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照地名故事|涛雒

 海曲上人 2019-07-22

日照地名故事|涛雒

滨海历史文化名镇涛雒,始建于汉代,曾名北店,后称涛洛,清代改作涛雒。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建制设盐官,是海曲县的盐产重地。宋金时期设涛雒镇,对外通航。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涛雒进士丁泰奏请议准扩大海运规模,涛雒口商人云集,货航萃焉。从此,涛雒逐步发展成为日照南部的商业重镇,民国初期达到鼎盛,有大小商号近百家,货、渔船近百艘,并设有“东海关”“厘金局”等官署,成为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涛雒之始,与盐有关。

清时日照人丁恺的《西海徵》载:涛雒之名,不知始于何时,然自汉时已有盐官。

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亦载:涛雒,在山东日照东南四十里……汉时有盐官。

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擢用大盐铁商东郭咸阳和孔仅为大农丞,总领盐铁事务,在全国设盐官35处,山东就有海曲等11处,涛雒即为海曲盐产重地。元设涛雒场司令,明、清设涛雒场盐课大使,民国初改称知事。

盐,有监盐和末盐之分。监盐,是由海水晒制而成,而末盐是煎制得盐,即“煮海为盐”,就是把海水倒入锅类容器中,用柴草在下面烧,水蒸发后得盐,亦称熬盐、煎盐、煮盐。清代前,涛雒场产末盐,清初逐渐由熬改晒,但到清中期仍是煎晒兼用,“晴则听民滩晒,雨则以锅煎济之”。道光年间,涛雒场的盐才完全由滩池晒制而成。

古时,熬盐之地为灶地,熬盐户称灶户,熬盐者称灶丁,负责管理的称灶长。从涛雒北部沿海村的村名中,亦可得知涛雒与熬制盐业的关系。如东、西灶子村,其中有“灶”字,即可一目了然,另外还有尹家廒头等村的“廒”字,或因当时其紧邻屯积食盐的“仓厫”,或因曾立灶煮盐由“熬”字而来。

因其盐业,涛雒的发迹,也经历了一个从“盐”至“运”进而到“商”的过程。

盐业,在中国自古就控制在官府手中。在明清时期,官府实行严格的“民制官督商运商销”制,“官盐”与“私盐”差价太大,贩私盐是暴利,当然也为官府所不容。

但因其暴利,才诱使当地灶户铤而走险贩私盐,并逐渐发家。日积月累下,腰缠万贯的盐商在涛雒街头来来往往,住店、雇工、吃喝,在潜移默化中,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涛雒的逐渐繁华。清康熙二十二年,海运渐开,从涛雒口到 子的“贾客(商人)云集、货船萃焉”,各路商贾纷纷到涛雒来立字号、开当铺,使涛雒逐渐发展成日照南部的商业重镇。

清乾隆五十年(1786),晋商开始把触角伸到涛雒,在涛雒街上开起了当铺生意。清道光十四年(1834),晋商张元资的当铺“德元”号开张。

清咸丰年间,涛雒人丁开轩立“广记”商号,收购土特产品运往上海,再运回大米、糖、茶和各种洋货进行贩卖,逐渐成为涛雒最大的商号兼地主。清咸丰六年开张的“裕源”商号,其主打产品京冬菜,畅销北京、上海及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光绪年间,又兴起“协记”“同生”“益昌”等商号。

民国初年,涛雒已发展到轮船行、银行、土特产业、百货和中、西医药业等店铺12家,其中以“恒记”为最大。民国九年,丁廉泉挑头合股60人、股金15000银元开办了日照第一家私营银行“汇昌银号”。民国二十年左右,涛雒商业达到鼎盛,名声之大,盖过县城,街上各种商行林立,挂牌匾的72家,行商摊贩300多户,小贩早晚叫卖不绝。

涛雒之兴盛,长达数百年,而其衰败,却仿佛在一瞬间。

究其原因,与其兴起依靠的“盐业”衰败密切相关,更因其依靠盐业而兴起商贸流通业受到外族入侵、政府腐败密不可分,在多灾多难、跌宕起伏的历史变革中,一人之力、一地之力,实难抗拒历史之洪流。

因其商贾云集,涛雒的许多特色美食,也就这样在口口相传中沉淀了下来。时至今日仍负盛名的,当属涛雒羊肉面和京冬菜了。

涛雒羊肉面馆,最著名的有高家和黄家。清朝末年,涛雒商贾云集,贸易繁荣,高、黄两家瞅准商机,开办起了饭馆,经过多年实践,创出了“羊肉面条”的名吃。当时凡前来涛雒的商客无不饱尝,总是赞不绝口。高家由高常祥带领三个儿子设立了“西记”,黄家则由黄永桢、黄老七兄弟俩经营,设立“同会馆”。两家各有千秋,彼此均生意兴隆,常盛不衰,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涛雒羊肉面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其中面皮薄如纸透明发亮,羊汤清澈透底,汤肉分明,清香扑鼻,深受顾客欢迎,俗话说:“吃了涛雒羊肉面,甭再围着天下转”。

京冬菜是日照著名特产,历史悠久,曾远销上海和东南亚等地。早在清光绪年间,涛雒“裕源”商号即开始生产,“裕源”商号的东家丁德臣从滕县请来一名叫单学雨的人为师,初期产之冬菜并不出名。到清宣统元年(1908年),收丁惟地、丁惟国兄弟二人为徒,丁家兄弟苦练切菜技术,练出了一手好刀法,切出菜既快又细、且匀,菜坯质量较此前大为提高。

此后,冬菜生产渐成规模,当时“裕源”商号为切晒大白菜雇佣30余人,忙季多到50多人,成品运上海销售五百坛左右。由于所产之冬菜条索细匀、色泽金黄、清香宜人、味美可口,形、色、味都别具一格,美名誉满上海,被称之为京冬菜。每年农历三、四月间,货到上海,各大商家争相抢购。

京冬菜的生产,从“裕源”号,逐渐扩及到涛雒的“同生”“夹仓的森泰”和日照城东关的“复立”“瑾德斋”等商号。

虽然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没落,但涛雒其底蕴丰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还是孕育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尤以丁氏家族为代表。

涛雒丁氏,为日照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丁氏家族自明朝初年迁至涛雒,到清代共出进士12人、举人16人,近代更有同盟会元老、国民党创始人之一的丁惟汾,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等知名人物。

丁惟汾,字鼎丞,1874年出生于涛雒镇丁家官庄。1893年入保定师范学堂。1904年,考取了留日官费生,进入明治大学法学系,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山东负责人。1911年,丁惟汾与徐镜心等组织成立了“山东全省各界联合总会”和“山东临时政府”。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也是涛雒丁氏家族杰出的代表。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在涛雒镇尚有丁肇中故居。

丁氏故居“五宅”,是丁肇中家族祖辈居住的一处大宅院,坐落在涛雒镇中心十字路口的东南侧,与“山房”等一起,曾经同是涛雒镇的著名建筑之一。

丁肇中祖居“五宅”,由“种德堂”“慎德堂”“观兰堂”“古梅轩”和“同生堂”五大庭院组成,是丁肇中家族祖辈居住的四合院,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房140间,它的建筑面积原为1818平方米,总占地约14000多平方米,是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建筑群落。

“五宅”是由丁肇中的曾祖父丁惟堦,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所建。该建筑采用院落式布局,按照南北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和庭院。院内设有大门、二门、三门、庭院,有正房、南房、西房、厨房、书房、管家房、工房、粮仓、农具间、牲口棚以及各种功能用房,并设有祠堂、东学堂、西学堂、花园、假山。

房屋均为瓦房,木架结构,硬山起脊,斗拱翘檐,砖铺地面,别具一格的设计,精巧的构造,从而成为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落。(林桂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