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大党|探索和发展“三农”事业新篇章

 昵称71627124 2021-07-14
编者按
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正式取消,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15年来,“三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年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0年6月10日,安徽省和县南义乡百余名农民手持农业税纳税通知书,在丰西村农业税征收点排队缴纳农村税费改革后的第一笔税款。当年,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以后都不用交公粮了!”2005年年底的一天,家住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某村的村民老李路过村头,听到村民们如是议论,一向不爱凑热闹的他忍不住驻足问道:“公粮都交了几十年了,现在说不交就不交了,真的假的?”“真的,以后都不用交了,出政策了。”

“那天他们拿出上面出的政策给我看,我认真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激动。”老李回忆道,以前每年夏天收完小麦,第一件事就是去乡里交公粮,大家都开着拖拉机去,粮所门口全是车,烈日下酷热难耐,有时候粮所上班时间交不了,还得在拖拉机上睡一晚上⋯⋯老李的经历可谓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

农业税,也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公粮”。中国作为历史上传统的农业国家,几千年来,农业一直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中国绵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宣告终结。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农村改革之路正在向更深、更广处延伸。

全面取消农业税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底子薄,基础弱,农业税成为国家财政支持工业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要缴纳的税费越来越多,负担越发沉重,农业税费改革势在必行。

在1998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农村税费改革被列为改革的重点内容。同年11月,国务院成立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由治乱减负适时地转向税费改革做准备。

进入新世纪后,税费改革开始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目标进行试点。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俗称“7号令”,确定在安徽以省为单位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1年,江苏省开展试点。2002年,进一步扩大到河北、内蒙古等20个省份。2003年,全国所有省区市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央财政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转移支付达到305亿元。

改革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质疑的声音。对此,中央审时度势,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摒除杂音,坚定推进改革。

200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暂停征收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宣布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率或免征农业税。”

取消农业特产税的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一年,粮食总产量也扭转了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达到4.69亿吨。从这一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国务院开始在全国降低农业税税率,还选择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全部免除农业税试点,同时鼓励沿海及其他有条件的省份先行改革。

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农业税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已不足1%。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原本计划5年完全取消农业税费的目标,在短短3年内就得以实现。

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统计显示,到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免税前的1999年同口径相比,全国农村税费改革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平均减负率达到80%,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扭转。

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看来,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业领域又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此外,农村改革从调整生产关系到改革上层建筑,使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利农”密码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布了23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着力推动农业农村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曲折艰辛,成就举世瞩目,极大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23个中央一号文件各有侧重,准确把握不同时期农民的需求并保护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

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5个一号文件,重点解决了农村体制上的阻碍,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大发展,进而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物质和思想动力。

1997年至2003年间,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速大幅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同时,2003年还出现了全国粮食产量罕见下滑的严峻局面。对此,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历史性地提出“两免三补贴”,即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给予农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至此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历史性地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首个以水利为主题的一号文件。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2013年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围绕农业现代化进行部署。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进行了战略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持续第十八年聚焦“三农”议题。

“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三农”发展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中国共产党为此下了大决心,作出了大决策,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来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设立了5年过渡期。

“前些年,我们公司招聘的员工基本都是贫困户,自他们脱贫以来,工作积极性更高了,我也感觉自己肩上的任务更重了,目前的主要目标就是带领他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土生土长的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张桥村村民张保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张保安从2005年开始尝试食用菌种植到现在的智能化种植,16年来坚持发展特色农业,旨在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如今,张保安的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各类鲜菇如黑皮鸡枞菌、灰树花、白玉菇、蟹味菇的年总产量也由原来的1000吨提升到5000吨,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

致富不忘乡亲。2019年7月,张保安多次和县乡各级政府协商,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在老家张桥村建成了65座高标准智能大棚种植黑皮鸡枞菌,采用“公司+农民小老板(合作社成员)+农户”的运作方式,推出基地加农户风险共担模式。公司免费提供标准化联栋智能食用菌大棚、免费提供菌包、提供技术指导、负责产品回收与销售,农户只负责生产管理过程,按销售额公司与农户五五分成,保证了双方既得利益,经济效益显著。

“黑皮鸡枞菌生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工作强度较低,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闲散人员、老弱人员就业。现在我们已经为300名农民工创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张保安说。

在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中,越来越多像张保安这样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充满了干劲。

图片来源:

责编:张利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