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针灸治疗呃逆、膈肌痉挛

 负鹏载舟 2019-07-25

中医针灸治疗呃逆、膈肌痉挛

呃逆,古称“”,又称“哕逆”。是因气逆动膈,致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膈肌痉挛。除单纯性膈肌痉挛外,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胃或食道术后等亦可引起膈肌痉挛。
  本病病位在膈,基本病机为气逆动膈。凡上 、中、下三焦诸脏腑气机上逆或冲气上逆均可动膈而致呃逆。如上焦肺气或虚或郁,失于肃降;中焦胃气失于和降,或胃肠腑气不通,浊气上逆;下焦肝气郁结,怒则气上;肾不纳气,虚则厥逆等均可动膈。临床以胃气上逆动膈最为常见。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舒和突然吸入冷空气而引发。
【临床表现】
  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不能自控为主症。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情绪不安等。偶然发作者多可短时间内不治自愈;也有持续数日甚至数月、数年不停者。
  1.胃寒积滞   呃逆常因感寒或饮冷而发作,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则重,得热则减,苔薄白,脉迟缓。
  2.胃火上逆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尿赤便秘,苔黄燥,脉滑数。
    3.肝郁气滞   呃逆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呃声连连,胸胁胀满,苔薄白,脉弦。
 4.脾胃阳虚   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脘腹不适,喜暖喜按,身倦食少,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细弱。
 5.胃阴不足   呃声低微,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法
  治则:胃寒积滞、脾胃阳虚者温中散寒、通降腑气,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肝郁气滞、胃火上逆者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只针不灸,泻法;胃阴不足者养阴清热、降逆止呃,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膈俞 内关 中脘 天突 膻中   足三里


 方义:本病病位在膈,故不论何种呃逆,均可用膈俞利膈止呃;内关穴通阴维脉,且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可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为降逆要穴;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不论胃腑寒热虚实所致胃气上逆动膈者用之均宜;天突位于咽喉,可利咽止呃;膻中穴位近膈,又为气会穴,功擅理气降逆,使气调则呃止。
 加减:胃寒积滞、胃火上逆、胃阴不足者加胃俞和胃止呃;脾胃阳虚者加脾俞、胃俞温补脾胃;肝郁气滞者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
 操作:诸穴常规针刺;膈俞、期门等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胃寒积滞、脾胃阳虚者,诸穴可用艾条灸或隔姜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亦可用温针灸,并可加拔火罐。
  2.其他疗法
  ⑴   指针:翳风、攒竹、鱼腰、天突。任取一穴,用拇指或中指重力按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按揉l~3分钟,同时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常能立即止呃。
  ⑵   耳针:取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毫针强刺激;也可耳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⑶   穴位贴敷:麝香粉O.5g,放入神阙穴内,伤湿止痛膏固定,适用于实证呃逆,尤其以肝郁气滞者取效更捷;吴茱萸10g,研细末,用醋调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定,可引气火下行。适用于各种呃逆,对肝、肾气逆引起的呃逆尤为适宜。
【验案举例】
  李某,女,18岁。呃逆反复发作1年。1年前正值月经期间被人踢伤右肋,从而发生呃逆。呃逆时周身抖动,手足随之而动,状如舞蹈。平时三五日动辄发作1次,发则终日不休。月经期间发作更甚。面色赤,舌质干,脉沉数,右寸尤为明显。针刺膻中、巨阙、内关、太冲,泻法,数分钟后呃逆即止。半年以后,因经期生气而有小发作,仍取上四穴,应针而愈(刘冠军.现代针灸医案选.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47)

【文献摘录】
  1 .《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2.《针灸资生经》:哕……灸中脘、关元百壮;未止,肾俞百壮。
  3.《针灸正宗》:呃逆……针天突以降逆,针中脘以和胃。
【按语】
  1.针灸治疗呃逆有显著疗效,往往能针到呃止,手到病除。
  2.呃逆停止后,应积极查明并治疗引起呃逆的原发病。
  3.年老体弱和慢性久病患者出现呃逆,往往是胃气衰败、病情加重之象,针灸疗效欠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