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之学问的先后次序问题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7-22

学问的次序

【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天天写字没有注意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汉字中其实就蕴藏着很多的智慧和道理,“弟子”,指学生、徒弟、年轻人,但是我们拆开看,“弟”是兄弟情义,“子”就是夫子亲情,合并起来,也清晰地表达了师生关系,古代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的。

这句话中“弟子”指的是年轻人,“入则孝,出则弟”——就是在家里要孝敬老人,出门在外要友爱兄弟。在做事要严谨恭敬,保持诚信。“泛爱众”——就是对社会要有“爱心”。

“而亲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外,多亲近那些贤德的人,别跟道德素质低劣的小人天天混在一起;第二个层面是能够做到忠孝、谨信、爱人,也就接近于“仁”的方向了。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能够把上边这些做好之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如果不能做到孝弟、谨信、爱人,那么连学习的资格都没有,这种人读书再多也跑“狗肚子”里了

正如《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评价智氏灭亡时候说“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按照俗话所说一个“连畜生都不如”的人,教给他那么多东西,不是让他害人吗?

【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即卜商,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重要的弟子之一,与子游俩人并列为“孔门十哲”言语科的高材生,但是孔子认为子夏在仁与礼的方面有所不及。

这段话是子夏对于上边孔子这段话的进一步解释。

“贤贤易色”,就是碰到贤德之人要端正颜色,即“见贤思齐”,多跟学问道德好的人学习,这也是前边孔子说的“亲仁”,多亲近贤德之人。

怎么算是“入则孝”呢?就是“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全力,哪怕要饭,要到个馒头也要先给父母吃,即使再富贵,孝敬父母的事情,端茶倒水、捏肩捶背这些活,尽量自己去做。“事君,能致其身”君臣之间的大义不可废弃,如果国家有难,需要献出自己生命的时候,不要犹豫,否则就不能算是“忠君”了,所以在后边子路和子贡质疑管仲的为人,子路说“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见《宪问篇.第十六》)”,子贡也说“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见《宪问篇.第十七》)”,认为管仲没能为公子纠而死,算是没有尽到忠君的本分。

还有一点就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朋友之间交往的时候,说出去的话,能够守信。子夏说,有这种道德品质的人,虽然他的文化水平不高,我也认为他很有学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