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年:贵州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创造四大经验

 一杯红酒 2019-07-23

  从2019年7月5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干部群众向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先后创造了包产到户的“顶云经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湄潭经验”,推广农村“三变”改革等创造性四大经验,“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贡献了贵州智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贵州省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开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崭新局面,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农业生产发生根本性变化。比较1949年,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由296.55万吨增加到的1059.7万吨,增长3.6倍;肉类总产量由6.2万吨增加到209.81万吨,增长33倍。农业增加值由5.17亿元增加到2276.74亿元,增长440倍。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粮经比由1978年的84.9:15.1调整为2018年的35:65。

  二是农业农村经济取得跨跃性发展。1949年,贵州省农业总产值为9.1亿元,2018年全省农林牧副渔增加值2276.74亿元,增长250倍。188万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深山区、石山区的农民群众,今年将全部搬入城镇,贫穷代际传递被阻断,“穷根”被彻底挖断,稳定脱贫迈出坚实步伐。

  三是农民生活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70年来,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34.99平方米,“叉叉房”、草房完全消失,百户拥有电冰箱86.42台、移动电话287.5部、摩托车54.2辆。同时,农村全面实施了九年制义务制教育免费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四是产业扶贫实现突破性进展。贵州省坚持以农村产业革命为抓手,尽锐出战坚决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有力有效助农增收脱贫。2018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6元,比194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3元增长201倍。全省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840余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茶叶、辣椒、火龙果、薏仁、刺梨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位。2018年,农村产业革命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调减玉米种植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6.7万亩,农村产业革命带动204 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01 万元,其中带动贫困户45.5 万户,户均增收8296 元。

  在贵州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贵州干部群众向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先后创造了包产到户的“顶云经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湄潭经验”,推广农村“三变”改革,“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贡献了贵州智慧。

  一是关岭县顶云“定产到组”破冰引领农村改革开先河。1978年初,贵州省关岭县顶云公社率先实行“定产到户,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成为全国实行农村改革最早的典型之一。1980年7月贵州省委毅然发布《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行“双包到户”的改革,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省委文件形成肯定和全面推行“双包到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活力。到1981年底,全省实行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队达到98.1%。1979年、1980年和1981年,贵州省连续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分别为增长15.4%、16.6%和27.3%,从1978年的109.3元增加到1981年的209.87元,用3年时间增加了100元。

  二是湄潭、毕节改革试验为全国农村改革做出重要贡献。1983年,贵州省委经过认真分析研判,顺应农民意愿,有序推进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明确10个县(市)作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抓住中共中央印发《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文件机遇,1987年7月和1988年6月,湄潭县和毕节地区分别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经过大胆实践,湄潭县“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改革试点,被纳入省人大颁布的法规,被中央以加以肯定并在全国推广。2000年,湄潭县实施的“均衡减负,户户减负”的改革经验,又被国家所采纳,在相关文件中明确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做到“村村减负、户户受益”。

  毕节市开展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为内容的农村改革试验,通过开发扶贫推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通过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人口控制推动人口素质提高与生产全面发展。“三大主题”集中统一于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闯出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提供样本,成为“贵州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试验田”。

  三是农村“三变”改革有力激发了新时代农村发展活力。2014年以来,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六盘水市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探索,通过集体资源调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双轮驱动”,有效活化了要素资源,实现“产业连体”“股权连心”。2016年,农村“三变”改革在全省迅速推广,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对推动脱贫攻坚、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7241个,其中贫困村3358个,分别占行政村和贫困村总数的43%、63.6%。参与经营主体12141个,整合各级财政资金66.83亿元投入试点村,实现农民变股东518.4万人,人均增收629.3元,其中贫困人口142.86万人、人均增收1038.4元。2017、2018、2019年,“三变”改革连续三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

  四是农村产业革命吹响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2018年,贵州掷地有声地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变革,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为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强大动力,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政治担当,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以革命的意志、精神和方式方法,推动贵州省打一场农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对实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全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热潮如火如荼,12位省领导分别领衔推动农业12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涌现了平坝区塘约村、盘州市舍烹村、西秀区大坝村等利益联结典型,茶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等12个重点优势产业成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各地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结构调整的力度、效果前所未有,农村发展方式正在从传统低效分散方式向现代高效集约方式转变,从单一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具有山地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

(责任编辑:DF3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