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金色年华554 2019-07-26

本文之上是《女真自远古而来,中国历史从来不曾缺席》。上一篇文字引用文献很多,显得比较枯燥,没想到阅读者很多,说明关心女真话题的人不少。

我认为,一般历史事件,读到与其相关的十数万字以上的材料就可以掌握其脉络了;但是,女真这个话题,阅读上百万字的材料都不能够把所有问题解释清楚。所以,我不准备把本系列文章写成女真全史,只是撷取部分记载,表述主要事件而已。

对上文的简单总结如下:女真的族源很复杂,不仅仅是肃慎、挹娄、勿吉和黑水靺鞨等古代人群;这些古代人群后来也演变为包括女真在内的多个中、近古部族。这种复杂性在后文中还会提到:女真最后形成包括满族在内的数个现代民族,而满族的族源也不仅仅来源于女真。所以,为节省篇幅,相关术语仅提及,不细辨。

到了辽金时代,女真部族基本形成,分布很广。

一、先说辽朝的女真分布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我们从这张依据历史记载编制的图中就能看到女真部族之众了。根据《北风扬沙录》、《三朝北盟会编》、《辽史》、《金史》、《契丹国志》、《宋会要辑稿等》记载有曷苏馆女真、南女真、北女真、奥衍女真、乙典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国女真、鸭绿江女真、长白山女真、生女真等。

但是,所谓黄头女真是黄头室韦的讹称,还有五国部、胡里改、铁骊、兀惹、达卢古等都不是女真。具体考证略。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五国部

辽代在朝鲜半岛北部生活的女真有长白山女真、鸭绿江女真。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金史·食货志》载:“大定十七年(1177年)五月奏咸宁府一千六百余户,自陈皆长白山星显、禅春河女直人,辽时签为猎户,移居于此,号移(乙)典部,遂为契丹籍”。说明乙典部从长白山女真处迁移而来。

《辽史》载有“鸭绿江女真大王府” 。契丹征讨朝鲜半岛上高丽,就要路过鸭绿江女真之地。

而长白山女真三十部是最早和辽、宋打交道的女真部族,本姓“拏”。后来生女真“完颜”部渐强,吞并了长白山女真部族,成为女真的主体。

二、金代完颜部统一了女真部族。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完颜部崛起后,统一了女真各部。还吸收了过去不属于女真人的部族,例如铁骊、兀惹、达卢古等,胡里改部只吸收了温敦氏等一部分。

五国部(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原本来源于黑水靺鞨,在金代其中的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仍属于未加入女真的胡里改;剖阿里属于乌底改,不算女真;而盆奴里底下的没撚(捻)部(一说就是盆奴里部)则融入了女真。辽时,完颜部为向辽朝供奉海东青,常到五国部领地猎取。五国部对辽时叛时服,动不动“阻隔鹰路”,不让捕鹰,完颜部经常与之打仗。辽咸雍八年(1072)十月,该五国部下面的小部族没撚部勃堇(官名)谢野起兵反辽,再次阻断鹰路。女真完颜乌古迺(金景祖)率众讨之。谢野兵败,走到拔里迈泺,江上冰块忽然解冻,部众不能渡河,只得降附女真。至金代,该部完全融入女真。

金代又有许多女真人和渤海人通婚,不少渤海人又融入女真。

可以说,辽代的女真还是松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到了金代就已经是统一的成型民族了。

金代女真在朝鲜半岛上分布在曷懒路(治所在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南境和高丽接壤,高丽筑有长城分界)、婆速路(治所在今丹东附近,跨鸭绿江两岸)之中。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三、金代女真的汉化之路。

先说金代部分汉人的女真化。金代从中原掳掠了大量汉人“实内陆”。这些汉人是女真人的奴隶,占女真人口的大部分,后来都融入女真。因为这些人大多是中原底层人士,文化上不太可能占据优势,又是奴隶身份,所以完全改归女真习俗生活实属正常。这是汉人的女真化,增加了女真人数。

下面说的是金朝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汉化过程,这是主流

金代女真汉化的真正推动力在于和中原汉地交往以及民族间通婚不断中,(1)落后的渔猎、游牧民族体会到先进的农耕文明的进步性,主动去学习其风俗和文化;(2)女真奴隶制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管理封建时代汉民生产生活需要,因而主动学习唐宋官制和礼仪等统治手段。这些,就促进了女真的不断汉化。金朝政治上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吸收辽朝与宋朝制度,逐渐由二元政治(同时奉行女真旧制和汉制的双重体制)走向单一汉法制度(汉地枢密院制度)。这个不再细说。

到了1189年金章宗完颜璟继位以后,汉化甚深,文化十分发达,史称明昌之治。然而金章宗过度重视文化发展,宠爱李师儿(后封元妃)以及李氏外戚,任用经童出身的胥持国管理朝政,使金章宗后期的政风逐渐下滑,军事逐渐荒废,金朝国势开始衰退。把汉族政权的毛病都学会了。此时北方蒙古诸部兴起。金章宗曾派兵至蒙古减丁,并且诱使互相残杀,但收效不大,最后由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这点又和明后期剿灭女真策略相同。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大金得胜陀颂碑(1185年金世宗完颜雍立,金代书法家党怀英书其篆额)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大金得胜陀碑》部分汉字碑文拓片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金兴定宝钞

当然,金代女真汉化是不可能彻底的,因为汉化尽头就是全面融入汉族,本民族传统与习俗消失得一干二净。这是有先例的,比如比金代早百十年的沙陀突厥人就因为汉化彻底而完全消融在汉族人中了。

下面举一个突出的女真汉化或者说接受汉族文化的例子——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曲折历程。

1.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时期为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开端,经过熙宗、海陵王的发展演进,形成了女真人在出生时由父亲取名字,女真名和汉名皆可,以汉名为主,在其成年之后再改从汉名即大名。

在建国初期金太祖本人已开始使用汉名,太祖“讳旻,本讳阿骨打”,《大金国志》记载,“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可知“阿骨打”是其女真本名,“旻”是其改从的汉名,王是其改从的汉姓。(谁说中国历史上没有王姓皇帝?)这种改汉名风气在皇族中十分兴盛。

金代受汉风影响,皇子通常“百晬命名”,也就是在幼儿满百天时就赐名、接受封赏,最迟是满周岁,同时遣官告于宗庙、天地、社稷及诸陵,以告慰先祖。熙宗太子济安年龄尚小便薨,熙宗还未来得及给其取女真名,只留下了汉名。可见当时皇族取名时期直接取汉名,并非女真名。

2.从世宗大定初年至章宗泰和末年,是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高潮与曲折发展阶段,二帝在汉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试图保持女真优良传统,曾几次下令禁止改从汉人姓名,但也没有遏制这一风潮,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在曲折中稳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女真改名具有如下特点,在其出生时由父祖取的小名为女真名,在其成年后再为其取汉名大名。

金世宗和章宗虽然几次下令禁止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但他们本人就没有取消自己的汉姓汉名,反而带头为自己的子女改从汉姓汉名。对社会上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者也未进行任何处罚。因此,金世宗、章宗的几道禁令,不过就是说说而已,并没有认真执行,根本没有阻止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发展势头,金人改从汉人姓名反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3.从章宗泰和末年至金朝末年,是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成熟阶段,在原来女真姓+汉名的基础上,出现了汉姓+汉名的情况。

至金代末年,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名字基本汉化,已经大都只使用汉名了。如宣宗的儿子守忠、玄龄,宗室思忠,哀宗时期的官吏石抹世勣、赤盏尉忻、温敦昌孙、完颜绛山等。

金代女真人改从汉名的两个特点:(1)遵循行辈顺序。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之初就按照一定行辈顺序更改,例如如太祖汉名旻、太宗汉名晟、太祖弟辽王杲本名斜也、世祖最幼子太祖弟昂本名乌特;太祖子侄辈的汉名以“宗”开头,如太祖诸子宗干、宗望、宗弻、宗辅、宗隽,太宗诸子宗磐、宗固、宗英等;阿骨打孙辈以“亠”为其名字冠盖,如熙宗亶、海陵王亮、世宗雍、宗弻子韩王亨、海陵母弟襄,海陵弟衮等。

(2)以儒家尊崇的信条为名。女真人在取汉名时热衷于用儒家尊崇的信条为名。如: 仁、义、忠、德、恭、礼、贞、良和敬等。其中尤其以忠、德为甚。金代女真人将具有儒家思想色彩的词语融入名字,这种情况从无到有、从少至多,可以看出女真人对儒家文化的仰慕,儒家文化逐渐演变成金代的社会风潮和女真人的自觉追求,这意味着金王朝已经将儒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方向,彰显了金朝对汉文化的认同。

金代女真人改从汉姓的规律: 女真人改汉族姓氏的共有五十九姓,完颜氏一般改汉姓为王、颜、陈;乌古论氏改汉姓为商、乌、刘、李;孛术鲁氏汉姓鲁、范、花姓;徒单氏改汉姓杜、单;女奚烈氏改汉姓郎;兀颜氏改汉姓朱;纳兰氏改汉姓康、高;蒲察氏汉姓李;温敦氏改汉姓空;赤盏氏改汉姓张、石;温迪罕氏改汉姓温、张;斡准氏改汉姓赵;奥里氏改汉姓萧;奥屯氏改汉姓曹;斡勒氏改汉姓石;夹谷氏改汉姓仝、王;吾鲁氏改汉姓惠;散答氏改汉姓骆;仆散氏改汉姓林;瑶里氏汉姓萧;伯德氏改汉姓萧;颜盏氏改汉姓张;梅知氏改汉姓萧;术虎氏改汉姓董、术;纥石烈氏改汉姓高、卢;揣氏改汉姓萧,等。女真姓改从“萧”多。

金朝女真人改汉姓的风潮自建国以前就开始,一直延续到金末,愈演愈烈,深深左右着元、明、清三朝,乃至民国时期满族人民的姓氏。

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潮,演变成了自上而下的时代潮流,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女真人对汉文化的崇拜,彰显尊贵,是其改从汉人姓名的前提。金代上层人士对中原灿烂文化十分羡慕,女真人也自觉地逐渐学习和吸收汉文化。虽然在军事上女真人凭借着铁骑劲弩,灭辽伐宋,与南宋汉族王朝南北对峙,成为不可一世的征服者。然而在文化上女真人心悦诚服地拜倒在汉文化脚下,向往崇拜着汉文化并学习与吸收汉文化。金太祖和金太宗十分重用辽宋文人,网罗汉人文士。在其灭辽侵宋时,就指示要保护古书典籍,并点名要任用国子监博士和太学生。甚至一些被扣在金国的宋使也被礼待,敬为师长。如在金多年的宋使洪皓就受到左丞相希尹的尊重,请他教其八子。海陵王同样是个汉化程度也十分深的帝王,对儒家思想倍加向往,他还有中原的正统观念,“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

第二,汉文化建设和发展,为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金史》载: “及其得志中国,自顾其宗族国人尚少,乃割土地、崇位号以假汉人,使为之效力而守之。猛安谋克杂厕汉地,听与契丹、汉人婚姻以相固结。”金世宗为了巩固其政权,在大定十七年(1177 年)鼓励女真人与其他民族通婚,认为“俾与女直人杂居,男婚女聘,渐化成俗,长久之策也”。

汉语的普遍应用和汉语的流行扫清了女真人改汉人姓名的语言障碍。据记载: “自黄龙府六十里至托撤孛堇寨,为契丹寨。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南有渤海,北有铁离吐浑,东南有高丽、靺鞨,东有女真、韦室,北有乌舍,西北有契丹、回纥回鸽、党项,西南有奚。故此地杂诸国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言语不通,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汉语俨然通用语。

第三,统治者虽然个别时期阻止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但大多数时期仍然支持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并带头改从汉名。例如海陵王强令迁都燕京,燕京地区一直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的交汇处,迁都至此更加促进了与中原汉文化的碰撞与沟通,加速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金代诸帝皆改从汉人姓名,虽然每个皇帝对改从汉人姓名的态度不同,但这一行为无疑是在行为上对改从汉人姓名的支持,对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起了有着示范或者说是引导作用。

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是金代女真人汉化现象以及对汉文化的认同,对推动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最后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考古发现带来的补充说明。

这段是对上一篇文章的补充。

1、考古证明女真始祖之一肃慎并非西周人东迁形成。针对肃慎人生活过的区域进行考古,发现肃慎先人早在新时期时代(10000年前至今2000-5000年)就已和中原人群分开,若说东迁应该是那个时期华北平原上的猎人部落东迁所至。肃慎族系与汉族的语系、习俗及考古传承均不相同。但有一点要说明,通过进贡包括箭镞在内的各种物资,肃慎很早就已向中原王朝臣服,并形成久远的贸易之路,中原文化在向其输送铁制先进生产工具时也传播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对其产生巨大的文化向心力。

当然,任何想和肃慎人挂钩的韩国人注定都是徒劳的。且不说,韩国或朝鲜人的祖先长期龟缩在朝鲜半岛南端不能展眉舒腰,即便后来在半岛上“发达”了,也不过和东夷族群有牵扯,还是属于中原人群的一个末支,他们怎么能够和肃慎人群从血缘和文化上挂钩呢?世纪难题呀。

2、莺歌岭遗址发掘过4个肃慎人半地穴式居住址,大约二十平米,中有火塘痕迹,这倒也符合寒冷地区的居住情况,一家人围着火塘取暖休息。火塘兼供暖、做饭和祭祀于一体的功能,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留存。但这仍然解释不了“作厕于中,圜之而居”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只是发掘出个案,没有体现出部族聚落特点,因而我在上文中的猜测仍然还有可能性。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肃慎人的居住址之一

遗址描述:“房址中间有一椭圆形烧土面,直径0.9-1.1米,应为灶址,其外围为深红色烧土,内圈为黑红色烧土,相当坚硬,夹有大量炭渣。”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肃慎人的陶塑动物,可见猪、狗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

建州女真与朝鲜半岛之二:金朝立国之后,女真走上汉化道路

肃慎人的居住址之二

遗址描述:“灶址边缘围有石块,中间有一小坑,深15-20厘米。”“在大石块和灶址之间偏南,有五个完整的狍子和猪的头骨,排列整齐,保存完好。”

本文行文至此,敬请期待下文《元朝,女真在朝鲜半岛神一样的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