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扇子及扇面书法

 青木森森 2019-07-23

臧新义/文

扇子,历史悠久,内涵丰厚。

据晋人崔豹《古今注》记载,“雉尾扇起于殷”。即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更是一种仪仗饰物。笔者小时候常随祖父看豫剧,若有天子出朝,端坐御座,身后必有两个宫人高举长扇交叉而立。即为如此。

古代文士佳人,大都喜欢扇子。文人如唐伯虎、文征明,于扇上题字赋诗,酬答友人,可谓风雅至极。佳人则喜欢宫扇、纨扇、罗扇(统称团扇),既为装饰,又“半掩面”,平添女子娴雅文静之仪态。

漫谈扇子及扇面书法

臧新义扇面书法 节临晋王羲之《兰亭序》

或曰,日本自隋唐引入团扇后,发明了折扇,在宋代经由高丽又传回我国。传为中唐周昉绘《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卷,以及晚唐《唐人宫乐图》等,一众侍女皆是团扇轻摇。从这些唐人仕女图画卷中,或可印证唐代尚无折扇。

由此可见,现代京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造型多用折扇而不是团扇,或因折扇收放自如,舞台效果好,恰可配合美人醉酒的翩翩风姿。

漫谈扇子及扇面书法

臧新义扇面书法 行草唐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文化银河中,有关扇子的逸闻趣事,灿若繁星。

四大名著,《西游记》里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屈能伸,功能更是灭火神器;《水浒传》“及时雨”宋江的弟弟叫“铁扇子”宋清;《红楼梦》“晴雯撕扇”片段,既刻画出了晴雯的纯真直率,又衬托出宝玉对“女儿”的“痴”,真是一段美丽的画卷。而贾雨村设计陷害石呆子,把其二十把存世孤品古扇献给贾赦一事,几乎可以看作是查抄贾府的草蛇灰线;《三国演义》里诸葛孔明羽扇一摇,计上心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东坡居士也在其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吟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只不过他说的是周公瑾罢了。

清文学家孔尚任《桃花扇》中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之物。后来李香君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一柄桃花扇。——扇子被赋予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的特殊寓意!

漫谈扇子及扇面书法

臧新义扇面书法 行草晋陶渊明《饮酒诗》

首开先河在扇子上作画的,或在东汉末年。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曹操请主簿杨修为他画扇而有了“误点成蝇”掌故。

“羲之书扇”更是脍炙人口。《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此段佳话:“王羲之在蕺山时,一老媪持六角竹扇以卖,羲之书五字于扇上。媪初有愠色,羲之曰:‘但亏右军书,求百钱’。人竞买之。” 老媪的竹扇因题有王羲之的书法而被抢购——谁不想有这么一把扇子呢?!

漫谈扇子及扇面书法

臧新义扇面书法 楷书唐杜工部《登高》诗句

到了南宋,书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明清文人墨客诗书画于扇更是一种时尚,如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的行草扇面、清人邓石如徐三庚的篆书扇面,俞樾老人的隶书扇等。

漫谈扇子及扇面书法

臧新义扇面书法 隶书唐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

于扇面上做书,如做格律诗,无疑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扇面不仅形制固定,且尺幅小。折扇更是上宽下窄,呈半圆状,容易造成形象的倾斜和总体画面的不平衡。因此书扇,行笔之前,须揣摩构思,下笔落墨,明快流畅,“略无凝滞”。尤其是行草,需如云之出山,无心往来。飘飘自在,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差之毫厘,则可失之千里矣。

扇面书法,总体宜雅。

篆隶楷,突出古雅,强金石之味;行草书,则应文雅,展书卷之气。

扇面整体,亦要得水墨之韵味,讲究技法之精妙以及章法之生动自然,使之畅达不轻浮,质朴不笨拙,昂扬不张扬,耐人寻味。

漫谈扇子及扇面书法

臧新义扇面书法 行草唐王维诗《酬张少府》

对于扇面书法而言,画面的疏密有致,艺术内涵的丰富多彩,是极为重要的。方寸之间,尽显书者高妙的书法水平。扇面比起卷轴、尺幅更加灵动自然;扇形的折扇,形状由下而上,自然发散开去,一点而成一面,仿佛预示着前景广阔,路越走约宽,寓意美好。书之,生动而别致,令人爱不释手。因之,数百年来,骚风墨雨,才子佳人,随手一扇,风情万般。

风雅如斯,夫复何求?

跋:本小文原为戊戌腊月所作。今逢酷暑, 闷热难耐,不禁就想起“轻罗小扇” “清风徐来”,于是重编之。若诸君于“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之际,轻摇罗扇,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得丝丝之清凉。则如古人云,岂不快哉?

漫谈扇子及扇面书法

臧新义

臧新义,字涵之,号雨园、抱玉室、深柳堂主人。中文学士、法律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东城书协理事、刘艺书法艺术研究会执行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