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阳篇小结

 臭心结 2019-07-26

        把病分成两大类,在中医辨证上主要是阴阳。

       病的发生,(包括脉法也是这样的:不太过便不及,全是的,证候也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讲的阴阳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上下就是矛盾,上是积极的方面:前后也是一样的: 美、恶,美就是积极的。把积极的方面都叫作阳,把消极的方面都叫作阴,这是古人的阴阳,就是给矛盾的两方面起的。

       在证候上什么叫积极呢?就是兴奋的、发扬的、热的,这都是。抑制的、沉衰的、消极的方面都是阴证,我们在临床上也确实能体会。所以病的发作只是两个方面,如测血压,不是高就是低了,不高不低,血压就没病呀。所以人有了病,生理机能要改变,首先改变的就是代谢机能,这个改变呀,亢进的方面发生阳性证,如痛、呼喊叫呀,脉又大、又快、又浮、又实,都属于太过的情形,这叫作阳。有的病发作呈消沉的样子,如昏睡不醒、身凉、脉又沉又微又细又涩,这都是属于不及的方面,这叫作阴。阴阳哪儿来的?还是生理机能的关系,主要是代谢机能,有病就使机能改变,改变就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太过,一个是不及。太过,古人叫作阳;不及,古人叫作阴。疾病的万变,只能是这么两类,不是阳就是阴,不阳不阴就没病。古人就这么个看法,这是很简单的事。

        病的反应,古人看证候反应,在哪儿反应啊?离不开人身上。反映到表,表就是体表之表,就是咱们说的躯壳,身痛、脑袋痛、关节痛等,都在体表,这古人叫作表,就是反映到表上的阳证,我们就管它叫作表阳证,就是这个书上的太阳病。

         那么这种阳性反映到里,(叫作里阳证,就是这个书上的阳明病)。“里”很好体会,“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从这句话你就知道,“里”指着消化道里面,那么这叫作里证。

         也不是在体表,也不在消化道里,就是半表半里证。 在哪儿呢?就是胸腹道腔间。一切脏器都是属于半表半里的范围。

         这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三阳证。什么叫阳证?证的反映,得有个着落、有个处所。就是表、里、半表半里。古人通过临床、经过很长时间看出来,脑子就有这么个结论:疾病就这么两个方面——阴和阳。 三阳证,(加上后面)我们讲三阴,就是三阳三阴证。

      古人限制于科学水平,当然那时候就有经络学说,(有人)说这个就是六经(经络)的问题,所以搞出个六经来。本来太阳就是表阳证,阳明就是里阳证,少阳就是半表半里的阳证,可是古人都给起个名,叫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那么我们现在要问了,为什么病只反应这么三个方面?还有别的方面吗?这个值得研究,咱们今天就借这点时间讨论这些问题。

        古人也看出来了。 人体遭受外邪的侵蚀,就要抵抗,就是书里写的“正邪交争”,我认为这个是中医的大发现。也就是说人有了疾病了,不是疾病自己在往前进展的,这是人机能与之斗争造成的证候反应。古人是这么看的,这个很有道理,于我们治疗也很有必要知道。这《内经.评热病论》上有这么一段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意思是:出汗是谷气,谷气怎么能变成汗呢?谷气能化成精气,古人说的精气是养人的珍贵东西,那现在说就是营养成分,饮食入胃,吸收过来的东西就是营养成分,汗就是这么生的;然后说正邪的分争,说得非常好,“今邪气交争于骨肉”,在表的时候,就是外邪与人的精气在体表打仗,交争于骨肉,骨肉之间,也就是躯壳;“而得汗者”,出了汗,就是精胜也,打胜仗了,机体打胜仗了,所以达到出汗;真打胜仗了,不能再发热了,前面说了,汗来之于谷气,真打胜仗了,胃当然很亢奋,能吃而不复发热;但现在人不能吃,热还在那里,这说明打败了,就是精却邪胜了。出汗是正气即精气泄于外,再不能吃东西,精气不能补益,只是邪留在里头了,这了不得,这叫“阴阳交"嘛。这一段说明什么呢? 我为什么征引这个?《内经》这段很精(辟),就说人在表的时候,表证就是人利用水谷之气与外来的邪气在体表抗拒。你拿咱们表证的证候好好想一想, 是这个不?一点都不错呀。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特征,为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脉浮就是里头充血了,不是血多了,是体液尽量向体表来,打算出汗。生理学上大概就有,人要出汗前毛细血管都扩张,就是浅在的血管都扩张,扩张了则内部水分尽量往外边来,所以血管达到极充血的情况,尤其上半身最厉害,脑袋、脖子血管充斥得更凶。咱们得过感冒都知道,脑筋都绷起来,越往上边越厉害,所以头也特别疼,那就是压迫性的疼痛,上边最厉害。 这就是要出汗不得汗出的一种情况,脉浮、头项强痛。为什么怕冷?不是寒在那儿是由于液体往外来,充斥于体表,热也在液体里头啊,体表体温特别高。我们平时与外边空气的接触,(温度它是有)一定差距的,这阵加大差距了,本来外边也没风、没寒的,但他就感觉到寒的刺激,它是这么一个机理。咱们古人常常把现象当本质。说恶寒是就是受了寒了,恶风就是受了风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他应该是这么解释。这个就说明,人体打算出汗,但出不来,咱们讲麻黄汤不有个“阳气重故也”嘛,机体尽量地把体液向外输送,都在体表上呢,人就发烧受不了,脑袋疼得乱蹦,但就是出不来汗。那么桂枝汤它讲出汗。虽然出汗,它的精气不足以祛邪,虽出了汗了,邪气反倒深入了。桂枝本为解肌呀,它(桂枝汤)还是想让它再出汗,但是它不是像麻黄那1个办法,它要加强精气的。

        咱们讲的是太阳病,那么少阳病也是一样的,阳明病也是一样的, 全是正邪分争。咱们讲柴胡剂的时候也讲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疾病就像)打仗,如果在体表支持不了了,“正” 没有胜邪的机会了,它(“正”)也没那个能力了,但人身体良能始终不退却,奋战到底。不过在表不行了,要转移战线,就退到胸腹腔间,干什么呢?借用一切的脏器组织的功能,共同把病邪驱逐,由呼吸道、由泌尿系等各方面,利用肺、利用肾等这些器官,所以把病邪(驱逐),正气也往里边来,在这块儿(半表半里) 奋斗了。那么“里”也是,把病邪整个包围在胃肠里面,想用吐下这些自然官能把它解除。

        我们好好想一想, 机体驱逐疾病,只有这么三个方面,再没有其他了。这就把疾病的反应,固定到一定的病位上,不是在表,就是在里,再不就是在半表半里,没有其他方面了。人的体质是万人皆同的,自然的构造都是这样的,所以自然地就这么三个方面的病情反应。病情反应全都是在人的机能和病邪交互作用之下而搞出来的,所以中医(有人觉得是)挺笨的事儿,可是他搞这个东西是挺妙,古人得来也是不简单。所以表、里、半表半里是这个样的,再没有其他的方面了。

      古人在临床上那也是通过很长时间才总结出来了,有这么一种三阳病,它们各有一定的证候,可是限于当时的水平,没有其他可借助(的手段)来理解它,它就是主观想的:这是太阳经络的关系,经络受邪,所以这个东西(六经为经络的猜想)很耽误事呀。那现在咱们不应该这样(认为)了,它不足以证明啊。经络是什么?就是血管,你看《内经》上说,不就是血管子嘛。血管受邪,旁处都不得病?单这个血管(得病),这个血管还是单通膀胱的那个血管(太阳膀胱经)?哪有那个事呀,(我认为)这都讲不通的。古人没办法嘛,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他才就这么想(六经为经络的猜想)。中医的发展是先针灸(后方药)呀!这也可能是他(古人)利用自然的东西而为针石,拿石头磨个尖子他也凿刺脑袋。疾病威胁人,人老想要对付它,逐渐的针灸先发展,由于针灸穴道的关系,他(古人)搞出这么一套规律(六经为经络的猜想),这种规律也客观存在。可是发病是不是它(经络)发的病,这就成了问题了。所以我开始就说了,我们研究《伤寒论》,像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这三个证候确实存在,它是客观存在,古人通过实践发展的,它永远也不会变的。现在咱们临床上常遇到这事嘛,你看头几天是太阳病,过两天他身上也疲倦了。发烧不退、口苦、胸胁满、恶心,这就是少阳病了嘛,咱们常见到啊,古时候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 不会变的。所以这是个自然科学,是自然存在的自然规律,不会变的。

      所以咱们(学术团队)讲中医(侧重八纲气血,而以脏府经络为病位细化之参考),有些先生们说中医如果不讲阴阳五行了,不讲脏腑辩证了,还有东西吗? (我认为)这是瞎说的。有东西,这个规律(基于八纲气血的六经辨证)这不就是嘛!在这个规律上来治病,现在西医还不会呢,这东西挺妙的,咱们好好研究辨证施治精神,很了不起。你看看吧,太阳病想以汗解但不能汗解,咱们就发汗,那么正与这规律相适应。所以实践里出真知,可这个(基于八纲气血的六经辨证)没人提,还是散风、祛寒等的,还搞这个(后世病因之说)。但是真正地通过古人(揭示的)客观事实,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呢?怎么把理论更提到现实上来?现在大家都不想这个,非讲那套(六经为经络的猜想)不可,讲那套把中医讲完蛋了拉倒,那套东西(六经为经络的猜想)不行啊!尤其咱们现在绝不能悖科学而言,这是很重要的事。科学经过百般试验,你在显微镜上也瞅见病菌了嘛,你还直摇脑袋说没有?人家说是伤寒杆菌,人家给你看:“你看看对不对?”你说那不是,那是风,那是寒,这是受了寒了,积久化热(我认为)你这东西不行啊。所以中医的问题不是那么太简单,可是自然规律是对的。

      咱们讲三阳,回头大家好好讨论、研究一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它们的治法、发病的机制,都可以研究的。《伤寒论》这本书好在哪儿呢?好就好在不是张仲景自己做的,所以闭门造车的书是不对头的,皇甫谧说它(仲景之书)是“论广汤液”的,我认为这是对的。《汤液经》在《汉书》上有,那么《汤液经》是不是伊尹做的,也不是。就像我们《内经》也不光是黄帝、岐伯所著。中医发展是很久很久的,那对我们来说是无量的医学贡献,那是积很长的时间通过实践搞出来的。那个时候书写困难,那时候拿竹板子刻,这还是有字呢,那以前更不用说了。所以中医发展相当久了,也没人知道由谁发展起来的,本来就不是个人嘛,《内经》也是,也是总结前人的(经验),搁到黄帝、岐伯(作为作者)了。究其实,是不是这么个事啊(真是黄帝、岐伯、仲景他们的个人创造吗)?叫我看这都是歪曲历史,全是前人长时间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本草经》也是,那也不是神农一个人的啊。可是后来作书的人,我(以前)那时候作书也是,你说谁发明的,他也不知道谁,就得找圣人,所以那时候也可以说是给封建势力服务吧,都说圣人“生而知之”嘛,如果要承认生而知之, 那当然是圣人了,连张仲景也是生而知之,(但我认为仲景)他不是!

      《汤液经》这个书就记载咱们说的六经辨证这种东西,是以方剂为主了。可能张仲景这个人是《汤液经》的杰出传人,他(仲景)是有所整理、有所发挥,所以皇甫谧也说他(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也设说他(仲景)是照抄《汤液经》)。但是古人这种结论是从那书(《汤液经》)上来的。那么张仲景呢,你看他(阐释)这个方刑你就看出来了,你看桂枝加芍药汤,他(仲景)说“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可是加味可能是他(仲景创造),本来那个方剂(本云桂枝汤),还是原原本本地搁到那块儿,他(仲景)给你注明、诠释。我认为他(仲景)这个书,绝不是他自己的,个人没这么大的精力。中医这东西是通过实践搞出来的,通过实践,一个人他的寿命多短呐,你还能把病的一般规律都把它搞清楚,还能试验出来某种方剂对某种具体的证治。这样百试百效地个个都试验出来,哪能啊!一个人不可能啊。就拿脉说吧,那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就能把它发明出来呀。所以那也经过极长的时间,不过到这个书(《伤寒论》之前,《汤液经》问世了,中医这套辨证施治就长成了。那(《汤液经》当然也不是一个人的,那就是集以前的结论,所以中医是这样子发展的。那么现在最可靠的呢,就是这种(治病的)方式、方法,所以咱们讲这书(《伤寒论》也把它摆清楚。今天咱们把三阳病摆清楚。

        那么古人的一个看法(六经为经络的猜想,《伤寒》与《内经》为同一学术体系),我们知道它(《伤寒论》)与《内经》不一样,你们回头看看(内经》,《内经》是这么说的,它说六经递传,从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咱们在临床就没看到过阳明传少阳的病,没有;更没有六经治完了,回头再传太阳,更没有。所以它(《伤寒论》六经)不是从《内经》上来的。《内经》还有一点也不是 (《伤寒论》六经的体系),《内经》说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皆主表,可汗而已。他这个书(《伤寒论》)说少阳不可发汗,阳明不可发汗,那它怎么能是(少阳阳病主表)呢?所以我们这都可以讨论。那么它是什么(传变)方法呢?第一个它是由表及里,由表及半表半里,可能这样子,也有从半表半里再及里的,这是它(《伤寒论》六经传变)的规律,所以我又把它摆出来了。

         太阳病怎么治?可发汗,但禁吐、禁下、禁温针,就根据这个书伤寒论)》啊。那么阳明病呢?阳明病,实,不只热而且实,那要攻,用承气汤:只是热,尤其外证,我们那天总结的时候说了,只能用白虎汤。这都是它的规律方法呀。那么少阳病呢?只能用和解,既不能吐,也不能下,又不能发汗。规律始终是这样!

        那么怎么来认识这套规律?就是我们方才讨论的那套东西:什么叫作阳?什么叫作阴?为什么太阳病是表、阳明病是里、少阳病是半表半里?是不是在表就是太阳经络受邪呢?这都值得讨论的。古人是这么一个看法(六经为经络的猜想),我们现在离开这个看法行不行?所以这都挺重要。(真正的学术)研究,我们就得从这个书(《伤寒论》)中,把规律摆出来。各人都有思想吧(不同的学术猜想),咱们怎么来认识它比较合适?我是这么一个看法。今天咱们就讲到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