和审美视觉,为历代书家笔法的书写艺术,提供了无限想象的合理空间。金银珍、罗小华主编的《艺术概论》曰:“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也不是复制自然对象的机械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历代书家笔法形异笔墨所流露出的个人情感,是先贤书法艺术创作活动的心理动力,也是先贤以自己所创建的书体向书坛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中国汉字艺术不断发展的基本核心。作为文化符号的汉字,其美饰图形的功能元素,诠释着汉字艺术犹如一幅书法之画,历代书家对汉字书写的局部删减,赋予书法艺术更宽泛的视角想象。宋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一语道破自晋以来先贤习书都从简从易,谁会去写难字呢?

从文字属性看,象形文字的原始起源,其实是受大自然影响并又受到大自然束缚的一种原始创造。唐张怀瓘《书断序》云:“昔庖羲氏画卦以立象,轩辕氏造字以设教。至于尧、舜之世,则焕乎有文章。其后盛于商、周,备夫秦、汉,固其所由远矣。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书写)。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谋划计策),作事粲然(做事明朗),言察深衷(言语发自内心),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可见,张怀瓘对于造字及书写要求必须符合用笔法则,并借助书法予以发挥,是何等的先见之明。说明历代书家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仅仅只停留在对作品技法、章法的层面上,而是将笔法与书艺融为一体。

合体字“然”既有人类属性(“月”义为肉),也有动物属性(“犬”义为狗),更有自然属性(“火”义为燃)。“然”将此三者属性聚于一身,颇为独特,实属罕见。人类探索文字书写起源的艺术特征,研究原始文字的原本初义,既艰辛又有趣。历代书家笔法形异,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理性认识和心灵感悟的个性表现。这种带有对原始图腾理解所模仿的文字笔墨,是历代书家对文字发展所作的不懈贡献。

笔法形异的书写价值

文字的演绎与社会的发展同出一辙,春秋战国时期,是创造异体字的“繁荣期”。

象形文字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流传至今的历代书家所书墨迹,所呈现出的笔墨的书写价值,乃文化思维上的扩展所带来的书艺笔墨上的舒展,它不仅仅是书法技巧、技能的运用,而且是对文字内涵、思想灵感的一种再现,体现了书者的艺术情怀。先繁荣,后清理;再繁荣,再清理,周而复始,循序渐进。汉字艺术这种笔法形异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笔法形异的合理空间

书法写的是形,读的是音,传的是义。在文字的演绎过程中,历代书家早已突破“积其点画,乃成其字”的桎梏,同一个字的笔法往往可以有不同的字形,甚至对合体字中的偏旁或部件予以改变和替换,此乃字形空间结构的合理“调度”。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9

隶辨《郙阁颂》中的“然”(图9),把“犬”写成了“K”形,虽是书法变体过程中的一种突破,但与现今所见之“然”有霄壤之别,后人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正如贺友龄著《汉字与文化》所写:“古人造字构形的几微奥妙,心思之纤维缜密,往往如此。所以,如果简单地说古汉字‘字无定格’,实在是没有揭示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当然,文字并非一人所专造,尤非一人所专用,一个字形一经造出,一经使用开来,由于约定俗成的效力,它便逐渐成为一种符号。大家来书写它时,便不可能人人都像造字者当初那样来讲究思辨,那样严格遵守字形的应有写法。所以,在古汉字中,我们间或也可以看到一些实际上是违背了思辨原则的异体字。”

凡在文字空间内合理且经典的笔法形异,会被后人所喜爱、所传承,凡不被社会大众所认可、所接受而只有少数人青睐的,逐渐淘汰只是时间问题。任思源主编的《中国书法一本通》说:“美国学者、作家房龙说,最难写清楚的事物是音乐,他是说音乐没有行迹。而中国书法开启的则是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世界。中国书法遵循艺术规律,有严谨的法度,同时又具有无限自由创造的空间,既追求形体的美感,又保持其‘以形见义’的特点,难怪中外艺术史家称中国书法是艺术的极致。”这是对中国汉字笔墨艺术书写价值的完美诠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第一》云:“中国自有文字以来,皆以形为主,即假借行草,亦形也,惟谐声略有声耳,故中国所重在形。……盖中国用目,外国贵耳。然声则地球皆同,义则风俗各异,致远之道,以声为便,然合音为字,其音不备,牵强为多,不如中国文字之美备矣。”康有为道出了汉字书写笔法“所重在形”之真谛。

作为具有划时代隶辨的今文字书体(隶书、楷书等),必然会对古文字书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在笔法空间内有所改变,有所突破。异体字其实和隶书一样,一般是由底层较低文化的劳动者为使用方便所写的一种“减笔字”。在当今农贸交易市场中,各种农产品摊位说明标签依旧是“减笔字”大行其道,有些字甚至带有随心所欲的“急就字”,这是由于书写者较低文化水平或口语文字难于表达,且摊主也懒于去查阅相关词典所为,基本上是用谐音字替代本字。而购买农产品的顾客基本又都知道“错别字”所指物品的含义,其字义依旧未发生变化,这就是笔法形异空间合理的书写价值。

二、笔法形异的文化现象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然”字笔法,除有“书”(书为记载)的意识外,又有“写”(写为描摹)的成分。历代书家敢于打破文字书写的空间,从书法视觉的直观上,由字外向字里寻求笔法之形异,是一种笔墨书技的文化现象。

细细揣摩王羲之《兰亭序》“然”字笔法得知,“书圣”在书写“夕”的运笔过程中,笔锋轻松跃起至右上方,带出巧如牵丝的一细横画,随即再重笔一钩后又迅速提笔而上,再向下划出一“丿”,随即加上重重的“丶”,一个带“火”的鲜活“然”字呈现在了阅者眼前。马国权在《书法源流绝句》描述王羲之诗曰:“‘换骨钟张艺自宽,家鸡野鹜枉讥弹;跃龙卧虎兰亭笔,书圣千秋祀不刊。’梁武帝评云:‘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所书《兰亭序》,乘兴而书,遒媚劲健,凡重字皆别构,为古今书法绝品。”

这种以“火”替“犬”的书写文化现象,便成了千年流传的约定俗成。而这种约定俗成的书写艺术,对于推动汉字文化的壮大发展,对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贡献,起到了推动作用。贺友龄著《汉字与文化》说:“约定,便是得到民意的公认;俗成,便是有了历史的根据。我们要明白六书,才能解释分析文字;也才能先认识了文字,先获得了文字的历史根据,才能正确运用六书。决不可单凭一点六书的理论,留着一个个的文字,便凭个人主观随意解释,这便堕入‘望文生训’的魔障。”

早期异体文字的普遍使用,在于最原始图像母胎文字依赖过程中的渐变,是对带有图腾实体物象文字的一种书写创新,属于书体笔法形异创作中的合理空间。5000年来汉字的书写,或多或少透析出表意的深层含义,它蕴含着社会生活的认知信息和想象空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意愿:对原始图腾文字的直观视觉和对原始记事文字的字形满足。当人类尚处于高级动物的萌芽阶段,书体乃“字为心画”直至“以画代字”。它可以让后人了解到远古时期的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可以感知远古人类的风俗习惯和情感生活,这是文字本身所包含的书写价值,也是书家表述心灵的笔墨文化。金银珍、罗小华主编的《艺术概论》曰:“艺术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艺术就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精神生存比物质生产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尤其是艺术生产比起其他精神生产来,更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物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中。从本质上来讲,艺术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超越自己。”历代书家所书不同时期的文字构形,均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和社会风貌,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对文字书写笔法形异的审美价值功不可没。

三、笔法形异的深邃智慧

古人采用“立象以尽意”来体现笔墨形异的合理存在,说明历代先贤在制字构形中因义赋形,而字义的巧用,无疑是带有文人书法的艺术展现的。然环境基因的制约和语言上的约定俗成,被后人用剥笋的方式层层打开,高雅的艺术美学和深邃的智慧内涵,让后人寻觅到古代书法大家笔法运行的来龙去脉。隋智永《真草〈千字文〉》“莽”(图10),其规整的笔画把“犬”写成了“大”。历代先贤这种“一字多形”,为后人临摹习书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经典字例。它如同“望远镜”,远眺上千年的书法时光隧道,一览无余;又似“显微镜”,将历代书法大家的碑帖墨迹,尽收眼底。这种以其固有的心理定势和惯性思维,以及精准无误的字义诉求,使书写笔墨充满了灵性和深邃智慧。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10

历朝历代对于文字演变都谨小慎微,趋于保守。对于民间草民所书写的创新书法字体更是难予认可,不予接纳。马王堆帛书中的“然”(图11),过分强调书写者主体,是对文字书写的一种自由主张。从书写者笔法形异的文化心理讲,其创造性思维想象所体现的直观表象,似乎不被后人所认可,但它确实反映了书者随性创作中的艺术追求。这种带有强烈个性审美特征的率性笔墨,是书家感性冲动不受书写客观规律约束的快感流泻,也是书家满足自我虚幻想象的一种表现。

历代书家笔下“然”字笔法形异解析

图11

余以为,王羲之等历代书坛大家这种勇于丢掉患得患失的习字桎梏,敢于大胆采用创新形异字体进行书写,在于有眼中之竹的艺术体验和胸中之竹的艺术构思,他们对书坛的贡献有三:

首先,书写创新形异字体且流传至今仍被使用,说明其书写笔法遵循了字义内涵;

其次,经典规范的笔法舒适感和视觉唯美感,成为后人临习摹字的范本;

其三,历代书家运笔的简洁性和字体的多样性,为后人提供了一字多体的书写选择。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人浮想联翩。确实,历代书家笔法异形的文化之根,在于对“源头”的探寻和那永不枯竭的“活水来”。历代书家笔法形异所烙印的经典书写,成为了当今“文字博物馆”不尽的“书写源头”和“历史档案”。后人虽难以分辨出谁是创造某字体的始作俑者,但这并不阻碍后人对先贤的继承并传承。值得庆幸的是,作为来自或官方、或民间的历代书家所书笔墨,为子孙后代留下了诸多丰富多彩的“笔法形异”经典书艺,汇集了一幅幅历代书家经典书史,堪称功德无量,并载入了书法史册。

(文/顾建明 编辑/李金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