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孙利天 反思与奠基 昨天 作 为 作为思想的形而上学 孙利天 | 文 思 想 形 而 摘 要:思想是人类的能力和本性,思想的本性是永恒的否定和超越,思想的本性即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世界即是思想中的世界,时代就是思想中的时代。反思思想内容的基本逻辑规定,就是揭示存在和世界的本质。逻辑学即形而上学,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秘密,思想形而上学的界限是以思想的形式把握世界的界限。表象、情感、意志和实践态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亦有自身的真理和价值。所以,当代哲学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或后形而上学思想,根本问题在于寻求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或使思想得以可能的“存在”、“无”或“他者”。 关键词:思想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黑格尔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大陆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在对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中使用一个古老却有新意的主题词,即“思”或“思想”。海德格尔的著名论文《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哈贝马斯的集其哲学思想之大成的代表性著作《后形而上学思想》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对思想否定性的情有独钟,乃至德里达在《书写与差异》的中译本序中对西方哲学和东方思想的区分,都使哲学或形而上学与思或思想的对峙鲜明地凸现出来。甚至可以说诉诸于一种非逻辑、非规定性的思想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是当代欧陆哲学的一个普遍性的倾向。思想与形而上学的对峙或思想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和超越,预设了哲学终结或取消形而上学的时代判断,或者说它显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偏好哲学终结形而上学灭亡的结论很难说是客观必然有效的论断。人们说,哲学总是埋葬它的掘墓人,自相缠绕地思考形而上学与思想的关系,可能会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形而上学的永恒意义,而不只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形而上学的“语义学潜能”;也可能会有助于澄清形而上学的迷误,发现形而上学的真实界限;更重要的是非形而上学思想、后形而上学思想如何可能?这将从根本上决定当代哲学的取向。 一、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秘密 有几千年历史的哲学究竟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或必然产生形而上学的知识形态?形而上学是否是由于人类理性的迷误而制造的虚幻的知识“怪影”,因而随着人类理性的成熟而必须予以消除?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从英美分析哲学到欧陆当代哲学,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种种不同的答案。本文认为,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者和终结者的黑格尔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值得重提,它也许会给予我们抗拒而不是屈从于今天哲学潮流的勇气和信心。 黑格尔以“伟大的历史感”总结了西方哲学的历史,即哲学范畴提出和演进的历史。他把历史上升为逻辑,以逻辑学的知识形态概括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可以说逻辑学是浓缩的哲学史。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是纯粹思维或纯粹思想自我否定和自我生成的历史,哲学就是思想以思想为对象的自我反思或思想的自我认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所说的绝对方法、绝对认识、绝对知识和绝对精神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是思想以自己为对象从而消除外部对象性的含义。 按照通常的看法,思想总是对什么的思想,是对事物、存在和世界的认识和思想。具体说,思想总是对我们经验中呈现的事物和对象的某种规定,而这些规定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总是要符合经验对象或用经验来验证。但在黑格尔看来,这是对思想的外在性理解,是人们习惯的表象思维、形式推理的思维。哲学作为一种思辨的思维恰恰要破除这些常识性的看法。因为当人们用思想而不是用表象、意志等去把握对象时,就要沉入对象自己运动的节奏中要按照事物自身的同一性、单纯性等规定去理解事物,这种彻底的客观主义的思维使思维成为存在,同时也就使存在成为思想。黑格尔论证说,“一个实际存在物的持续存在,或者说,实际存在物的实体,乃是一种自身同一性,因为如果它与自身不同一,它就会陷于瓦解。不过自身同一就是纯粹的抽象,而纯粹的抽象就是思维。当我说质的时候,我是在说单纯的规定性,一个实际存在所以与另一个不同或它所以成为一个实际存在,就在于有质。实际存在为它自己存在着换句话说,它存在着乃是由于它跟它自身有这种单纯性。但是,这样一来,实际存在从本质上说就是思想了。”[1]黑格尔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命题受到唯物主义的批判,说“实体即主体”,实体、主体就是精神,这似乎是极端唯心主义的独断。但从上述黑格尔的论证中,我们仍可以理解其中的逻辑和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黑格尔所说的思辨的思维、哲学的认识把握世界的特点。对哲学思维方式说,我们所能思维的存在只能是思想中的存在,是为思想所规定的存在,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对思想来说就是非存在,或者说就是无。存在就是为思想的把握和规定的存在,存在就是思想。所以,黑格尔把古希腊哲学的存在论,亦即关于存在和存在本质的学说思想化逻辑化了。表达世界本质和存在规定的哲学范畴,原来就是哲学这种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所固有的纯粹思想,因而它也是哲学视界中的世界自身的纯粹本质。用黑格尔自己的说法是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汇合了同一了。思想成了形而上学的真正秘密。 黑格尔哲学对世界的精神化和思想化依据于他对哲学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方式特点的规定。黑格尔写道,“哲学的要求可以是这样的: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作为想象,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以目的为对象,但就精神相反于或仅是相异于它的这些特定存在形式和它的各个对象而言,复要求它的最高的内在性思维的满足,而以思维为它的对象。这样,精神在最深的意义下,便可说回到它的自己本身了。”[2]黑格尔所说的感觉、观、现象、意志和思维,就其现实性说都是人的意识形式,人所意识到的世界只能是为人的意识所表象的世界,或者说是意识界中的世界。就此而言,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与贝克莱以来的近代唯心主义并无本质区别。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在于把意识表象世界的能动性说成是世界本身作为精神实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思维作为精神的内在本质进而作为世界的本质,从而成就了一种思想形而上学或逻辑学的形而上学。 黑格尔认为他的绝对唯心主义哲学是西方两千年哲学逻辑进展的必然结果,是潜伏的精神实现自身的内在渴望获得的满足,因而可以说是思想形而上学的完成。黑格尔的这些看法并非是无根据的自负和骄狂。他对哲学史的辨证运动的总结,别是对思维把握世界的优先性和必然性的论证,对哲学的后来人来说永远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黑格尔思想形而上学的力量在于:人们和人类不能停止思想,思想是永远不满足的渴望和冲动。思想是规定性和否定性的统一,当人们把事物纳入思想之中,事物就获得了思想的规定存在就成为思想;但思想按事物的本性在运动,思想总是不断超出、否定已有的规定,以至终于达到思想知道自己的对象就是思想的绝对知识,达到了精神的自我认识。从而可以在半透明的纯粹思维的整体性中安顿自己。 黑格尔的思想形而上学以人类认识史“总计、总和、结论(列宁语)的形式,揭示出使一切日常意识和科学认识得以可能的纯粹思想的基本结构,或者说是使常识概念框架、科学概念框架得以可能的哲学概念框架,所以,黑格尔宣称“一切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或许人们可以指责黑格尔逻辑的范畴进展有诸多牵强之处,或许科学家会说自己并未知道纯粹思维的什么范畴却同样在自己的领域中成为能手,或许人们难以接受事物存在的本质是精神和思想这种与常识悖谬的说法。但从康德到黑格尔,对思维能动性规律的探索却可以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只要人类一天不停止思想,那么人类就一天不能停止对思想的思想亦即不能停止对使思想可能的思想的内在本质和结构的自觉反思。 一切经验常识、科学认识的哲学理论,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自觉地反思思维自身的活动规律,永远是哲学最重要的主题,甚至可以说是它的特有主题和任务。黑格尔思辨哲学或思想形而上学的历史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不脱离思想内容、内在于思想内容的思辨的逻辑或辩证逻辑,从而界定了区别于形式逻辑、经验心理学、康德的先验逻辑等研究思维规律的哲学方法。我们甚至可以推想,即便现代基因技术破解了人类思维的全部秘密,哲学对思维的反思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基因研究的概念、方法、技术的有效性仍然依赖于渗透其中的表现思维能动作用的哲学范畴。黑格尔坚持在思想内容自己运动中获得它的普遍形式的意识,即达到“具体普遍性”的真理认识。黑格尔强调纯粹观念的诸范畴,不是表达思维规律主观形式的原理,也不是经验对象中抽象出的共同点,即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思维和存在共同的内在生命和灵魂,是包含了经验对象的一切差异性、多样性的普遍性。因而要理解黑格尔逻辑学诸范畴及其必然进展,就要像列宁所说用全部人类文明成果教养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把握包含了无限丰富性的“具体普遍性”,才能达到黑格尔所说的哲学的“理性真理”。在我看来,这种需要用漫长的个体教养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达到的“理性真理”,其实就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辩证法实际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理想。 用思维而不是功利的态度和意志去把握世界,事物世界和存在就成为思想中的存在。在思想内容历史运动中去反思思想的内在本质和结构既能获得不脱离思想内容的思维规律的逻辑学,同时也就获得了关于存在本质的形而上学。在黑格尔看来,逻辑学或思想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隐匿的渴望,也是它的最终完成。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真正秘密。 二、思想形而上学的界限 怀特、艾耶尔等人都说20世纪哲学是从叛离黑格尔开始的。谁也不能否认,拒斥形而上学是20世纪哲学的主流。哲学家们从心理、语言、逻辑、社会存在、权力关系、生活世界等一切可以想到的维度,又形而上学进行嘲讽澄清、颠倒和拆解。形而上学几乎成了狂妄、罪恶、神经错乱的同义语。作为集形而上学之大成者的黑格尔,自然成为当代哲学批判和攻击的主要目标。但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博大精深,辩证法对僵死知性的消解及其内在的否定性原则,以及它对哲学史的充分理解和吸收,几乎已经包容了对它进行批判的所有可能性。以至当代哲学的许多批判都是盲人瞎马,步入歧途。 首先,从形而上学产生的心理根源说。赖欣巴哈在《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中,对传统哲学产生的心理原因做出了全面的分析。他所说的人类认识安全的需要,科学概括的成功诱发的过度概括性,为人类道德行为提供确定性的需要等,确实都是形而上学的根源。对此,康德黑格尔等古典哲学家也同样十分清楚。康德所说的人的形而上学本性导致的理性的僭妄,黑格尔所说理性的“魔力”导致的思想内在的否定性,都充分认识到形而上学的人性根源。但黑格尔明确表示,哲学不是满足人的偶然的主观需要,必须把哲学的“爱智”之名变为知识和智慧本身。无论怎样,黑格尔绝不是心理主义者。在哲学史上可能很少有人比他更强调思想的客观性必然性亦即逻辑性了。 其次,从20世纪哲学最富有成果的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说,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仍然是最有挑战性的学说。黑格尔严格坚持一种思想的内在主义,客观思想的自己运动是真正的主体。而表达思想的语言、符号只有成为概念、获得内在的精神生命,才成为思想的有机成分,否则就只是僵死的“名称”。黑格尔也敏锐地注意到日常语言固有的辩证性质,认为德语中同一个词具有相反的意义这对思辨的思维来说是一件“快事”。黑格尔与现代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的对立集中于一点,就是是否存在一种思辨的语言和逻辑。黑格尔并不否定日常经验和科学经验的有效性,但从哲学或思辨的思维把握世界的方式去看待它们,常识与经验科学就只是经验现象学,是意识向绝对知识发展的“意识形态”。 如果要把这些表象思维、形式的推理思维认作是科学的思维、哲学的思维,这就是某种独断的或智性的形而上学,是纯粹思想必然要否定和扬弃的知性环节。20世纪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大都是以经验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典范的科学主义批判。而黑格尔哲学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要消解经验科学的知性思维或形式的推理。黑格尔认为脱离思想内容而又外在应用于思维内容的形式的推理,避免不了主观的任意的使用,不是把握客观思想内容本身。只有思辨的思维这种高级的思维方式才能达到理性的真理”。如果我们承认日常意识经验科学的思维同作为思维,必得有思维之为思维的一般规律和原理,那么反思纯粹思维的哲学必得有异于经验科学的语言和逻辑,这就不是什么神秘和怪诞的想法了。思想形而上学的语言和逻辑也许有存在的理由。 最后,我们再简略地思考一下对形而上学的社会意义的批判。黑格尔并不否定自己哲学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他认为哲学家不应抱怨人们对他的哲学的政治意义的考察。在20世纪的时代文化氛围中,人们指责黑格尔哲学的该死的”绝对(姆斯语),泛逻辑主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乃至他的思辨话语的梦呓般的混乱,等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更是发现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主义是一种学科帝国主义,它强化了现代性的同一性对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统治,形而上学是一套权威话语系统,它有助于霸权主义专制主义乃至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形而上学的建构理性是个人自由的大敌,它导向“奴役之路”,等等。时代精神的变化确实可以改变一种哲学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借助于民族、宗教道德和革命的激情,也可以使一种理性的哲学为某种狂热的意识形态提供合法性论证。但黑格尔的思想形而上学本身却不必然成为意识形态的专制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肯定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的政治意义,作为法国革命在德国的思想表现,它虽然也可能沾染上某种“多数的暴政”的精神气息,但从根本上说,自由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政治主题。马克思的洞察力可能是最为深邃和准确的:黑格尔哲学只是“无人身的理性”自由,也可以说是抽象的人类主体的自由。而问题在于每个个人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3]。这已经说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真谛。 哲学或者说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想形而上学,就其直接性说只不过是哲学家个人思想的表达,它绝不是神谕或绝对的真理,因而当然有其合理性的界限。但又必须承认,哲学作为人类共享的精神成果,它又有超越哲学家的自身逻辑和问题结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必有黑格尔所说哲学或思想自己运动的客观意义,由此它获得了某种永恒的意义的价值。按照这样的理解审视和评价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黑格尔哲学在任何时代可能都不会成为无生命、无精神的“死狗”,它将永远对我们这些以哲学谋生的人做出诘难反讽甚至是轻蔑的一笑。但人类的思想和对思想的反思永远是开放的,正如黑格尔承认的思想本质即是否定性的生成。发现和超越黑格尔哲学乃至形而上学的界限,也许并不必然是哲学的终结。 职业化的黑格尔哲学专家会发现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疏漏,从而对思想形而上学做出内在的超越。比如,黑格尔对康德先验逻辑的主观意义形式主义的批评是否公允、准确;对耶可比和谢林的“理智直观”的批评,是否割裂了直觉与逻辑的必然关联,从而使纯粹思维失去了内在明证性的基础。学者们更多的指责是,黑格尔过于偏好思想的整齐和单纯,他的正题、反题、合题的否定之否定有公式主义之嫌。逻辑学范畴的必然进展固然可以诉诸认识史的检验,但历史与逻辑仍是差异中的同一,逻辑的必然性无法用历史的客观性担保,那么,它只是黑格尔自己思想的必然性或他自己相信的必然性?作为黑格尔哲学的外行,我曾提出一个朴素的判断,“辩证法是关于绝对的相对真理”。即便我们承认思辨形而上学要把握的是纯粹思维的绝对真理,而任何哲学家关于绝对的反思成果仍是相对的,甚至是可错的。因此,思辨形而上学永远是未完成的事业。 从外在的文化学的观点理解哲学(这也是现代哲学的主流看法),哲学就是劳动分工中的一种工作,是与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形式并列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意识形态。按照取消哲学的观点,哲学则是冒充科学的伪科学,是语言的误用,是在说那些不能说而只能保持沉默的问题,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等。如果参照前文所引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对精神的不同意识形式的看法,那么传统形而上学或思想形而上学的根本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感觉、直观、想像、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不仅对象不同,而且都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都是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都是一种世界观。黑格尔思想形而上学的秘密在于它坚持思想的优先性,坚持思想作为精神内在本质的哲学偏好,从而把一切意识形式都还原为思想,或者说是思想化逻辑化。尽管黑格尔以“具体的普遍性”、“差异中的同一性”力求保持人类意识的全部丰富性、多样性,但终究在《逻辑学》中把世界变成了逻辑的枯骨。如此说来,思想把握世界的方式不管多么力求全面,它仍是对意识和世界的抽象、减损和剥夺。因而,它不能代替其他的意识形式和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思想形而上学的界限就是哲学把握世界方式的界限,就是哲学的界限。 三、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 按照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的考证,逻各斯的希腊文含义是“采集”、“聚集”的意思。海德格尔力求从一种“生动在场”的印象,寻找原始的逻各斯作为“到场”给存在的光亮,以获得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非规定、非宰制性的“思”。德里达则干脆认为,逻各斯作为“聚集”就是把事物聚拢起来,给予意义的统一性。逻各斯开始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因此,必须拆解西方语言固有的形而上学。无论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怎样规定传统形而上学的性质,如说它是实体本体论,是控制论的思维方式,是“工程师精神”或者说它是无意义的胡说,大都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弊端是企图用最抽象的思想规定限制存在控制存在乃至改变存在。以至海德格尔认为,最激烈地反对形而上学的尼采仍未脱离主体形而上学,他把思维对存在的规定变成了价值规定,把存在价值化了。所以,当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集中于破解形而上学的思想规定。 伽达默尔认为,德国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已经开始了对实体本体论僵死思维规定的消解。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也充分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否定性原则。康德、黑格尔都曾批判17、18世纪的“理智形而上学”,即把某种抽象的思想规定实体化、本体化为世界的本质或起源。康德认为没有直观的理性概念是思想的僭妄,黑格尔认为任何单独的抽象判断都不能把握思想和存在的真理。区别于经验科学有限思维方式的哲学,只能在思想自己运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把握全体的真理。黑格尔哲学实际已经提出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即自我否定、自我生成的客观性思想;提出了一种区别于形式的推理的思辨的逻辑。但在现代哲学家看来,他仍然驯服于传统哲学的本体说。黑格尔虽然把每一思想环节都看做是自我否定的消失的过程,但却把思想的整体看做是“半透明”的绝对的肯定性。恩格斯所说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显示出思想的内在冲突,即思想内在的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冲突。无论是把思想的主要机能理解为概念、判断或推理,思想总是对什么的思想,即使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的哲学反思,也要对对象给予明确的规定。否则,思想就没有了确定性,从而使思想瓦解、消散。但任何思想规定都是有限的规定。思想必然要否定既有的规定,而表现为自由开放的、批判的、解放的精神维度。黑格尔解决思想内在矛盾的方法是:以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和全体的自由性建立了概念自己运动的思辨逻辑。这种思想内容自己运动的逻辑,虽然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内容与形式、规定性与否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但同时也产生了经验上的不确定性和形而上学的绝对性这些新的矛盾。 立足于逻辑与经验的分析哲学,以形而上学命题既不是逻辑命题,也不是可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经验命题为由,断定它为无意义的假命题。这实际仍然隐含着逻辑主义、经验主义的形而上学立场。欧洲大陆的后形而上学思想则从思想形而上学的绝对性、规定性拒斥形而上学,从而提出了一种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非规定性、宰制性的“思”或“思想”的可能性。 后期海德格尔对哲学终结之后的“思”做了很多探索,从揭示西方形而上学的逻辑学机制,到批判主体形而上学;从艺术作品的起源和本质的沉思到对荷尔德林的诗的解读;从追问技术,到对技术运作、民主运作的现代性的批判;从不厌其烦的词源学追寻,到对“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根本疑问的反复思考,海德格尔的许多思考因为旨在破解思想的规定性而难以明确的规定。但有些思考可能与黑格尔相去不远,以至伽达默尔认为海德格尔仍在黑格尔身边流连[4]。比如,海德格尔破除主体形而上学,强调思对存在的倾听和归属。而黑格尔同样强调彻底的客观性思想,实体即是主体,思想是存在作为精神的自我意识。海德格尔要破解主体给予存在的思想规定。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要破解僵死的知性思维规定。二者的原则差别也许是黑格尔仍给予对象以自身的规定、思辨的规定。海德格尔要置换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所以,如果不考虑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等折中的不彻底的思考,后形而上学思想的根本问题是非规定性的思如何可能”?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和《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中,似乎特别关注对“无的思。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也是“纯存在”即“无”。但黑格尔仅是在无规定性的意义上理解无。海德格尔则认为“为什么无反倒不在”这个形而上学之谜,更加突现出“无”的本体论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虽然也呼吁“面向事情本身”,虽然断定实体即主体,但本质上仍是主体是实体,仍是把主体的“理性之光”作为事情的“根据”,仍是主体形而上学。真正需要思的事情则是,使理性之光得以进入游戏运作的“敞开之境”,即“澄明”或“疏明”。直观的思考是:如果事物、事情或存在是毫无缝隙的、自身闭锁的绝对的充实,那么无论是知性的理性,还是思辨的理性都无法进入和照亮,任何思想的规定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敞开之境”是先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更为原始和本真的事情,是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 “敞开之境”或“疏明”,是在者的在,也是非存在者即无的在。非存在或无并不是思想的规定,即无规定性或等于小于零的量性规定。而是存在自身的空隙、疏明。它使在者或事情本身到场和运作,显现和“澄明”。或者说非存在、无的在,才有“敞开之境”。“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因为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就是一种表象、计算、控制的思维方式。哲学在经验科学中和现代技术中完成了对表象的存在领域的划分和控制,自然、精神和社会的一切“在者”都已纳入到精确的计算和控制之中。哲学终结了,但无虽被遗忘却仍存在。在完全绝望之际,在某种心花怒放之际,在某种荒芜之际,“无为什么反倒不在”这个问题浮现出来了。“犹如一声浑沉的钟声,悠然入耳,发出缓缓的回音。[5] 从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到海德格尔所说的对“敞开之境”的思。一种区别于知性思维的思想,一种区别于艺术的、宗教的、科学的和实践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仍在顽强地表现出来。从宽容的多元文化观点说,哲学作为一种别样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本身就是需要精心看护的一种文化资源。取消形而上学似乎倒是有些形而上学的霸气。从多种思维方式相互矫正和制衡的意义说,思想形而上学和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是抗拒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意义、经济学帝国主义这种最猖獗的形而上学的力量。哲学或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也许可以有更多的希冀和期待。如反对理性建构的哈耶克也意识到的,从较长的历史尺度看思想和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用“观念战胜观念”,是一种重大的事情。[]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则干脆认为,哲学或思想是决定民族历史命运的根本大事。海德格尔耐心地等待着人类从技术“座架”中的人与自然相互催逼挣脱出来。到那时人们可以思入“敞开之境”,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从而也使自己的历史此在更为坚实和苍劲。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6-37.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4]伽达默尔黑格尔与海德格尔[J].哲学译丛,1991,(5). [5]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 [6]冯克利.用观念战胜观念[J]读书,2003,(2). 文章来源:《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6期 微信编辑:高天驹 Rea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