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星撞地球:东方文明务实,西方文明务虚的深层次差异(上)

 老王abcd 2019-07-23

(一)

火星撞地球:东方文明务实,西方文明务虚的深层次差异(上)

当代著名哲学家王东岳先生说:“哲学乃科学之父——科学无论看起来显得怎样的俊朗洒脱,它都不外是那更具沧桑感的丑陋老叟的轻薄之子”。

而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钢》的开篇序言便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而冯友兰先生则认为,哲学乃是以人生观为第一要务。

罗素先生认为:“人类迄今经历了神学,哲学,科学三大思想阶段,哲学因而成为神学与科学之间的逻辑中介过渡载体”。

这些哲学研究者各有其独到的解释或定义,然而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哲学向来是极难得到一个公允的评价与定量的解释。

翻开相关词典,如是说:哲学(philosophy)的词义源自希腊文phileo(爱)与sophia(智慧)的词源合成,哲学史家一般认为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了这一概念,后来西学东渐,有一个日本人,叫做西周的,根据中国古文献的“哲,智也”,而将其译为哲学。

火星撞地球:东方文明务实,西方文明务虚的深层次差异(上)

在中国,哲学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产生于亚里斯多德的《后物理学》这本著作,而选自《易经·系辞》的'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所谓的形而上学,指的是纯粹的思辨,脱离日常世俗的观念活动。

所以,莱布尼茨致力于建立一种纯粹抽象的哲学符号系统,数学有数学的公式定理符号,电脑也有电脑的编码程序符号,而日常语言是无法阐述具有抽象性与思辨性的哲学语言,于是也必须相应具备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客观规律是可以说的,但说出来不是日常的语言,而是要用另外一套纯粹思辨的逻辑符号系统去表达,于是老子把万物之母'字之曰道,强谓之名曰大'。

在老子时代之前,中国人停留在巫学时代的信仰体系当中,最高的本体是'上帝',而老子最伟大的地方便是否定神学的人格神与主宰者的天帝观念,把“道”作为一个纯粹理性思辨的本体概念,设置于'帝'或者'天'的宗教信仰观念之上,直接打出无神论旗号,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神学到哲学的过渡,开创了中国理性思考的先声,开创了中国哲学之一脉理路。

(二)

了解了哲学的意蕴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东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在。

哲学这个概念虽然来源于西方,但是绝大多数西方人却对哲学思辨敬而远之的,只有那些脱离了形而下的直观世界与表象世界,潜心务虚的人才能称得上懂点哲学。

所以,哲学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就好像一个朋友所说的,学了哲学回家,思考先有鸡或先有蛋,结果被家里人当做傻子一样对待,这不外乎是学哲学的悲剧,因为哲学太深奥,太莫测,有人望而却步,有人却糟蹋卖弄,我觉得这两者都不对,我们首先要站在严格意义上的客观的角度来思考哲学的发生以及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我认为人人都在潜意识当中都有一套哲理,但是问题在于能否将这套哲理挖掘出来,为我所用呢?

其实,哲学距离精神的应用层面非常之虚无缥缈,因此在精神底层奠定了一个深厚而坚实的基础,就好像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它们相距得越远,基础科学就越显得没有用处,尽管越没有用处的基础科学,最终对应用科学具有越大的奠基作用与指导力度。

火星撞地球:东方文明务实,西方文明务虚的深层次差异(上)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创了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物理新时代,但起初连他本人也不相信,这套理论可以作为量子力学与核物理应用的基础,他甚至公然反对量子力学,而且直到英国科学家爱丁顿首次为时空引力场弯曲作出观察证明之后,爱丁顿仍说全世界真正能理解爱因斯坦的仅有两个半人,而他自己只是算其中的半个人。

不仅如此,相对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做出任何有用的名堂,除了距离我们上万公里的高空飞速旋转的卫星上的GPS与相对论有关,其他的用处一概没有。

相反,倘若一个作为基础理论的学说立刻能派上用场,这表明建立在它上面的应用系统一定粗糙肤浅,宛如未经夯实的地基上盖楼,那楼房盖到哪一层可能会突然坍塌下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哲学——基础理论系统(用处少,但奠基性高,指导力度大)。

科学——实用理论系统(用处多,但无奠基性,影响力度大)。

关于哲学为什么引导力度高,科学为什么影响力度大,这之间有什么必然的甚或者偶然的联系吗?

火星撞地球:东方文明务实,西方文明务虚的深层次差异(上)

我们将运用类比法来说明东西方的思想史的某种不同,从而找到一个实在问题的切入点,才能平分秋色,而各有千秋。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理性化的哲思在世界各地分头萌动,被西方现代一个哲学史家称为'轴心时代',这仿佛有某种自然演化规律在起作用,但是一开始,东西方文化各自的起点与深度就大相径庭了,从而导致不同的文明类型,最终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分化内能与发展前景。

古希腊先哲们都是一些衣食无忧的贵族子弟,苏格拉底干脆说'贵族出哲学',这是非常有深刻内涵的,因为古希腊地理环境多山地荒漠,发展不了农业文明,而偏向于发展工商业文明,由此,一部分人去海外经商,赚回一大笔钱,高枕无忧,便安享丰收的果实,于是开始空下时间来进行哲学思考。

苏格拉底又说:'古往今来一切哲思应起于对万物的惊异',如何起于惊异呢?

火星撞地球:东方文明务实,西方文明务虚的深层次差异(上)

在前神学或者神学时代,世界上的一切答案都被神灵或者上帝解释得清清楚楚,已不用我们劳苦伤心的去追问与探寻,但当对众神的信仰发生危机之后,我们便只能'反求诸己'了。

所以,我们工作回家,躺在藤椅上,仰望星空,于是天文学出现了,我们像赫拉克利特呆在一个幽美的山谷中,看着谷口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会不会产生对万物无时不在流变的看法呢?于是赫拉克利特悲伤的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不同的河流'。

所有的这些惊奇之后的追问与探寻,也便形成了哲思。

作为中国哲学的第一源头,六经之首的《周易》就对古人为何产生哲思做了非常精辟的解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古人从远处看到许多的流变的事物,从近处发觉到内心的存在,这是相当伟大的哲思的觉醒,是人类理智心识的一大进步,我们人类不仅意识到外在的客观事物,同时看到了主观自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