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参加的科举考试又有哪些特点?

 思明居士 2019-07-25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选举性制度之一。科举制的诞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世族垄断上层社会的现象,寒门士子因此有了进入官场光宗耀祖的机会。从隋朝诞生其,科举到唐朝逐渐兴起,成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学校。

唐代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参加的科举考试又有哪些特点?

学校

唐代的学校,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有公立私立之分。按唐律,“不得辄使许百姓任立私学”,一切教育机构都是由国家所操办,这是封建社会控制思想的惯用伎俩。从地理位置来看,唐代之学校大概可分为两种:分别为州、县之学校与国子监。我们主要讲讲后面这种。

国子监是国都的学校。内置祭酒一名,官秩从三品,是为国子监之首领,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司业二名,官秩从四品。祭酒与司业“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所以这三人实为国子监的最高层人物。国子监内所学并非千篇一律,其中分为六学,按《唐六典》所载:一曰国子,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筭(算)学。

唐代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参加的科举考试又有哪些特点?

六学之中,前三种学习九经与《论语》、《孝经》。九经又分为大经、中经、小经:大经为《礼记》、《左传》,中经为《诗》、《周礼》、《仪礼》,小经为《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九经可以选择性的学习,但《论语》与《孝经》必须全通。后三种则各有规定,书学所习为《石经》、《说文》、《字林》;算学所习有《孙子》、《五曹》等十二本书。六学所习科目的时间各有规定,大致一到三年不等。

对于学生们的身份贵贱,六学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前三门中,只有四门学是允许庶人直接入读的,有八百人的名额,其余的则必须为官宦子弟才能进入;后三门倒是没什么贫贱之分,都可以就读。那么,是不是庶人永远无法就读于国子学与太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四门的学生们在毕业后可以升入太学,太学生也可以在毕业后升入国学。所以,限定入学的身份,只是为官僚贵族们的子弟提供一条不同于庶人的捷径罢了,这种捷径视其父辈祖辈的官秩而定。六学的学制规定,律学最多学习六年,其余五学则是九年。超过年限,就毕不了业。

唐代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参加的科举考试又有哪些特点?

学生们不可能一年不间断的学习,毕竟他们也需要休息,所以国子监里每十日可有一天“旬假”,每年的五月、九月也各有十五天假。可不要以为放假是件很开心的事情,询假过后,也就是下一旬的第一天,各学学生会被检测作业,有部分不合法度的人可能会被开除。唐代的国子监风靡海外,据记载,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04年),“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增学生满三千二百六十员......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馀人。

唐代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参加的科举考试又有哪些特点?

州、县之学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学校更像是一些优秀士人们的踏脚石,因为每年的十一月,各州县长官都会把毕业了的优秀学员送往尚书省参加考试,合格者便能留在国子监学习。除了学校以外,唐代还有学馆,分别是门下省的弘文馆与东宫的崇文馆。当然,这两个学馆主要面向皇室与高级官员之子弟,不是一般人待的地方。

科举

前文说了学校,现在便来谈谈科举。科举分为两类:贡举与制举。先说贡举,贡举有很多科目,比如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算等等。在这些科目中,最受士子们青睐的,当属明经与进士了。明经以上文所说的九经为主,考的有明五经(大经皆通,余经各一)、明三经(大中小经各一)、明二经(大小经各一或中经二)等等。有学者统计,明经的录取率大概为百分之十到二十,这是进士录取率的两倍!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明经进士语》

这两句诗的作者虽然我们不知其身份,但这依旧很好反映了唐代科举的面貌。三十岁中明经算是老,五十岁中进士却还算少,老少颠倒的现象足以让人瞠目结舌。而进士所考的时务策更适合于官员的素质要求,所以进士科逐渐演变成为进入宦途的主要途径,唐代士子们将中进士叫做“登龙门”,此足见进士一科在士子心中的地位。

唐代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参加的科举考试又有哪些特点?

进士考的有时务策、帖经与诗赋。时务策,乃是指考试者对当今社会现象的看法与处理方法,这是最实用的一科了。时务策在前期实行时尚能选拔人才,但在后来,某些主考官因为对某些权势人物的恐惧,便压下了带有攻击性的敏感试卷,以至最后“被选者二十有三人,所言皆冗龊常务,类得优调”。帖经则要求读书人对经典史籍进行死记硬背;诗赋不必解释,考察士子们的才华罢了。

唐代前期的进士,多出自国子监。“开元已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到后来,国子监的影响力减少,自武则天之后,国子监祭酒多由一些驸马、王侯担任,这些人并没有“儒雅之实”,所以生徒们也“不复以经学为意”,科举便慢慢重视乡贡了。什么是乡贡?什么是生徒?《新唐书》记载:“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在学校学馆里面学习后参加科举考试的叫生徒;由州县所推荐而来的叫乡贡。

唐代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参加的科举考试又有哪些特点?

考生们在经历贡举考试后,往往还要经历由吏部主持的关试或制举。关试是对士子的再次考核,制举则由皇帝出题测试士子,比如说直言极谏文史兼优科、材堪经邦贤良方正科等等之类。总结而言,制举是由皇帝出手,亲自对贡举所选的士子考核优劣。制举并不是常常举行,通常是皇帝为了“非常之才”而置。

在科举考试中,难免会出现主考官因私干扰公正或士子作弊的现象,故唐王朝出台了很多针对考试公平的政策。比如“怀牒自列于州、县”,牒指记载参加考试的人的身份,上面写有姓甚名谁,籍贯如何等等。在唐代有某些人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比如商人。有些主持考试的官吏则会通过这个方法诬赖某些士子的身份,使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样一来,有些士子便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拳脚,国家也因此损失了部分人才。所以朝廷实行怀牒自举,让士子们直接绕过主持的官吏,用牒来证实自己的身份。

唐代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读书人参加的科举考试又有哪些特点?

唐律疏义

除了怀牒自举,还有“糊名易书”。糊名,指将考生的名字遮住;易书,指叫人将考生的卷子誊抄一份后再交给检查卷子的人。这样,考官便无法从卷子的名字、自己来得知考生的信息从而徇私舞弊。这些都是很好的防止考试作弊的方法。

结语:

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总结以往经验,诞生的一种非常适合当时社会的选举制度。我们总结其优点大概有四:其一,由国家出面网罗真正的人才,一改以往“惟能知其阀阅,非复辩其贤愚”的现象;其二,寒门士子有了进阶高层的机会,打破了阶级垄断;其三,更便利的统治人民思想,读书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些士子为了进入统治阶级一层,便会学习国家的确定的思想;其四,维护社会稳定,人们埋头于经史典籍中的道德大义,一心想进入统治阶级,不会再生出对统治阶级不利的想法。


参考文献:

《通典·选举三》

《唐六典·国子监》

《新唐书·选举志》

《旧唐书·儒学传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