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周齐平阳之战全过程:高延宗实现人生价值,后主高纬无力回天

 思明居士 2019-07-25

公元575年8月,北周武帝宇文邕正式出兵东征北齐,到了公元577年2月,北周正式灭掉了北齐。继前秦灭前燕之后,西北地区再一次征服了河北地区。

今天,我们主要讲讲北周灭亡北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战。

576年11月,北周武帝宇文邕攻克了并州的平阳城,与北齐后主高纬展开对峙,但当宇文邕看到北齐军队大举集结的时候,立刻决定回师长安暂避锋芒。宇文邕撤军之后,高纬立刻围攻平阳城。

十一月,己卯,齐主至平阳。周主以齐兵新集,声势甚盛,且欲西还以避其锋。——《资治通鉴》·陈纪六

12月,宇文邕发现前线形势不利,于是决定再次亲赴前线。

此时,北齐也已将大军集结完毕,双方的军事主力展开决战,战斗的结果是北齐大败,丧失了翻盘的可能性。

详解周齐平阳之战全过程:高延宗实现人生价值,后主高纬无力回天

这场战役就是大名鼎鼎的“平阳之战”,在整个战争过程中,高纬的表现谈不上多高明,但也不算太差劲。北齐虽然败了,但皇帝高纬亲临前线时,逼得北周武帝宇文邕撤军暂避锋芒,说明北齐势头还是很强劲的。

北齐军队在反攻的时候,也曾把北周的军队打得陷入绝境。当宇文邕带着大军再次返回前线的时候,平阳守将梁士彦哭着对宇文邕说:“臣差点就见不到陛下了”。

梁士彦见周主,持周主须而泣曰:“臣几不见陛下!”周主亦为之流涕。——《资治通鉴》·陈纪六

解救了梁士彦之后,宇文邕发现将士们非常疲惫,一度产生了撤军的念头,但梁士彦极力劝阻。最累的梁士彦都没反对,宇文邕也不好强令撤军,于是留梁士彦守晋州,自己继续进军。

周主以将士疲倦,欲引还。士彦叩马谏曰:“今齐师遁散,众心皆动。因其惧而攻之,其势必举。”周主从之,执其手曰:“余得晋州,为平齐之基,若不固守,则大事不成。朕无前忧,唯虑后变,汝善为我守之!”遂帅诸将追齐师。——《资治通鉴》·陈纪六

但跟随宇文邕的将领们一再请求回长安,因为大军过于疲劳。宇文邕好说歹说都没用,最后他被逼急了,直接对将领们说:“要回去你们自己回去,我独自领军前行。”话说到这个份上,将领们才不再说话。

诸将固请西还,周主曰:“纵敌患生。卿等若疑,朕将独往。”诸将乃不敢言。——《资治通鉴》·陈纪六

一桩桩一件件来分析,应该说北周灭北齐的过程并不轻松,如果我们只是客观分析这些基本事实,就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北齐后主高纬亲临前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原因很简单,没有主心骨的军队是不可能如此顽强的。主心骨是谁?除了高纬还能有谁呢?

但当史书被史官加入一些戏剧性的内容之后,北齐后主高纬的相关记载就没法入眼了。因为根据史书来看,高纬横看竖看都像个白痴。大家说起北齐的灭亡,都说是因为高纬在前线瞎折腾。

比如说,北齐大军差点攻破平阳城,活捉梁士彦。但高纬想让宠妃冯小怜亲眼看着军队入城,所以就命令军队暂停攻击,可等到冯小怜出来之后,攻城的良机早已错失,大家对于冯小怜恨入骨髓,冯小怜还一脸扫兴的样子,显得格外讨厌。

齐人作地道攻平阳,城陷十余步,将士乘势欲入。齐主敕且止,召冯淑妃观之。淑妃妆点,不时至。周人以木拒塞之,城遂不下。——《资治通鉴》·陈纪六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大概只有十岁左右。可对于十岁的我而言,史书的这段记载也毫无可信度。

首先,高纬不是弱智;其次,就算高纬是弱智,他身边的重臣也不是弱智;再次,就算高纬和他身边的重臣都是弱智,前线指挥官也不是弱智。

当时的北周军队已经攻入了北齐境内,高纬哪来的这份闲情逸致?难道大家真以为,高纬跑到前线,只是为了近距离观摩战争大片?

可在我接触了互联网之后,发现很多人还不如十岁的我。他们借着这种假得不能再假的故事,直接把北齐后主高纬骂了个狗血喷头。似乎只要他们随便一个人穿越回去,都不会犯这种错误。

普通人都不会犯的错误,难道高纬就会犯?如此唐突古人,不过是为了获得一些廉价的优越感而已。

再后来,当北周和北齐展开决战的时候,北周的军队只是稍微后撤做战略调整,冯小怜就惊慌失色地说:“我们完蛋啦!”高纬一听就差点吓尿了,不管周围的重臣如何劝说,自己就是一意孤行要逃走,而且据说打算逃往突厥。

兵才合,齐主与冯淑妃并骑观战。东偏小却,淑妃怖曰:“军败矣!”齐主欲留安德王延宗、广宁王孝珩守晋阳,自向北朔州。若晋阳不守,则奔突厥,群臣皆以为不可,帝不从。——《资治通鉴》·陈纪六

在第一个故事中,高纬和冯小怜面对战争场景时,居然还有心思打情骂俏秀恩爱,好一副傻大胆的样子。

在第二个故事中,高纬和冯小怜面对战争场景时,就像两个得了失心疯的智障,完全不顾自己还控制着河北全境的客观事实,居然想立刻逃往国外。

大家对比一下,难道不觉得离谱吗?

无奈地是:很多人就是喜欢看这种故事,并喜欢一再对这种假得不能再假的故事评头论足,大有“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派头。

北齐的灭亡,后主高纬的确要承担主要责任。但是在具体的战争过程中,他失分并不多。高纬之所以没能在战争中力挽狂澜,主要是因为他在政治中失分太多。就算高纬能在战争中获得某一阶段的胜利,依然也是无法拯救北齐的。

详解周齐平阳之战全过程:高延宗实现人生价值,后主高纬无力回天

北齐的灭亡,早在高纬重用宫廷势力,并擅杀朝廷重臣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宫廷政治的结果,就是把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排挤出决策中心。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北齐的统治基础变得极其狭窄。

对于一个统治基础广阔的国家而言,它的命运绝不会由一场战争的得失来决定。

比如说:1937年正式抗战之后,国府从南京退到武汉,再从武汉退到重庆,吃了不计其数的败仗,大半个中国都被敌寇占据。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局势之下,大多数人想的依然是积极抵抗,就算重庆丢了,大家就算撤到东南亚也要继续为国奋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统战工作已经完成,统治基础极为广阔,谁敢轻言投降,谁就可以滚蛋了!

只有那些统治基础极其薄弱的国家,才会因为一场败仗而土崩瓦解。

原因很简单:这个国家早就岌岌可危了,风一吹就有倒塌的危险。这场败仗并不是使它倒塌的主因,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北齐的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被宫廷势力排挤出决策中心,他们对国家和皇帝必然怀有极深的恨意,当北周入侵时,他们自然愿意积极与北周合作。

北周东征所面对的北齐,只是一个内部被撕裂的北齐。但就算如此,北周也打得极为艰难。如果北齐内部能够众志成城,北周拿什么来征服北齐呢?

西北地区的确很强大,但河北地区也不是吃素的;河北地区想收拾西北地区不容易,西北地区要灭掉河北地区也得看天意。

详解周齐平阳之战全过程:高延宗实现人生价值,后主高纬无力回天

客观地还原“平阳之战”,其前后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公元577年11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亲率大军攻占平阳城,北齐后主高纬亲率大军赶赴平阳城。宇文邕为暂避北齐大军的锋芒,就留梁士彦坚守平阳城,自己率军返回长安。

但因为前线一再告急,而且北齐大军对着平阳这座孤城久攻不克,锐气已失,所以宇文邕再次率军返回前线。

公元577年12月,当宇文邕率军返回前线后,北周和北齐在平阳城附近展开决战,北齐军队大败,周军也疲惫异常。在这种背景下,高纬决定让高延宗率军坚守晋阳,自己率军返回邺城。

高纬的选择错了吗?并没有。想当初,宇文邕也是留梁士彦坚守平阳城,自己率军返回长安。高纬的这种选择,其实也是暂避北周大军的锋芒。再在北周的行进途中安插几颗钉子,致使北周大军无法长驱直入。

当高纬率军返回邺城之后,宇文邕也有了撤军的念头,而大部分将领也在劝宇文邕撤军。他们的想法其实很好理解:平阳城外这场大战,北周虽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这是名副其实的惨胜。如果继续深入敌境,谁敢保证不会发生意外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北周还是北齐,他们在战略制订方面都没有什么重大失误。梁士彦建议宇文邕进军,只是希望宇文邕能够赌一把。要说梁士彦断定此行必能灭掉北齐,那也太高看梁士彦了,他是将军,不是神棍。

详解周齐平阳之战全过程:高延宗实现人生价值,后主高纬无力回天

北齐之所以会在北周的追击中崩溃,完全是因为其内部矛盾爆发,使得北齐根本无法有效地执行既定战略。

12月13日,高纬离开并州;12月14日,镇守晋阳的高延宗居然称帝了。从客观地角度来看,皇帝前脚刚走,宗室立刻选择了造反,这叫什么事?

并州将帅请于安德王延宗曰:“王不为天子,诸人实不能为王出死力。”延宗不得已,戊午,即皇帝位。——《资治通鉴》·陈纪六

史书说:高延宗是被迫称帝。但在我看来,高延宗本人应该也有着极其强烈的称帝意愿。双方之所以能一拍即合,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高澄一系想夺回曾属于自己的皇位,高澄的六个儿子已经死了三个,高延宗正是幸存者之一。

二、晋阳前线的各级官员和将士,对于北齐后主高纬没什么归属感。失败了丧命,胜利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高纬只知道重用宫廷势力。当高纬在前线督战的时候,大家不敢有什么想法,可现在高纬已经回邺城了。

在这种“郎有情妾有意”的环境中,高延宗很快就选择了称帝,而晋阳的各级官员和将士则给予了支持。

高延宗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呢?很难说。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高延宗称帝等于给了北齐一个新希望,后主高纬不尊重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但高延宗一定会尊重他们。大家如果愿意抛弃高纬,纷纷选择高延宗,北齐就有希望渡过难关。

从悲观的角度来看,高延宗称帝意味着北齐正式分裂,因为后主高纬绝不会心甘情愿地让位于高延宗。当高纬得知高延宗称帝的消息之后,立刻发表了一番讲话:“我宁愿把并州让给北周,也不会留给高延宗这个反贼!”

齐主闻之,谓近臣曰:“我宁使周得并州,不欲安德得之。”左右曰:“理然。”——《资治通鉴》·陈纪六

皇帝还在位,高延宗就自立为帝。只要不带感情色彩,我们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结论:高纬只是做出了正常反应。

事实上,“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种想法绝非慈禧太后的专利,任何一位统治者,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几乎都会有这种想法:我宁愿把好处白送给敌人,也不留给你这个叛徒!

再者,北周即使攻入并州,他也只是一个侵略者,高纬还有机会收复失地。而高延宗则是极具影响力的宗室,如果他在并州击败北周,那高纬不要说收不回并州,就连河北都有可能保不住。高延宗完全可以挟大胜之机,传檄定河北,毕竟对高纬不满的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实在是太多了。

高延宗的选择是一场冒险的赌博,他做出这种选择的筹码也在于两点:

一、高延宗自认军事能力超强,梁士彦可以独力守平阳,自己也可以独力守晋阳;

二、北周的军队已经极度疲乏,自己又获得了晋阳各级官员和将士的支持,胜算颇大。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12月14日高延宗称帝,12月17日高延宗被俘虏,只守了三天晋阳,只当了三天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天大概是高延宗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在这三天时间里,他一度打得北周武帝宇文邕仓皇逃窜,险些死在战场上。经过这场溃败,又累又饿的宇文邕甚至想直接回长安,不打了,太遭罪了!众将领也在旁边呼应,不打了,太遭罪了!

周主左右略尽,自拔无路。承御上士张寿牵马首,贺拔伏恩以鞭拂其后,崎岖得出。齐人奋击,几中之。城东道阨曲,伏恩及降者皮子信导之,仅得免,时已四更。延宗谓周主为乱兵所杀,使于积尸中求长鬣者,不得。周主出城,饥甚,欲遁去,诸将亦多劝之还。——《资治通鉴》·陈纪六

详解周齐平阳之战全过程:高延宗实现人生价值,后主高纬无力回天

但北周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进军,高延宗退场之后,高纬的故事也快讲完了。

当北齐后主高纬回到邺城之后,他的保姆陆令萱自杀,陆令萱的儿子穆提婆投降北周,这是高纬统治崩溃的开始。

穆提婆西奔周军,陆令萱自杀,家属皆诛没。——《资治通鉴》·陈纪六

在北周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北齐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影响力开始增强,北齐宫廷势力的重要人物陆续退场。

而北周招降纳叛的工作进展得也很顺利:被俘的高延宗和投降的穆提婆都受到了优待。北周皇军高喊着“降者不杀”的口号,对北齐进行着最后的摧残。

周主以提婆为柱国、宜州刺史。——《资治通鉴》·陈纪六

周主曰:“两国天子,非有怨恶,直为百姓来耳。终不相害,勿怖也。”使复衣帽而礼之,唐邕等皆降于周。——《资治通鉴》·陈纪六

在北齐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后主高纬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北齐进入了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阶段。

齐主引尚书令高元海等议,依天统故事,禅位皇太子。——《资治通鉴》·陈纪六

但此时团结为时已晚,北周大军攻克晋阳之后,休息了十二天,于12月29日向着邺城进发。

578年正月18日,北周大军包围邺城,19日击败北齐军队,20日进入邺城,北齐灭亡。

十月,被北周册封为宜州刺史的穆提婆造反,有人趁势诬陷高纬也参与其中,北齐皇族因此被集体屠杀,只有寥寥数人因病幸免于难,迁徙至蜀中居住。

周人诬温公高纬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并其宗族皆赐死。众人多自陈无之,高延宗独攘袂泣而不言,以椒塞口而死。唯纬弟仁英以清狂,仁雅以瘖疾得免,徙于蜀。其余亲属,不杀者散配西土,皆死于边裔。——《资治通鉴》·陈纪六

自公元550年5月高洋建立北齐,至公元578年2月邺城失守,不过二十八年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